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9—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23-11-03杨杰
杨杰
作者单位: 354000 福建省邵武市,邵武市立医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不仅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还对药品质量及药品服务的安全性要求也增加。但现实中存在着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这就是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ADR)[1]。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药品安全性的检验、监测工作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医院2019—2020年上报的ADR,旨在进一步完善药品监测措施,加强ADR的呈报比率及质量控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9—2020年邵武市立医院上报至药学部的ADR报告表,2019年收集了260例,2020年收集了300例,共计560例。
1.2 方法 统计资料上报的科室、患者基本情况、引起ADR的给药途径、药品分类和ADR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采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上报来源及科室分布 2019年260例和2020年300例ADR来源于各个临床科室及药剂科,具体见表1。
表1 2019—2020年医院ADR报告来源科室分布情况
2.2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2019年260例中男125例,女135例,男女比例为0.93∶1;年龄分布较为多样,年龄3个月~92岁。2020年300例中,男154例,女146例,男女比例为1.05∶1;年龄分布同样较为多样,年龄2岁7个月~94岁。2019年与2020年≥6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均最高,分别为52.31%和52.67%,见表2。
表2 2019—2020年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2.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息息相关,2019年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 167例(占64.23%),2020年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 235例(占78.33%),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其次是口服给药,2019年76例(占29.23%),2020年59例(占19.67%),见表3。
表3 2019—2020年引起ADR药品的给药途径分布
2.4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019年引起ADR的药品共计19类,其中居首位的药物是抗菌药物(51例,19.62%),其次是心血管系统药物(48例,18.46%)和抗肿瘤药物(37例,14.23%);2020年引起ADR的药品共计17类,其中居首位的药物是抗肿瘤药物(92例,30.67%),其次是抗菌药物(48例,16.00%)和心血管系统药物(44例,14.67%),见表4。
表4 2019—2020年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5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2019年和2020年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均排在前2位,是引起ADR较多的抗菌药物,但居第3位的药物种类出现了不同,2019年四环素类排第3位,2020年则是硝基咪唑类,其他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情况见表5。
表5 2019—2020年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2.6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560例中消化系统的ADR例数最多(占 27.32%),其次是神经系统(占19.64%),血液系统排第3位(占19.11%),见表6。
表6 2019—2020年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 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019年与2020年上报的ADR病例,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年龄方面出现聚集性倾向,≥6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高,分析原因:一方面≥60岁老年人在就医队伍中所占比例大,即样本基数大,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变差,肝肾功能也逐渐衰退,药物摄入体内后,由于代谢功能变缓,在老年人机体内停留时间延长,药物对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加[2];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种类较多,服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会在机体内发生各种不良的交叉反应,从而发生ADR[2]。在统计过程中,18岁以下青少年及婴幼儿群体发生ADR的数量少,但也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其机体各器官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功能还未完全形成,易发生ADR。
3.2 ADR与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 统计结果看出,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占比最高,其次是口服给药。出现上述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由于护士操作不当,如输液过程中输液器未排放干净、输液时滴速控制不当等,导致静脉输液量过多或输液速度过快进而造成血液循环超负荷;另一方面,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静脉给药直接使药品进入人体血液内,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药品起效时间更快,机体适应时间短,对肝肾等器官产生负面冲击力较大,因此ADR发生率较高。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用药史,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3-4]。同时,医院要加强对医师、护士、药学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培训,确保合理用药。
3.3 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 统计结果看出,引起ADR的药品品种主要有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由于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无选择性或只有低选择性,趋于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组织或细胞造成一定损伤,因此骨髓抑制是临床抗肿瘤药物中常见且严重的ADR[5-6]。临床上需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证,既往放化疗对于有造血功能障碍或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患者需慎用,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避免同时使用毒性相似的抗肿瘤药物,做到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减少ADR的发生[7-8]。再者,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是引起ADR的主要抗菌药物。根据统计结果,2020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比达45.8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比为41.67%。分析原因:这两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也与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关。因此各临床科室应严格遵从抗菌药物相关指南及政策,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药学部要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适应证,避免大剂量、长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做到合理选择药物,在保证抗菌药临床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ADR的发生[9]。此外,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ADR例数多,一方面与老年人脏器贮备能力退化及新陈代谢减慢造成对药物耐受度下降有关[10];另一方面与老年患者在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导致老年患者用药品种多且时间长,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ADR发生率[11]。因此 ,临床医师在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应用过程中,重点监测老年患者,如监测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尽可能减少所服药物的品种,加强老年患者心血管用药安全[12]。
3.4 关注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统计结果显示,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频繁。消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烦躁不安、精神症状;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皮疹、瘙痒[13-14]。这些ADR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医务人员可及时给予治疗。但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中的不良反应需通过长期用药和实验室检查才能发现,其损害相对隐匿,不易被医患双方发现,对患者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医护人员要给予足够重视[15]。
综上,基于医院2019年和2020年上报的ADR分析结果得知,临床用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兼顾医、药、护三者的相互配合,认真落实ADR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沟通、及时上报,加强ADR监测评价,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减少和预防严重ADR的发生,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