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型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
2023-11-03张琳
张琳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0 引言
城市发展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大尺度”的主体空间建设,而城市角落边缘空间易被忽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 年7 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国建设不低于1000 个口袋公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力争在年内建成不少于40 个口袋公园,增加公共开放活动空间。
合肥市依托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不断践行“全城园博”理念,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激活边缘地块、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拓展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抓手,为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功能品质完善的公共绿色活动场地。
1 口袋公园概述
1.1 口袋公园概念
口袋公园是一种微型公共开放空间,通过种植绿化、设置基础设施等,满足人民休憩、交流、健身等功能需求[1]。口袋公园布局灵活、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并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于1963 年5 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主题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展览会上,首次提出了“口袋公园”的设计理念。“口袋公园”被认定为建立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呈现斑块状分布的面积较小的公园,具有围合感和安全感、方便城市居民使用的小型城市开放空间,亦称为口袋公园系统[2]。日本著名学者藤本信义用“Vest-Pocket”来表示口袋公园,“Vest-Pocket”意为贴身口袋,表达了亲切、温暖、安全之意。
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口袋公园的定义,并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本文将口袋公园面积范围界定为小于1hm2,包括小广场、小公园、社区游园等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的城市开放共享空间。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职能,可以将把口袋公园划分为:居住型、办公型、交通型以及游憩型等类型,本文则重点研究交通型口袋公园。
1.2 口袋公园特征
1.2.1 面积小巧、功能多元
口袋公园呈点状分布于城市中,虽然占地面积小,但却能充分利用现状有限空间,为周边群众提供一处小巧精致、舒适宜人活动空间。由于口袋公园大多利用城市的边角空间,因而地块多为不规则形状。口袋公园功能多元,可根据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合理设计场地,例如居住区型口袋公园侧重老人、儿童休憩、健身、娱乐;工作区口袋公园则为员工提供交流空间及舒缓放松的工作环境;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结合家长等候区配建口袋公园的做法,有效改善了家长的等候环境、解决家长等候与城市交通管理的矛盾等。
1.2.2 布局灵活、利用率高
口袋公园可新建或结合城市更新,在城市道路交口、建筑退让空间、地铁出入口等,充分挖掘空间,见缝插针灵活布局口袋公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口袋公园服务半径通常在500~800m,与周边5~10min 生活圈相协调,为周边居住区、学校、厂区、办公区等人群提供服务,方便快捷、利用率高,有效提高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度[3]。
1.2.3 全时开放、可达性强
口袋公园24h 全时段开放,与具有规定开放时间的公园相比,开放性强,使用率高。此外,口袋公园通常建设在道路两侧、居住区及商业商务区周边,交通便利,使用便捷,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方便附近居民户外活动与交流,可达性强。
1.3 建设口袋公园的意义
1.3.1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景观内涵
口袋公园建设从整体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绿化率,有效优化和均衡城市绿地布局、织补拓展绿色公共空间。对于区域景观而言,口袋公园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通过见缝插针式布局建设公共活动场地,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从建设手法上,口袋公园用绿色填充城市空间,通过生态技术的运用,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种植乡土树种、采用渗透铺装、设置雨水花园等。
1.3.2 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
口袋公园虽然只是城市景观中的微小“点”空间,却盘活了辖区内的闲置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中活动场地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口袋公园因其小巧、散布的特点,更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可利用口袋公园因地制宜开展“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停车”“公园+阅读”等场景设计,有效促进景观性、功能性的有机融合。口袋公园的建设拓展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了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既为城市肌理增加了绿意,也为居民幸福感加码,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的满意度、认同度。
1.3.3 尊重场所精神、彰显文化特色
“口袋公园”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不应局限于物质空间的构建,还要注重文化辨识度。口袋公园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自然风貌资源、民间民俗文化、本土生活方式、文化历史名人、科技经济产业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将地域性符号或标识元素融入口袋公园设计中,与城市时代精神风貌相融合,不仅传承城市文化、展现城市特色风貌,而且加深人民对城市的认知,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归属感[4]。
2 交通型口袋公园概述
2.1 交通型口袋公园定义
交通型口袋公园包括道路周边、交通站点周边、立交桥下、站前广场、交通环岛旁相对独立的小型绿地,可为周边来往行人提供短暂休息场地,交互的程度相对较弱[5]。
2.2 交通型口袋公园特征
交通型口袋公园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一般周围视野较为通透开阔,相邻围合的建筑物较少,车流量大、环境较为嘈杂。交通型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有益补充,承载着集散、休憩、引导、防灾避险等功能,在重要节点位置,还具有展示城市文化风貌的功能。此类口袋公园使用人群结构较为多元,流动性相对较大。
