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履行途径

2023-11-02赵文义

编辑之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媒介技术学术交流社会责任

【摘要】学术期刊的治理涉及学术研究、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破五唯”的基础就是规范学术期刊的出版。本文从社会责任的视角探讨学术期刊的治理问题,论述了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分析了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环境建构、自主思想环境孕育、媒介技术环境创新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学术期刊 社会责任 学术交流 自主思想 媒介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4-037-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4.005

2022年7月,2021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参与发布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新闻媒体有300余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是由中宣部、中国记协针对新闻媒体推动建立的,目的是通过每年定期发布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引导新闻媒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自2014年起,部分媒体开始定期公开发布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当年共有11家新闻媒体发布媒体社会责任报告,随后参与发布的新闻媒体逐年增加。2021年,中宣部、中国记协正式印发《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评议指标主要包括政治责任、阵地建设责任、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文化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保障权益责任和合法经营责任九个方面。学术期刊虽然不属于新闻媒体,但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存在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扩展到学术期刊领域,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自律自省,接受制度化的社会监督,重塑行业社会形象,提升行业公信力。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治理千头万绪,文章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抛砖引玉,探讨学术期刊治理中几个相关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社会责任是责任主体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各类责任主体所承担责任的主次关系不同,不同领域的责任主体首先要对社会承担起本领域的责任,其次要兼顾其他领域的责任。在出版领域,作为社会责任主体的出版机构,首先应承担起与出版行业社会功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需承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从出版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一直要求出版机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际上,在出版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社会效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社会效益往往需要通过经济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反映的是受众群体的规模,出版物能够影响的受众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效益越大。因此,经济效益原本就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把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中分离出来,与社会效益并列,是为了更好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与分析,突出强调出版单位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出版主体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出版主体的社会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的讨论,主要针对企业和企业家。张维迎认为社会责任是广义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是能够盈利,能够创造税收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1]王东京认为社会责任是狭义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在主观利他方面,客观利他不属于履行社会责任,即企业正常经营为社会创造价值不属于履行社会责任。[2]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离不开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真正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成功的事业;建立自己的私人王国、通过征服对手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对创造性的享受是企业家的動力所在。[3]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梦想,是想通过企业改变世界的人,代表了创新精神。有的学者把政治家也称为制度企业家,谋求通过制度变革而改变世界。“政治家办报”强调的是从政治家的高度考虑新闻舆论,从政治的角度履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4]当下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出版行业,更多地需要依赖出版企业家,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出版企业家。[5]

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是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与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相适应。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主体是出版机构,学术期刊出版从业者从属于出版机构,是具体实施出版行为的主体,不是责任主体。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出版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导者是出版企业家或者其他出版机构的主要负责人。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试图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企业化、市场化,但在各种反对、质疑声中进展有限。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主要有两种秩序,即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自由市场是自然秩序,是人类的底层逻辑,是普罗大众的人性使然。但是,人为秩序不能没有,很多领域不能只靠自由市场,学术期刊出版就是典型的需要人为秩序进行规范的领域。学术期刊出版涉及多元化的目标和利益诉求,需要强化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毕竟有些不同,《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规定的评议指标包括九方面的内容,学术期刊可以视为共性要求或者底线要求来履行,在综合评议中占据一定的权重,在具体治理和规范实践中应该分类制定针对性的评议指标,如对于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评议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环境建构责任

学术期刊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替代书信点对点的交流模式,转为点对面的交流模式,从而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学术期刊可以被看作不需学者到场的学术交流会,能够为学者提供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功能,学术交流环境的建构是学术期刊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要发挥学术交流功能,履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社会责任,避免功能异化、责任模糊。从目前学术期刊出版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术期刊在评价功能、选择功能、鉴定功能方面的色彩更为浓厚,学术交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术论文“发表难”对建构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学术期刊出版、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卷化”,倒逼学术研究偏向和扭曲,学术论文数量的暴涨与思想匮乏、“卡脖子”领域频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这种局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职称晋升、学位授予、科研资助等方面还没有突破“以刊评文”进而“以刊评人”的固有思维,“破五唯”的推进与“代表作制度”的推行,依然没有撼动期刊级别约束的藩篱,一视同仁地看待期刊,回归“以文评人”的思维仍然障碍重重。这些都警醒学术期刊必须反思前进的方向,追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核心诉求。

