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冶 新中国通信史上早逝的英雄
2023-11-03陈碧冯明强
文/陈碧 冯明强
苏冶
0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按照庆典预定的程序,毛泽东主席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0月1日下午3时,当大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将标有“升”“降”字样的开关拨向“升”的位置,这时,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翘首仰望的目光中冉冉升起。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电动升旗装置来升国旗。
据知情人介绍,最初的打算是在国旗杆下安排两名升旗手,用绳子把五星红旗升上去。后来有人提出,第一面国旗是新中国诞生的标志,由毛主席亲自升起才更有历史意义。
可是,毛泽东既不便到广场上去拉绳升旗,又无法在天安门城楼上拉绳升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参与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同志们开动脑筋,最后决定从天安门城楼上拉一条电线直通旗杆基座下面,采用电动升旗装置解决这一难题。
制作开国大典升旗的电动装置可不是一件小事。电动升旗在中国还没先例,而且时间仅有20多天,特别是要由毛主席亲手拨动电钮来升旗,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承担这一任务的北京电信机械修理厂把任务交给了实验室主任苏冶。经过几个昼夜的努力,他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图纸。
担负国旗杆制作任务的北京市建设局,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从自来水公司找来4根不同直径的自来水管,把水管焊接成了一根22.5米的旗杆。之后,将旗杆竖立在方圆3米的水泥台墩上。旗杆基座里安放了总电闸和控制升降旗速度的计时器和传动装置。在呈球状的旗杆顶端,安装了正反向自动开关。正向开关控制国旗升起,反向开关控制国旗下降。
1949年9月30日晚上,国旗杆进行最后一次升旗调试。此时,受阅部队和游行群众也正在天安门前进行最后一次预演。在国旗杆基座旁,苏冶手握话机耐心地等待着从天安门城楼上传来的指令。“预演升国旗”的指令传来,电路接通,旗帜顺利上升。突然间,意外发生了。旗帜已升到旗杆顶端了,可马达还在转动,结果把旗面绞到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既升不上去,也降不下来。当时,旗杆旁的脚手架已被拆除,如何把旗帜取下来成了一个大问题。苏冶和工人们急得额头上淌下了豆大的汗珠。
正在人们焦急之时,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工人,什么也没说,搓一搓手,纵身一跃,爬到旗杆顶部,排除了故障。
苏冶和工人们赶紧查找原因,一直忙到深夜。随后,他们进行了反复试验,并制定了应急保障措施。
10月1日那天,苏冶作为大会主席台工作人员,站在毛泽东主席身后的朱漆圆柱旁边,主要任务是保证毛主席顺利使用升旗电动开关。当大会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苏冶动作麻利地伸过手去,把连着导线的电钮开关送到毛主席手中。看到五星红旗顺利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苏冶的内心激动不已。
贾英廷所著《天安门的共和国记忆》如是记载了这一幕。
文中所述苏冶,出自福建永泰白云的力家。
02
1900年,福建永泰白云乡。
7岁的力树基失去双亲,家里唯有一个12岁的姐姐力珊佩。族叔力钧行医东南亚后回国,于甲午战争失败后,与孙葆瑨等合办银元局,后又与陈璧、孙葆瑨、林纾、陈宝琛等合办了苍霞精舍、东文学堂、桑蚕学校等。
力钧资产颇丰,又富见识,见姐弟无依,遂收养了他们。两人从此与力钧长期生活,深受力钧教养。
1903年,力钧履职新政后成立的商部,携力树基同上北平。此后一段时间力钧为太后治病有功效,而成为太后跟前供奉的红人,赏赐无数。后因宫廷内争,力钧辞去太医供奉事,在农工商部任职。期间,嗣子力树基曾被力钧送往日本留学农业。
因时局混乱,力钧卸肩差使,用心经营在北平南苑的“鹅房山庄”,他亲自率带力树基等劳作于此。山庄为“北京饭店”当时蔬菜供应商之一。民国后,他的“医隐庐”牌匾也挂在了北京老墙根的院子门外了。
