APP下载

浅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理念

2023-11-03樊祎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昌黎韩愈古文

樊祎

盛唐之后,韩愈自觉运用“以文为诗”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使诗歌的表现领域更为深广,表现手法更为灵活多样,为唐以后的诗歌发展开辟了新境地。本文试图在众多肖似的诗歌程式中探寻韩诗的独特性,并揭橥其对传统所做的超越,主要从“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形成、“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表现、“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影响等角度寻得韩诗的本调原色,意在实现融会贯通的韩愈诗歌研究。

“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理念而被提出,肇端于宋代文人对韩诗风貌的体认,即将散文的元素引入诗歌创作中,形成既具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的审美规范。

一、“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形成

“以文为诗”的传统自古有之,但到了韩愈才形成一种创作规范,以下是对其形成原因的探讨。

叶燮在《原诗》中称赞韩愈实现了“唐诗之一大变”,这与昌黎对前辈诗人的继承和发扬息息相关,其“以文为诗”的创作理念可谓衣被诗人,非一代也。

韩诗之所以能够实现“唐诗之一大变”,与其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不无关系。韩愈于前修之接受,首为六经。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韩文公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其诗亦每于极琐碎、极质实处,直接《六经》之脉。”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模仿和学习经学著作,表现在诗歌制题、遣词造句、章法结构等多个方面。比如,其《落叶送陈羽》就是模仿了《诗经》“首章标其目”的制题方式,再如其《南山诗》中连用五十一个“或”字,即受《诗经·北山》的影响。

《文选》作为古代文人士子必读的一部书,对韩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厚。近代学者李详说:“韩公之诗,引用《文选》亦夥……始知韩公熟精《选》理,与杜陵相亚。”其《韩诗证选》列举了一百五十九条韩愈化用《文选》的句子,足见韩愈受《文选》影响之大。比如,其《重云李观疾赠之》中的“重云闭白日”,句法、句意取自《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中的“浮云蔽白日”。

陶渊明对韩愈诗歌的影响颇为深远,钱锺书对此作过较为精辟的阐述:“夫昌黎五古语法,本有得自渊明者……渊明《止酒》一首,更已开昌黎以文为戏笔调矣。”(《谈艺录》)韩愈前期的诗歌创作以奇崛险怪为主,但后期诗作清丽自然。究其原因,一则是晚年的韩愈已经历过宦海浮沉,心境趋于宁静;二则和陶渊明真率自然的诗风影响不无关系。如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意清丽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韩愈将李、杜诗歌作为自己的学习典范,其在《调张籍》中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达出对李、杜的高度倾慕之情。“韩公之诗,盖承李、杜而善变者也。”(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意在说明韩愈学习李、杜之外又有所创新,其《南山诗》既效法了杜甫五言大篇之体制,又融入了汉赋铺张扬厉的特色。可以说,韩愈广取兼收而能加以转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影响了同时及后代诸多诗人的创作,对于促进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功不可没。

二、“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表现

韩愈在古体诗的创作中融入了古文之法,使得诗出现了文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以古文章法入诗、以古文句法入诗、以古文字法入诗。

(一)以古文章法入诗

以古文章法入诗即在诗歌创作中将古文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之法运用其中,使诗歌章法呈现出波澜曲折、一唱三叹之妙。比如,韩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以古朴的诗歌语言直陈其事,以散文化的笔法互诉衷情,在主客双方的吟咏唱和中将“人生由命非由他”的深沉感慨抒发出来。“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诗人借张蜀之歌倾吐自己的愤懑不平,情感随诗歌音节起伏变化,形成了一种抑扬开阖、婉转流畅的美。又如其另一首诗作《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首詩借鉴了游记文的写法,叙写从“黄昏到寺”到“天明独去”的游寺经历,按照行程顺序展开描写,但并没有流水账式的呆板乏味,只因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对景物进行了精心提炼,因景抒情、诗意盎然。正如方东树所评价:“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昭昧詹言》)由于诗人善于捕捉山野景物在不同天气、时间中所呈现出的不同色泽和光感,我们才得以领略新雨后天地万物的鲜艳夺目。可以说,韩愈将散文中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状物摹写的手法运用到诗歌中,不仅改变了诗歌的艺术效果,造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而且为传统诗歌开拓了新领域。

(二)以古文句法入诗

韩愈在其诗歌创作中打破固有的节奏和韵律,以散文句法入诗,造成一种跌宕跳跃、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如其《嗟哉董生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这几句已然打破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句式,融入了古文的句法和文法,犹如散文,显示出新颖独特的风格特点,避免流入盛唐诗歌的传统模式,体现出诗歌的陌生化。

国学大师程千帆在《论韩愈以文为诗》中指出:“韩愈在古诗中,有的地方故意避免对仗。”忽视平仄、音韵等声律形式,努力营造出一种反均衡的美,因为五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二下三,而韩愈的一些五言诗则是上一下四,如“时天晦大雪”(《南山诗》),“人不通古今”(《符读书城南》);七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四下三,而韩愈诗则是上三下四,如“嗟我道不能自肥”“落以斧引以纆徽”“子去矣时若发机”(《送区弘南归》)。

除此之外,韩愈还故意摒除律句、对句,使他的古诗呈现出瘦劲的古拙风格,自杜甫创制三平调(诗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之后,韩愈对其进行大力发展,在他创作的近七十首古诗中,只有三首偶有对句,三十余韵的长诗(如《石鼓歌》)也是一韵到底、波澜老成。韩愈打破诗歌的断句原则,使诗歌松动变形,从而具有一种先秦散文古朴、刚健、参差的美。正如陈寅恪的评价:“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