学术著作的市场化出版,促使很多高校将其从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中移除,使得学术著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摆脱了出版机构的层级影响,这个历史事实值得学术期刊出版领域重视和借鉴。只有弱化学术期刊的评价、选择和鉴定功能,在职称晋升、学位授予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或法制约束强行破除对学术期刊级别的要求,作者才能一视同仁地看待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才能从评价功能回归学术交流功能,学术交流环境建构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学术期刊回归学术交流功能,建构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应该走出单纯追求核心期刊定位的误区,把努力的方向坚定地放在满足我国社会需要的目标上,走进田野、走进生产一线、走进高校和实验室、走进群众和社区,回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建构符合我国历史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的知识体系,朝着各种“卡脖子”的环节和领域,发挥学术媒体聚焦需求、融汇观点、引领创新、转变观念、促进发展的独特社会功能,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真正支撑,而不是游离于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之外。反观学术期刊出版的现实,很多学术期刊单纯地追求被引频次、影响因子,通过增加学术论文的字数和长度,减少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达到减小分母、快速提高影响因子的目的,这样简单的数字游戏已经使学术期刊与社会需求成为“两张皮”,从而走向履行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反面。虽然学术期刊的评价、选择和鉴定功能,以及愈發苛刻的要求,对于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于学术交流环境的建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科学无国界是基于科学真理普适性的良好愿景,而科学的应用性导向构筑起科学国界的壁垒。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技术封锁和科研竞争,愈发明确地提醒我们全球化趋势正在遭遇逆流。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边界应该逐步向国内靠拢,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学术交流环境的建构应该主要针对国内的学术交流,对于国外的先进科技、先进思想应该积极引进来并用中文出版,从而更好地支撑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域,能够促进和支撑“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学术期刊就是我国的一流科技期刊,也就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够促进和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期刊就是我国的一流学术期刊,也就是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应平衡好学术期刊出版对内和对外的关系,平衡好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学术交流价值。如果我国学术期刊不能转变思路,从追求被引指标转向主要支持实践应用,那么相对于国外期刊来说,除了极少数领域以外,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会在事实上陷入一种不可能胜利的竞赛陷阱,不论投入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真正超越国外的学术期刊,真正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三、学术期刊的自主思想环境孕育责任

学术交流环境建构是学术期刊最基础的社会责任,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也需通过议题设置、观点争鸣、思想引领等方式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控制,积极孕育符合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的自主思想环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孕育自主思想环境,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学术期刊的独特优势,也是学术期刊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相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学术期刊可通过理性、逻辑、论证等方式,使受众心服口服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抵御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向我国渗透。围绕如何解释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李约瑟之谜”,为争夺主导世界的话语权,西方学者美化和重建了西方历史和叙事方式。但是,在学者文一看来,无非是西方巨大的战争需求催生了科学供给,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开拓市场,市场支付战争,战争—商业循环加速器才是科学革命真正的原因。[6]我国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冲破西方话语桎梏,确立我国自主建构世界发展主流叙事的社会责任。

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思想载体的学术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身融汇观点、综合对比、引领创新的优势,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争鸣,把真实的世界发展史呈现出来,不能仅仅被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所裹挟,以获得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引用为目标,一味追求较高的影响因子,这样就违背了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和根本诉求。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学术期刊出版,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出版,有必要反思是否会像被剥削的落后国家一样,难有翻身之日。

影响因子由尤金·加菲尔德在1955年提出,为了推广这种科学引文索引评价方法,加菲尔德创办了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并谋求与美国国家健康学会合作,争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限,加菲尔德决定自行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并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艺术引文索引(A&HCI)。2001年,科学信息研究所推出基本科学指标(ESI),用以衡量学科、高校、国家的学术影响力。2015年,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作为SCI的预备队被推出,继续拓展市场份额。

将影响力与学术质量的部分相关关系混淆为全部的因果关系,是引文索引评价方法的主要逻辑瑕疵。按照引文索引评价方法的逻辑,我国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都要向西方国家靠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长此以往,我国将失去知识体系的主导性,只能在西方的话语背景中徘徊。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国家主权可分为政治主权、军事主权、经济主权、资源主权、货币主权、科技主权等,[7]学术主权也应该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术评价主权、学术选题主权、学科建构主权等。如果不能突破引文索引评价方法的逻辑,我国的学术主权就是不完整的,学术选题、学科建构等方面都要受制于这套评价体系,我国学科体系将会逐步失去完整性,有些领域的学术问题将无人问津,学术团队将逐步失去凝聚力。身处其中的学术期刊,无论是从实践影响和束缚的角度,还是从学理逻辑的角度,都应该积极孕育自主的思想环境,引导自主思想的建构和推行。