他的医隐园有前后院。前院住着小儿子力舒东一家。前院的西边叫西跨院,住着大儿子力嘉禾,娶福州名士王景的小女王炳为妻。后院是力钧和黄安、杨氏及与杨氏所生子女力绍农、力易周等的住处。
1920 年力树基的独生子力伯莪(鹅)出生于鹅房山庄。1925年力钧逝于京城寓所。
03
1935年,16岁的力易周在北平崇德学校就读高中。这个比力伯莪大一岁的小叔叔,聪明勇敢。一二·九运动后,受共产党爱国抗日影响,年底在老墙根37号医隐园西跨院用白布画上马克思的肖像,由地下党领导到场,带领力易周、朱迈先(朱自清之子)、陶声垂三个同志进行入党的宣誓,组成党支部。
同时,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部就设在力易周的卧室。因老墙根院子大,房间多,前后门相通,联系方便,共产党上级有指示或通知都在这里联系,可算是联络站。在上斜街以及福建会馆党支部成立后,力家大院成了西城区党支部所在地。
在这种进步的氛围里,次年力伯莪在崇德中学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11月,力伯莪在西安参加中国共产党。此时为了保护家庭,他改名苏冶(苏耶),以表达革命的意愿。
04
我党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建立之前,党内信息都是由人传送。随着革命事业发展,各地配置了专职交通员,形成交通网。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党的城市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
同年,党的八七会议提出建立党的全国地下交通网。自此才有我党我军的通信事业发展,并成为革命队伍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
1938年1月,苏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先后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后勤政治部任政治干部。
在延安,他以刻苦自学著称。每天忙完工作后,回到窑洞就自学英语和无线电技术。延安当时电动装备不多,少有的几个,都是由苏冶来修理、安装和调试。中央首长称他为“八路军培养的专家”。
在延安,17岁的苏冶遇见了二叔力舒东次子力伯皖(又名力一,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力伯皖比苏冶大六七岁,当时在抗大五大队学习,相见之下分外惊喜。
苏冶的两妹妹受哥哥影响也参加革命。大妹力伯良更名苏辛,参加八路军,在南泥湾与王震将军的爱人王季青住一个窑洞;二妹力伯英更名苏帆,参加新四军。
05
1940年,苏冶参加校址在川口的军委通信学校15期学员培训,学习内容有政治经济学、电学、英语、收发报技术,哈特莱式收报机使用等。
这一期学员人数较多,约140余人,是从部队抽调和从延安抗大、陕北公学等处调来的。当时实习课因器材有限,仪器不够,先让学员在地上练习画出线路图,并将每一个元件的性能及连接牢记在心中。然后在地面、木板上画出实验线路,经教员审查合格后,即按线路放置各种元件,用导线连接(不焊接),再经教员审查合格后,通电试验即算合格。
关于在延安四年对苏冶的回忆,力一曾写到:“那时我们都已是党员,但互相并不知道。后来抗大毕业了,都又经组织决定在延安工作。他从三大队政训队毕业后,因为蜡板刻得很好很快,先在总政治部胡耀邦领导下作文书科长。1942年春,我由工业局调到中央军委三局材料厂,他也因为任支部书记调到军委三局通讯学校作学员一队的指导员。”在三局技术培训班上,力一任教员教代数,成了苏冶的老师。
1945年,中央成立无线电机务队,学员20余人,有黄达、戴冬、苏冶等,由孙俊人、傅英豪等任教,主要学习美军的通信设备。
1946年1月,苏冶被派到驻延安美军气象站观察组,作电台机务工作。观察组带来一个大功率电台,用以和美国驻华使馆联系,但没有随行的技术人员。一旦出现故障,都是苏冶前去帮助修理解决。1948年在瓦窑堡好坪沟,苏冶等利用延安气象台搬出的BC-610改装成临时广播台进行试播,在简陋的破庙里,向全国播放青化砭战役胜利等重大消息。
北平解放后,1949年3月,苏冶作为北平军管会的联络员,接管国民党军队联勤总部的电信机械修理厂,后改为中央军委通讯部电机修配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1工厂),后参与开国大典通信保障设施的研制、安装工作。
这便是文首苏冶在大典上一系列动作的来由。
1950年2月,苏冶任该厂厂长。
06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出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将战火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