(三)以古文字法入诗

以古文字法入诗主要表现为以虚词入诗,韩愈创造性地将古文中的连词、助词等虚词大量“嫁接”到诗歌中,使得诗歌节奏更为紧凑,结构更为流畅。其实,诗中用虚词的传统自古有之。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诗用虚字,刘彦和《文心雕龙》第三十四《章句》篇结语已略论之。盖周秦之诗骚,汉魏以来之杂体歌行……或四言,或五言记事长篇,或七言,或长短句,皆往往使语助以添迤逦之概。”

使用虚词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和《离骚》,经历代发展,到了东晋陶渊明“通文于诗,稍引厥绪,朴茂流转,别开风格”(钱锺书《谈艺录》),使虚词的使用成为一种文体互渗的文艺现象。唐代诗人陈子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等也在诗中使用“而我”等虚词,但到了韩愈“荟萃诸家句法之长”,在使用虚词的难度和繁复程度上则大大超越了前人。他在自己的五言、七言古诗中大量使用“而”“于”“之”“焉”“哉”“然”等文言虚词,由此形成了其“以文为诗”的诗歌特点。如《嗟哉董生行》这首诗,赞扬董邵南的侠义和孝行,用四个“嗟哉”,使全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

钱锺书将元白五古与韩诗对比后,说:“元白五古亦能用虚字,而无昌黎之神通大力,充类至尽,穷态极妍。”(《谈艺录》)韩愈之“神通大力”正在于他能够以一种继承与开创的心态进行诗艺的开拓,为稍后的宋代诗人提供创作借鉴。可以说,其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发展,实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三、“以文为诗”创作理念的影响

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理念对后代学人影响深远。而对其评价,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贬低者坚持诗歌“本色”论,对韩愈的这种创作理念进行批判;褒扬者认为“以文为诗”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对韩诗的接受与学习。宋、清两代学人对韩愈詩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局面蔚为大观。清代学人对韩愈的接受与研究在沿袭宋代格局的基础之上,以其独特的时代眼光取得了卓越成绩,与宋代一起成为韩愈诗歌接受史上的两座高峰。

(一)对宋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写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自唐代后期至宋元明清,模仿、学习韩愈诗歌风格进行创作的诗人很多。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促进了北宋文人对韩诗的接受。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云:“北宋人多学杜、韩,故工七言古者多。”指出韩愈诗歌清妙、雄伟的风格对北宋文人创作的影响。在北宋的诸多诗人中,欧阳修对韩愈的“再发现”居功至伟,他尊韩、学韩,由此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对此,钱锺书在《谈艺录》中也有所论述:“唐后首学昌黎诗,升堂窥奥者,乃欧阳永叔。”充分肯定了欧阳修对“寂寥二百年”的韩诗有“发明之功”。

同时,并为大家的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志同道合的精神交流。韩愈继承自杜甫的“以文为诗”的艺术特征,经苏轼的运用发展到更高阶段。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云:“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无论是押险韵、用生僻字,还是以议论入诗,苏轼在其创作实践中都对韩愈进行了模仿和学习。而散文句法、虚字入诗等表现手法,经苏轼的运用愈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其“答我不然聊尔耳”(《送颜复兼寄王巩》),“胡为乎来哉”(《种松得徕字》)等。这些诗句的散文化较韩诗更为自然精悍,对虚字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体现出苏轼对韩愈的继承和超越。

宋代诗人陈师道对“以文为诗”持否定意见,他认为韩愈的诗是押韵之文,是以文侵入了诗,并在其诗话著作《后山诗话》里写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黄庭坚等人主张保持诗词本色,认为“诗文各有体”,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创作规范和要求,而韩愈的“以文为诗”使得诗不为诗,故“不工”尔。陈师道主张诗学杜甫,因为杜诗有法可循,而韩诗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一定的创作规范,只是昌黎自身才学高傲、随兴所至,这样使得后人无法向其学习。从陈师道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对韩愈“以文为诗”的批判:“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这几句诗语短意长、朴实无华,将生离死别的惨痛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正体现出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诗歌风格,迥异于韩诗的健崛俊爽,这也正与其反对韩愈“以文为诗”的诗学观相一致。

(二)对清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清代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崭新开辟,务为前人所未有。如《南山诗》内铺列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此则创体之最佳者。”他认为韩愈的这种艺术特色体现出其卓绝的创作才情,同时也能符合诗歌发展的趋势。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具有精深的文献考证功夫,在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视用典,他认为这样可以给诗歌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因此,在自己的创作中,其对典故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比如,其七言律诗《赤壁》中就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以及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等典故,抒发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浑成,境界辽阔。可以说,赵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了其对韩愈“以文为诗”的推崇和学习。

清代诗人黄子云认为,韩愈以古文的句法入诗,破坏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对“以文为诗”持否定态度。黄子云在诗论集《野鸿诗的》中写道:“昌黎极有古音。惜其不由正道,反为盘空硬语,以文入诗,欲自成一家言,难矣……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若此。”黄子云作诗主张以情志为根底,以诗教为旨归,非常重视诗歌的抒情性传统;而韩愈《南山诗》中加入了大量的生僻字,读起来佶屈聱牙,使读者不能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故韩愈想要自成一家之言是非常难的。但正如黄子云自己所说,《南山诗》非赋非文,却能够从唐流传至清,这正体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价值。

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盛唐诗歌已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而韩愈之“以文为诗”正是面对高峰所做的努力。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解决了诗歌创作道路该怎么走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其“以文为诗”的创作理念不仅顺应了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乎厥功至伟。

猜你喜欢

昌黎韩愈古文
晚春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称象
昌黎地秧歌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昌黎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育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