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的相关性
2023-11-02曹喆涵
曹喆涵/译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是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两大组成部分。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与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将力量定义为一个依附于运动速度的概念。肌肉力量的输出能力实际上取决于运动速度的快慢。在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速度状态下,同一名运动员的力量输出能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掌握这一特点有利于教练员转变单一的训练思维,全局把握运动员的总体水平,促进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个体化、科学化发展,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长期身体发育。
1 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相互影响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肌肉力量的输出能力取决于运动速度的快慢。以自行车比赛为例,运动员在第1次踩下踏板时产生的力量与几秒钟后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当踏板获得的力量很大时,它的速度会超过200圈/min。当然,为了赢得比赛,自行车运动员应在任何速度条件下都对踏板施加最大的力。力量输出越多,自行车加速和爬坡的时间就会越短,速度就会越快,在激烈的竞赛中为运动员提供更强的竞争力。正因为有强大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作为支撑,自行车运动员的肌肉敏捷性与心肺功能都非常卓越。这也是高水平骑行能力的基础,使运动员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竞赛环境,尤其是长时间的骑行和竞赛。
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其他运动,比如力量大但速度低的运动(如卧推200 kg杠铃等)和力量小但速度高的运动(如投掷铅球等)。人们通常认为,力量的大小与运动员的力量输出水平(以低速对抗高阻力)有关,但力量大小实际上取决于运动速度的高低。运动生理学的这一认知已在单关节和多关节运动(如垂直跳跃和卧推)及短跑等项目中得到验证。例如,在纵向跳跃和短跑等项目中,随着运动速度变快,力量输出能力会呈线性下降趋势。可见,力量的输出能力取决于运动速度的快慢。
2 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成为一名“强壮的运动员”需要什么?这是运动员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的关注重点。研究人员以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为标准,对多种状态下运动员的力量输出水平和运动成绩进行分析,目的是探索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与肌肉力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速度力量型项目还是耐力型项目,肌肉面积和体积较大的运动员普遍比力量输出能力较弱的运动员表现得更好。速度作为运动员运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关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体育的大多数技术动作都对完成速度有较高要求,因此,较高的速度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合理、有效的运动技巧。
研究人员对不同项目数百名男女运动员(包括业余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力量与速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运动员在低速状态下展示出的最大力量与高速状态下的最大力量有明显差异:当运动员用较快的速度训练时,力量值在高速状态下增长最大,在低速状态下增长最小;使用较慢的速度训练时,力量值在低速状态下增长最大,在高速状态下增长最小,即发生了力量增长的速度特异性。这种现象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运动员的力量越强速度越高,但实验表明,虽然优秀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都非常出色,但他们的力量与速度谱系图却并未展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即在低速环境中表现出色并不一定意味着在中速或高速环境中依然表现出色。此外,研究还发现,运动水平越高,运动速度与最大力量之间的总体相关性就越低,纵向跳跃和短跑项目都是如此。例如,成绩在10 s内的优秀短跑运动员,半深蹲(1RM以下)时无法产生很大的力量,但当其奔跑速度超过10 m/s时,能比普通人向地面施加更大的力,达到更高的奔跑速度。他们的“强壮”仅体现在力量与速度谱系图内高速的一端(短跑的高速阶段),而非低速的一端(半深蹲1RM状态)。
3 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科学性
教练员应遵循训练的科学性原理,运用科学理论在训练过程各个环节为运动员提供指导。一个强壮的运动员(即在常规的力量测试如引体向上、俯卧撑、平板支撑、卧推、深蹲中表现出的强壮)未必是事实上的强壮,其在测试中的数据不一定符合力量-速度谱系图的标准。教练员应监测并评估运动员的整体力量-速度谱系图,在所有速度条件下获得运动员的力量水平总体情况。由于特殊动作中展现的力量(如冲刺加速、上肢推动、纵向跳跃等)通常发生在可控制的速度区间,所以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应基于运动任务的要求(就速度而言)和运动员的实际能力(在特定速度区间内)有针对性地展开。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基于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的关系以及生物力学原理,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谱系图进行评估分析和长期监测。研究表明,不同运动类别、训练方式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其力量-速度谱系图的剖面或频谱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关注这一特性有助于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有利于运动员的伤病预防与康复,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力量-速度谱系图在运动员疲劳状态下的变化(特定运动或非特定运动),将成为全面描述运动员力量水平的关键附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