2.3 交通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2.3.1 交通安全优先、舒适通行
交通型口袋公园设计首先应保障交通安全及运行效率,合理布局交通流线,梳理人车流线,结合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公园出入口,保障公众出行安全。道路交口、三角岛口袋公园设计还应满足行车安全视距规范要求,如三角岛交叉口安全视距、视距三角形等。此外,还需考虑无障碍设计,重视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2.3.2 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口袋公园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助于推动城市空气质量的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内涝压力。在进行交通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例如,适地适树,注重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古树保护;使用环保、无污染、易回收再利用的铺装及装饰材料;利用太阳能发电装置作为公园内灯光来源;采用节水灌溉装置等。
2.3.3 完善设施功能、以人为本
尊重场所精神,深入研判场地特点,根据周边人群安全需求、社会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科学设计并完善功能设施布局,例如考虑无障碍、集散、防灾避险功能;通过互动设施、植物设计来缓解公众精神压力与疲劳感。通过提供开放共享的户外活动空间及设施,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和宜居性,体现社会公平。
2.3.4 构建城市形象、文化传承
交通型口袋公园多分布于交通节点、交通环岛、道路交汇处等城市界面的重要节点位置,在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人文资源,可以结合科普展示、宣传教育等内容,传播地域文化及精神文明,提升公园内涵,增强公园的识别性,突出着力实现“一园一品”,打造形象突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口袋公园体系。
3 交通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产业园,位于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紧临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由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基地、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智能电动汽车生态空间3 个版块组成。区域逐步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和创新生态型、港城一体型、产城融合型的综合新城区。
本次设计的口袋公园位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产业园,北临白塔路,两侧为昌北路,构成面积为2223m2的三角绿地,正对蔚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主入口。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南高北低,项目片区周边大部分地块未开发建设(地块已启动,场地仅土方平整)。昌北路口袋公园主要服务于蔚来汽车合作伙伴地块周边路网,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现状周边环境、现状高程、以及人群需求要求进行合理布局,注重景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展现汽车配套产业园的文化形象,对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及两侧地块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设计策略
3.2.1 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交通安全为导向,根据使用人群结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等,挖掘潜在需求,提供灵活多变的活动空间,提升景观空间质量。
(2)因地制宜原则。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对原生环境和生态资源做到最小干扰和影响。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景观协调性,突出地方特色,兼顾植物多样性。
(3)节约性原则。合理循环利用资源,多采用本土植物与材料,方便后期管理养护,构筑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4)统筹性原则。结合上位规划,统筹兼顾小微绿地生态、游憩、景观、科教、文化艺术和防灾减灾等功能。
(5)地域文化原则。结合当地人文、场地特点等,提取设计元素,着力增强公园的识别性,展现城市精神文化、传承文脉。
3.2.2 设计愿景
打造一处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门户展示形象、一处让人对未来充满惊喜的能量补给站、一处具有话题感和视觉震撼的现代化宣传地标。以现代、发散、自由的弧线为主要构图元素,呼应现代未来感主题,重点突出形象展示功能。
3.2.3 设计定位
(1)现代形象。简洁流畅的动线关系,契合园区风貌,打造智能汽车产业园区形象展示窗口。
(2)健康共享。强调创造舒造适的健康活动、丰富交流共享空间,为周边厂区员工提供休闲平台。
(3)安全防护。构筑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围合的绿色、休闲空间,满足安全防护、美化隔离的景观功能。
3.3 总体方案设计
3.3.1 功能分区
结合区位及周边用地,深入分析人群结构,通过地形堆筑、植物配置,塑造开放、私密等多层次景观空间。昌北路口袋公园由北至南分为科技门户展示区、漫步休闲区、特色观赏区。
(1)科技门户展示区。呼应现代未来感主题,重点突出形象展示功能,打造科技感打卡地标。选用蔚来汽车的指纹解锁为设计灵感,于蔚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主入口对景点设计开阔的多功能活动草坪和指纹艺术图腾。设置花池座椅、智能健身娱乐设施,为园区职工和周边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场所。科技门户展示区与与白塔路人行道衔接,保障行人安全过街。
(2)漫步休闲区。采用乔木+花灌木+灌木地被的自然式植物配置形式,构筑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围合的绿色、休闲空间,满足安全防护、美化隔离的景观功能。同时增加硬质铺装活动空间,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增加一片浓绿,为公众提供散步、观赏、静思等户外空间。
(3)特色观赏区。设置长效低维护花境组团,以多年生宿根花卉+观赏草为主,点缀大乔木丛生朴树,层次丰富,增花添彩。
3.3.2 植物配置
本案多采用本土树种,利用乔木、花灌木、灌木地被疏密有致的烘托及开阔大草坪,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使园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植物种植风貌作出相应的设计。科技门户区主要是高大乔木为背景,以草坪为主,通透开阔;漫步休闲区则以乔木+花灌木+灌木地被的自然式植物配置形式,构筑绿色屏障,主要品种有:香樟、女贞、黄山栾树、榉树、朴树、桂花、日本晚樱、红花紫薇等。特色观赏区矮化通透,以多年生木本、草本宿根花卉及观赏草为主,充分考虑植物的花期、赏叶最佳时期等自然因素,科学合理搭配,繁花似锦、层次丰富。
4 结语
交通型口袋公园功能多元,不仅营造绿色宜人的城市环境、改善空间品质,且展现地域文化风貌特征,增加辨识度。通过对交通型口袋公园及实际案例剖析,积极推进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可持续化发展,为高密度城市中增添一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