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伽茵:人生海海,不虚此行

2023-11-02钟茜

综艺报 2023年19期
关键词:悼词胡歌普通人

钟茜

“从有‘闻善这个角色的雏形,到真正动笔,大概经历了四五年时间。《不虚此行》是我前面十年人生的一次总结,我把对生活的体会,成长中的收获,放到了主人公经历的事情里。这也成为督促我创作的动力——当故事生长到一定程度,我就很想让大家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像‘闻善这样的人。”

9月9日上映的电影《不虚此行》,是导演刘伽茵继《牛皮2》后,时隔14年再度执导的电影,也是她的院线电影首作。影片聚焦“写悼词的人”,主角“闻善”用文字送逝者最后一程,在抚慰、治愈生者的同时,也走出自己的内耗,找到人生的方向。“后劲儿很足”是许多观众走出影院之后的感受。电影以沉静、克制的叙事,讲述关于生死的故事,让观众从中获得平静的力量。

近日,刘伽茵和记者聊了聊《不虚此行》的故事。她留着寸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瘦小、干练,声音平缓但坚定。“内向”“敏感”,是主角“闻善”的性格,也是刘伽茵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闻善”就是刘伽茵人生的投射。

“我的第一职业其实是老师”

在执导《不虚此行》前的很多年里,刘伽茵对自己的定位都不是职业导演。她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讲剧作类的专业课。备课、上课,聊故事、聊人物,是她最主要的日常。“我的第一职业其实是老师”,她喜欢推开教室门那一瞬的感觉,喜欢和学生探讨他们的创作。

作为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曹保平的学生,刘伽茵早就声名鹊起。2005年,她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牛皮》系列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这部长片将镜头对准刘伽茵的家庭,长期以来全力支持她的父母亲自入镜,自己扮演自己——40平方米的小屋、皮具手艺人、争执、矛盾,不放过、不避讳。四年之后,刘伽茵执导的纪录片《牛皮2》又入围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然而,之后十几年的时间,她似乎离开了电影创作,鲜有作品问世。她坦言,自己并非表达欲特别旺盛的创作者,“需要水到渠成的感觉。”直到最近几年,她渐渐觉得,自己应该“回到创作的轨道,去好好写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已经在刘伽茵心里酝酿很久了。大概2015年前后,她经常会去殡仪馆观察生活。在殡仪馆的长椅上,她脑海里闪过一些灵感,“我能和这儿产生什么交集?”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她自然而然想象了一个写悼词的人的形象,于是便有了“聞善”的雏形。

从构思到决定写剧本,历经四五年时间,真正落笔后,只花7个月便快速完成了创作。在她笔下,“闻善”是个“失意”“掉队”的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为逝者撰写悼词。在靠这份工作糊口的日子里,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母题: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做一次自己的主角。

在写悼词的过程中,“闻善”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委托人,影片借此展开了一段段普通人的人生。忙于工作而忽略家庭的王先生,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万家兄妹对大哥的悼词各执一词,实则是对至亲离世的痛苦抗拒;积极抗癌的方阿姨,在得知生命有限之后,更加热爱生活……这些逝者都是普通人,却又是身边人眼中“不平凡”的人。

刘伽茵坦言,“闻善”这个角色是对她过去十几年生活的总结——“我们同为倾听者,会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感受这个世界,也有各自人生阶段的迷茫,但闻善最终认可接纳并治愈了自己。”之所以选择生死主题,是因为她觉得在死亡这件事面前,“我们的存在更加有力量,会产生向死而生的感觉。”

影片监制曹保平看完剧本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个独特的闻善,一个独特的人物。”曹保平透露,“前年,她把《不虚此行》剧本给我,切入的角度和题材特别打动人。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每个人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所遗憾,这个故事会让大家在电影院里找到弥补遗憾的机会。”

“我和闻善十分接近”

不同于那些强烈而让人印象深刻的主角,“闻善”普通渺小,善于倾听,不善言辞。他常年穿着颜色相似的T恤,微微有些驼背,脸色因熬夜而暗淡,总是沉默地行走在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在朋友眼里,他是“比别人低一档”的人,也是个“偶尔笑一笑代表很高兴,看起来不那么高兴就是一切正常”的内向观察者。

虽然平凡,但闻善的内心善良热情。他在为别人撰写悼词的过程中,不断面对人生的无常和痛苦,却能够在这些痛苦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给予别人温暖和希望。刘伽茵曾阐释过“闻善”这个名字的意义,“他在收集和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意。向善,是他的诉求,也是电影主题的一部分。”

刘伽茵和闻善在许多层面都十分接近,“我们都是内向的人,性格中有一种慢和被动,在说与不说、表达与不表达之间,通常选择后者;闻善和文字,我和文字,都是非常亲近的关系;和我一样,闻善有一种对于自我、目标、梦想的焦虑;还有他的执拗、认真和善良,都是我们非常一致的部分。”