崔伦(1919-2001,志愿军通信处处长,开国大校)的《我随彭德怀司令员赴朝参战》一文记述,当年10月8日,他带一部电台及管理器材工作的苏冶,急忙上火车赴沈阳。同行的还有毛岸英等人。
在沈阳,彭德怀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会后,各部队进行了紧张的临战准备。关于志愿军的通信工作,经与东北军区商量,决定先在前指建立三部电台。东北军区又帮助组建了两部。同时,还建立了一个电话分队,杜牧平任通信科长,苏冶任器材科长。
初组建的志愿军前指近200人,于10月11日从沈阳乘专列火车开赴安东(今丹东)。19日,通信人员和器材乘大卡车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
21日,平安到达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大榆洞后,苏冶立即组织人员架设电台、安装电话,开通与先期入朝的第13兵团各部队的通信联络,保障志愿军首长对部队的指挥。
由于设备及技术人员都不完善,加之出国作战地形不熟,语言不通,给通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苏冶即向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得到国内通信部门的大力支持,大批器材随后源源不断被运到前线。苏冶带器材科人员夜以继日接收、运送器材,并及时发放到各部队。
11月1日至3日,志愿军第39军等部队在云山战胜,缴获坦克汽车及大批通信器材。11月4日,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即派苏冶带领几名司机,乘一大卡车奔赴云山收集战利品。
本来很窄的道路再加上曾遭轰炸,坑洼不平,十分难走。苏冶带车小心地绕过炸弹坑和障碍物向前开进,进入云山。
美军为了防止遗弃的装备器材落入我手,派出数架飞机向战场投掷炸弹。一颗炸弹在汽车边爆炸,掀起的气流将汽车带翻,苏冶被重重砸在下面,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牺牲时,苏冶年仅30岁。
07
苏冶战场捐躯,直到数年后力一才得知具体情况。
1984年,通信兵史办公室回复力一:
力一同志:
关于苏冶同志牺牲后的情况,最近我们找习林同志了解到一些。
苏冶同志是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敌机轰炸时牺牲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宣布,直到1953年三四月间,才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单位——通信部电机修配厂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负责人发来唁电,王诤部长亲笔撰写了挽联,刘寅副部长等负责同志都参加了追悼会。苏冶同志的父亲和继母也参加了追悼会。苏冶同志的两个妹妹参加了没有,习林同志也记不清了。追悼会由厂长姜彬同志主持,支部书记习林同志致悼词。会后,追悼会上的一切纪念品都交给烈士的父亲,他父亲将这些东西留在杨明同志那里请他保存。
苏冶同志的坟墓在朝鲜志愿军司令部烈士陵园里,毛岸英烈士的坟墓也在那里。
1959年通信部举办通信兵陈列馆时,苏冶同志的照片及简要事迹曾在馆内展出。
关于苏冶同志的其他情况,我们还在打听,如有新的情况,一定向您报告。祝您健康长寿。
通信兵史办公室 李荣青,龚德章
1984.11.6
其后90年代,又据苏冶战友赵战敖的儿子赵来群曾告诉力一的女儿力丽说,去战场收集通信器材的任务,原来是交给他父亲的。苏冶认为战友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重,而自己是单身,所以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任务。临行,苏冶还将自己的自行车交给赵战敖说:“等我回国再还我,如果回不来就送你做纪念了。”
2018年4月,苏冶二妹苏帆的三个女儿及女婿一人踏上寻找舅舅之路。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纪念碑上,发现了“牺牲在战场上的 216 位志愿军团以上干部名单”,上有苏冶的名字。同一块碑上,还有毛岸英的名字。
经丹东至平壤,沿苏冶当年行程,经过3个多小时山路,来到了位于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找到了在此长眠67年的舅舅苏冶的墓,鞠躬致哀献上花圈,了结了两代人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