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要求分析“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路径的思考
2023-11-02彭映林李必才卿湘东
黄 毅 林 立 彭映林 徐 玲 李必才 卿湘东
(湖南城市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2)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为“双碳”)已列为今后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双碳”战略的实施必然产生新的人才需求。据BOSS直聘研究院2021年6月15日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在碳中和、碳达峰等一系列产业和政策热点的助推下,新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十分渴求,招聘规模迎来高峰,普遍呈现翻倍增长。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指导和支持下,石化、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航空运输的行业协会和单位共同向人社部申请设立了“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已于2021年3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环境工程专业是与“双碳”战略最为接近的专业之一,应当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双碳”战略,为社会培养适应“减污降碳”生态环保工作新形势的环保专业人才。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作者查询了知名招聘网站“碳排放管理”岗位,分析了岗位需求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1 岗位需求整体情况分析
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知名社会招聘网站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校园招聘网站搜索“碳排放管理员”及相近职位,发现该类岗位目前的需求量暂时不大,可能是因为该岗位刚刚启动,各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职位来看,工作地点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需求企业主要是宝武钢铁、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广核、比亚迪、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集团,表明一线城市的大型企业在“碳排放管理”和“双碳战略”的起步更早,行动更快,也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将启动相关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会是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发现,该类职位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相对应的薪酬在环境工程专业职位中属于中等偏上,月薪在0.8~2万,能做到相关职位管理层,年薪可达30万以上。
2 岗位职责和要求分析
在招聘网站所搜索到的“碳排放管理员”及相近职位中,岗位职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进行碳盘查和碳核算、能源审计、节能诊断等;(2)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碳减排实施路径制定;(3)建立公司的碳交易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和碳交易审批流程;(4)建立碳管理、绿色建筑/园区/制造等管理体系及认证;(5)碳监测管理,编制年度排放报告;(6)进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研究。
根据上述岗位职责,企业对于岗位的要求包括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情感要求等。表1列出了“碳排放管理员”岗位的具体要求。
表1 “碳排放管理员”岗位的具体要求
3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路径的思考
3.1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为了培养适应这一新阶段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降碳”和“减污”知识体系有机融合。“降碳”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牵涉到环保、能源、电力、建筑、经济管理等各个行业,因此“降碳”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过于深和广,学生必然负担过重;太浅和窄,又难以满足行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作者认为“碳排放管理”是与环境工程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降碳”相关工作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碳排放管理员”岗位是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工作的,另一方面“碳排放管理员”中的碳核查、碳监测以及其他工作的基础知识与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有交叉融合。“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碳排放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更有利于使本专业学生适应生态环保工作减污降碳协同新阶段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使其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力。将“碳排放管理”融入理论课程体系达到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融入实践课程体系达到所需的能力要求,融入第二课堂达到所需的情感要求。
3.2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路径思考
根据上述岗位职责和要求可知,“碳排放管理”岗位需要应聘人员掌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知识,碳排放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碳核查核算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可以融入“环境学概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清洁生产”等课程当中[1]。对于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等知识涉及经济管理专业领域,建议与同校管理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开设相关课程。还应注意统筹各课程碳排放管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碳排放管理”知识链。
大多数工业行业都涉及碳排放管理,每个行业又有其自身特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难以了解每个行业的碳排放环节和特点,因此建议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紧密结合本校重点专业或强势专业,围绕某一重点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开展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新工科专业[2]。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该校的强势专业为建筑类专业,可以重点关注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管理,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建筑碳交易和碳核算”“绿色建筑”“建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等特色课程,有利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建筑类央企就业,符合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如湖南省内的永清环保与步步高联手打造“零碳示范商场”,采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步步高量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线路图,提供碳排放核算、碳排放趋势预测及节能减碳诊断服务。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环保、新能源、建筑等专业可以充分交叉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学科和专业跨越式发展,培养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才。
3.3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思考
“碳排放管理员”属于实操性较强的行业,因此需加强实践训练。“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体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不能把“污染治理”和“碳排放管理”独立开来,因此关键在如何“融”的问题。作者认为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融入路径:(1)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对所选污染治理工艺进行碳核算和碳评价,从而选择兼顾达标排放、经济效益和碳减排的最优工艺,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碳核算和碳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低碳意识。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沟通领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2)在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可引入减污降碳的实验项目或者在原有的污染治理实验项目中将治理目标物替换为CO2。如可增设碱性废渣捕获CO2项目;利用固废制备低碳建材项目;将“碱液吸收SO2性能测定”项目改造为“碱液吸收CO2性能测定”。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污染物治理的一般原理,又掌握了一部分碳减排和低碳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针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出技术方案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管理学院等其他院系联合进行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的实训。(3)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宽实习基地,改变过去单一地将环保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现状,特别是要将化工、冶金、石油石化、电力、建材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纳为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碳排放管理全过程,接触到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的新技术。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与企业各部门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主动承担碳监测、核算、核查及报告编写任务 。(4)在毕业综合训练中,鼓励学生在实习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将碳核查和碳管理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或者在设计中增加碳核算和碳评价章节。通过毕业综合训练,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第二课堂的路径思考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和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参与者、行动者的专业认同。在第二课堂中,专业可联合学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进学校开展低碳宣传以及进行低碳社区、低碳校园建设相关调研,还可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讲座或培训。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在全校形成关注低碳绿色发展的氛围,让低碳行动深入人心,实现“三全”育人。
3.5 “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构必然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1)组织教师参加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组织的“碳排放管理”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引进教师时优先考虑有“双碳”研究或工作经历的技术人才。(2)专业要加强与外界交流,包括与校内相关专业的联合,整合教学资源;也包括与其他高校、企业、环保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聘任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3)更新相关实验实训设备,拓展实习基地。(4)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教师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也可借助外部力量获取教学资源。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资源的通知》可知教育部正在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储备,可成为未来重要的教学资源获取渠道。(5)学校可以联合相关院系成立低碳研究院,鼓励教师设立工作室,开设低碳教育通识课程,在全校形成低碳共识。
4 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是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最为接近的专业之一,而“碳排放管理”是与环境工程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降碳”相关工作之一。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生态环保工作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行业新形势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方向,有必要在分析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将“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融入专业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和第二课堂,形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应该在师资引进与培训、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库建设、硬件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护航”人才培养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