饰演闻善的胡歌,在影片中奉献了精彩演技,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胡歌表示,看完剧本的第一感受是“非常幸运”。围绕人物细节和电影主题,胡歌和刘伽茵交流了很长时间。由于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具体可以参考的人物,胡歌担心自己无法靠近这个角色。最终下定决心出演,是因为他特别希望生活中有闻善这样的人。

最初写剧本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出现在刘伽茵的脑海里,“这个角色太重要了,我没办法轻易安放任何一个已有的人。”直到影片开机,镜头跟着主演胡歌一路行走,“从此我能看到闻善的脸了。”

《不虚此行》也是一部关于创作的电影。编剧或者写悼词,看似两种工作,实则一体两面。“动物园观察生活”等桥段从导演的个人经验出发,主角并不顺遂的编剧之路,以及编剧面临的职业窘境也融入了导演自身的体验。

闻善与老师有一段关于三幕剧的对白,是影片的闪光之处。“闻善”说他最喜欢第一幕,因为第一幕代表无限可能。老师说他喜欢第三幕,但大部分人却都活在漫长的第二幕中,总觉得永远等不到第三幕的高潮。

被问及影片对编剧职业的观照,刘伽茵坦言,“编剧的日常工作,如同片中出现的场景一样,在你拥有更多话语权之前,都有被动、被反复评价及否定的部分。如果想从事编剧工作,更多的是要调整自己,从容地面对否定和批评。”

回到创作轨道,不会再停

刘伽茵在北京出生、长大,从学校回家,永远是西二环往南,会看见天宁寺的塔,还有“二热”(北京第二热电厂)的烟囱。她在电影里以细腻敏锐的镜头,记录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百般况味,公交车、共享单车、快餐店、老旧小区……这是一个日常的,但影视作品里稀缺的北京。“我想在电影里表现的北京,不是由名胜古迹构成的,而是大家生活中那个普通的北京。电影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和遗憾,普通人的友情和成长。”她说道。

“闻善”家的美术置景,也给人一种真实感。一眼看上去就像出租多年的老房子,房东为了满足此前的不同租客,拼凑了各种家具。“闻善这样一个人,你可以想象,他至多住两居室,空间非常狭小,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剧组找到北京的一个老小区,作为“闻善”的家。“我们是个安静内向的剧组,工作效率很高。”拍摄过程中,小区里的一只三花流浪猫多次入镜,成为“闻善”故事里的一部分。“第一次堪景的时候就看见它了,我们都特别喜欢它。”剧组里“猫奴”特别多,包括刘伽茵和胡歌。

戏拍到一半,流浪猫在“闻善”家里生下一窝小猫,这些画面都被剪到了片尾的花絮里。“温暖、喜悦,这只猫对于剧组而言是特别的缘分。”刘伽茵面露微笑,“它会让你意识到生和死的交替,生和死的不可分,是裹挟在一起的。我们特意把小猫的花絮放到片尾,也是因为电影主题是温暖的、向上的。”

生活里的刘伽茵是个会花大量时间看剧的剧迷。国剧、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德剧,都是她的心头好;她的生活元素构成简单,朋友多,但社交少;喜欢跑步和体育比赛,看体育新闻是她每日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今后的职业规划,她带着笃定的口吻说:“终于回到创作的轨道上,我不会再停下来。但我还会继续当老师,教师这个职业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对话《不虚此行》导演刘伽茵:《不虚此行》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综艺报》:为什么会进入電影行业?

刘伽茵:初中时我就喜欢电影,到了高中,认真思考之后,觉得自己的确热爱电影,并且是作为表达者、创作者的那种热爱,所以很早就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考上以后,本科读的是电影剧作专业,研究生也是这个专业,直到现在教书也是剧作专业,没有发生过变化。

《综艺报》:《牛皮》和《牛皮2》之后,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回来拍电影?

刘伽茵:因为在之前的定位里,我没有把自己当作职业导演,我的第一职业其实是老师。创作需要水到渠成的感觉,没有那样的感觉,就会推迟创作的步伐,我的创作节奏不是特别快,也不是那么喜欢表达,所以就慢到一起了。时间一长,内心会有种胆怯,难以重新开始。直到前几年,才意识到(拍电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在这种使命召唤下,我把自己再次推回创作的轨道上。

《综艺报》:监制曹保平为影片提供了哪些帮助?

刘伽茵:一句话——没有他,就没有这个电影。这种题材的电影,需要强有力的监制去开启、推动。

《综艺报》:影片里关于三幕剧的对白让人印象深刻,你觉得自己处在人生的第几幕?

刘伽茵:如果用三幕剧的结构,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个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事件组成的。它们层层叠叠在一起,你可能处在这件事的第二幕,又处于另一件事的第一幕。我只能说,重新回到创作轨道上,完成《不虚此行》的拍摄,对我来说是个分水岭,它异常重要。

《综艺报》:《不虚此行》最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刘伽茵:就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也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我希望观众能像闻善那样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去收集善意,再推着自己继续往前走,获得共鸣、安慰和力量。

猜你喜欢

悼词胡歌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国学大师笑谈身后事
胡歌: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胡歌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胡歌:期待一个更好的自己
胡歌:在拾荒的旅程中重生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