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深挖与对话:文化指标框架下少儿主题出版实践探索
——基于30篇少儿主题出版“编辑手记”
2023-11-03孙艳华文妍捷
孙艳华 文妍捷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并不会因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本质改变,它会长期且稳定地塑造着受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少年儿童聆听时代主旋律、领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媒介,少儿主题出版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少儿主题出版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会讲中国“好故事”。
一、理论概念与移植
(一)文化指标概念
美国学者格布纳于1972年开始了文化指标(cultural indicators)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社会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指标研究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涉及三个互相联系的研究项目:体制过程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过程理解为,无论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如何多样化,其内容生产时受到的商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影响因素不变(体制过程),产生的信息内容中就一定会有重复稳定且居主导地位的内容模式(讯息系统),培养分析作为文化指标研究的最后一环,旨在研究这些反复出现的讯息系统对受众的影响作用。
(二)理论移植与应用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少儿主题出版拥有引导、教育、感化等意识形态特性,[1]而文化指标提供了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受众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的思路。因此,在文化指标的框架下审视少儿主题出版实践,有利于帮助我们优化少儿主题出版流程,增强作品的文化培养作用。
二、文化指标研究项目
笔者通过在知网上检索“编辑手记”,筛选出期刊《中国出版》收录的少儿主题出版相关“编辑手记”文章共30篇,如表1所示。
表1 少儿主题出版“编辑手记”考察对象(节选)
(一)体制过程分析:内容生产呈现话语权转移新趋势
体制过程分析以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生产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内容。其中,“选题来源”“作者选择”和“图书设计”是编辑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
选题来源方面,样本中共12部(系列)图书的选题来自编辑或出版社的策划,即先定选题内容和方向,后选定作者人选。如T16中提到,未来出版社综合考虑了西安的航天科研实力、受众需要和接受能力、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等多方因素,选定了丛书作者。共14部(系列)图书的选题源于编辑的“捕捉”,即选题来自作者现实经历或“独家”素材,被编辑挖掘、捕捉、加工、策划成书。如T20中写道,《金珠玛米小扎西》的作者拥有西藏军旅经历,编辑引导其以军旅儿童成长小说的形式呈现雪域高原上戍边官兵的生活和情感。此外,共4部(系列)图书的选题来自历史素材,即立足历史,为少年儿童讲述经典的英雄事迹或人物传记。
作者选择方面,样本中共11部(系列)图书编辑选择了知名作家或专业文学创作者担任作者;共12部(系列)图书编辑选择了拥有选题相关的工作、生活、研究经历的人员担任作者;共8部(系列)图书的内容由编辑(编写组)根据相关素材整理加工而成。
图书设计方面,样本中共16部(系列)图书的图画部分和装帧设计积极迎合少年儿童审美。如T8《中国轨道号》的封面设计参考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投票结果。此外,数字技术的运用同样是增强少年儿童接受图书内容的重要辅助手段,样本中共2部(系列)图书内运用了数字技术。如T28“国防教育AR动漫书系”创新运用AR技术,增强读者阅读互动体验。
由此可见,近年来少儿主题出版不仅选题来源不限于编辑或出版社的策划,内容生产者也从专业作家扩展至新兴作家群体,呈现话语权向圈外转移的新趋势。与此同时,编辑们重视儿童视角、倾听儿童心声,在图书中运用图画与装帧设计辅助少年儿童理解图书精神内涵。
(二)讯息系统分析:精神价值选择呈现三种趋向
讯息系统分析以媒体信息中占显著地位的、共同的形象、事实、价值和教训为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内容可以称为少儿主题出版物中“隐匿”的信息系统。通过分析样本,发现少儿主题出版精神价值的选择主要呈现以下三种趋向:
一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党史爱国教育。样本中共18部(系列)图书的精神价值趋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国防军队等重大题材,如T19“童心向党·百年辉煌”书系向儿童讲述了16个党的百年故事。
二是向少年儿童呈现地方地域特色。样本中共7部(系列)图书的精神价值趋向凸显地域特色,如T10《独龙江上的小学》以独龙江地域文化为核心,以小见大地书写祖国扶贫政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向少年儿童弘扬行业人物精神。样本中共5部 (系列)图书的精神价值趋向弘扬行业精神,如T14《驭蜂少年》讲述了少年养蜂人依靠坚韧不拔的品格脱贫致富的成长历程。
可见,样本中大部分编辑对少儿主题出版的精神价值选择仍局限在党史、英雄人物、国防军队等重大题材范围内,只有少部分编辑把视线落在了“小题材”上,将地方地域特色和行业人物精神纳入选题范围。
(三)培养分析:通过评价反馈窥探图书社会效益
培养分析是文化指标研究中的最后一环,以知识内容对受众的培养效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题图书的精神价值对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是少儿主题出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好评率是市场表现的检验标准之一。为了探索少儿主题出版的培养效果,本文对样本图书在当当网和豆瓣的反馈情况展开调查。
从当当网的评论看,截至2023年4月,样本图书的好评率均介于99.8%—100%之间,有28部好评率为100%。消费者在评论中表达了对样本图书培养效果的肯定,如T11《和平方舟的孩子》的评论中提到“孩子们看了很感动”“对孩子有帮助,对学习有帮助,对人生有帮助”等。
从可统计的豆瓣评分看,样本图书收获了较高评价,如T8《中国轨道号》豆瓣评分8.8分,83%的读者给出了四星及以上的评价,留下了如“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等评论。由此可见,样本图书对少年儿童起到了良好培养效果,少儿主题出版社会效益表现良好。
三、少儿主题出版实践优化探索
(一)“捕捉”出版价值:拓展选题来源甄选面
其一,“主题先行”转变为“素材先行”。T14中提到,传统的少儿主题出版流程都是先策划一个主题,再选择合适的作者,约稿、组稿、成书。这种“主题先行”的方式,编辑的可控性强,但对作者来说,约束却会更大。[2]少儿主题出版编辑应转变选题思路,做一名“选题猎人”,有目的地“捕捉”身边具备深挖价值的素材、稿件或作者人选,进而朝着理想的方向创作加工、形成作品。
其二,“主讲人”话语权转移。T20提到,少儿主题出版应该拓宽作者的甄选面,纳入写作的“圈外人”。少儿主题出版作者不应局限于名家群体,应鼓励、支持、引导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时代的群体分享他们饱含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宝贵精神价值的故事。这不仅能够拓宽选题来源甄选面,更能使少儿主题出版真正走入群众生活中。
(二)“深挖”多元文化:小题材大创作
“深挖”地域文化,助力创新营销。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3]我国拥有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各地出版社可借助本地的资源优势,策划地方少儿主题出版特色书目。
“深挖”行业故事,弘扬小人物精神。在少儿主题出版领域,重大历史节点、党史故事、英雄人物等“大选题”被重复出版的可能性较大。编辑可将目光放远至我国各行各业各领域。丰富的行业精神、工匠品格都是我国宏大的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小人物的身上不乏“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更易催生出被少年儿童所接受的时代精品。
(三)“对话”引领成长:在互动中实现精神熏陶
少儿主题出版物的思政教育不应是单向灌输,而应是营造一场少年儿童探寻真理的“对话”。在“对话”中,说者进入听者的视域,成为听者所接收的众多声音之一,成为听者整个感觉背景中的一部分。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4]因此,形成积极互动和建立平等关系是开始一场引导性“对话”的必备条件。
融入数字技术,增强互动体验。受众参与度越高,越会积极地思考或反馈,把媒体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相联系,甚至会与他人就传播内容进行讨论。[5]少儿主题出版要积极适应数字化、图像化信息传播趋势,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借助音频、视频辅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
四、结语
探索少儿主题出版物对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培养过程,是少儿主题出版打造精品、创新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格布纳的文化指标为研究框架,以30本少儿主题出版物编辑撰写的“编辑手记”为考察对象,归纳了少儿主题出版的内容生产话语权转移趋势、精神价值选择的三种趋向、加强培养效果的主要辅助手段,进而为少儿主题出版的选题、组稿、创作、营销等实践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