四、学术期刊的媒介技术环境创新责任

学术交流和思想孕育都需要依托媒介技术环境,从印刷媒介、数字媒介、网络媒介到社交媒介,学术期刊的媒介技术环境逐步变迁,学术期刊的受众习惯也在改变。学术期刊只有跟随受众才能传播信息、体现价值,学术期刊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赖于媒介技术环境的改变而逐步加以解决。学术期刊不断创新媒介技术环境,积极与各种媒介融合发展,既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期刊重要的社会责任。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除了这些出版商有能力汇聚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断通过自主研发、兼并收购等手段创新媒介技术环境,改善和优化知识服务平台和手段。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2022年,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学术期刊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促进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信息推送的精准化和产品形态、服务形式的多媒体化,解决困扰学术期刊生产、传播、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如《测绘学报》通过抖音平台探索学术期刊的短视频传播,《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移动平台探索学术期刊的AR出版,《遥感学报》利用微信平台探索学术期刊的社群传播,《协和医学杂志》通过用户画像探索学术期刊内容的精准推送等。

学术期刊应积极尝试、敢于创新、引领前沿,履行创新媒介技术环境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服务的载体而诞生,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进行知识服务的知识来源。知识服务的本质是答疑解惑,文字和话语都可以消除疑问、解答困惑。因此,学术论文可以定义为用以论证的文字和话语,其本质在于论证的逻辑。从这个定义来看,古人先贤的思想表达也属于学术论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通过启发式问答的方式解答学生的困惑。在西方社会,苏格拉底、柏拉图也采用问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以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这种对话交流的形式同样体现着学者深奥的学术思想,是学术论文的初始形态。随着大数据、区块链、VR、AR、AI、开放源代码等技术的更新迭代,元宇宙的设想和概念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元宇宙就是建立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场景,实现人身体的持续性在场。对于学术期刊出版来说,每个学术期刊都可以利用元宇宙,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虚实结合、沉浸式、现场化的交流场景,出版者、作者、读者共同参与其中。在学术期刊+元宇宙的场景中,学者通过能被自动记录的口语表达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这种实时在场的口语交流类似于孔子、柏拉图时期的学术对话,学术论文实现了自身的演化与回归。此外,在开源和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学者的权利将得到有效保障。

践行创新媒介技术环境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才可能有機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学术期刊+元宇宙把作者、读者重新拉回现场,也使学术论文回归到原始状态,就事论事的现场化交流成为学术论文的主要形态。目前所流行的重视固定形式的学术论文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学术评价将更多地基于元宇宙的记录自动完成,因学术论文而导致的学术评价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学术期刊+元宇宙,是为作者和读者提供的场景化知识服务。对于读者来说,读者和作者可以进入同一场景进行交流,针对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为其解答。通过搭建虚实结合的场景,学术期刊元宇宙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内容呈现方式将彻底改变,即时生产、即时传播的属性将使学术期刊的周期性表征消失。在虚拟数字化迭代升级的元宇宙中,学术期刊内容的文字呈现方式将进一步消解,双向口语交流将替代单向文字传播,口语和场景符号将承载学术思想。从个体和整体的关系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元宇宙可以参照内网、外网的应用模式。每个学术期刊都可以创设符合自身风格的元宇宙,形同内网;对于整个学术期刊出版来说,为实现学术期刊与元宇宙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外网式的广域元宇宙来联通。当学术期刊+元宇宙接通网关(路由器)类的设置时,才能与广域元宇宙互通,意味着学术期刊+元宇宙拥有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的主动权,这样有利于保护学术期刊的知识产权。

结语

学术期刊的治理,不仅关涉学术期刊的出版,还会影响学术研究、教学科研、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学术期刊可以借鉴新闻媒体的做法,每年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除了坚守与新闻媒体同样的共性要求和底线要求外,评议指标还可从学术交流环境建构、自主思想环境孕育、媒介技术环境创新等角度进行设置,并通过多级指标体系逐步细化。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可以促使学术期刊定期反思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每年主动进行一次自查和检验,接受社会广泛的评价和监督,使行业自律自省成为学术期刊出版业的新常态。此外,还可以考虑把评价结果作为学术期刊年检、评奖、资助的重要依据,以及学术期刊出版从业者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使学术期刊真正摆脱影响因子的干扰和束缚,为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多元化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抓手。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 企业社会责任的困惑与悖论[J]. 企业文化,2007(10):37-39.

[2] 王东京. 经济学反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19.

[3] 张维迎.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22:57-58.

[4] 李太淼. 学术期刊不宜完全市场化——兼与赵文义先生商榷[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09(B4).

[5] 赵文义. 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之探[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07(B4).

[6] 文一. 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2022:488.

[7] 温铁军,等. 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23-27.

Pathways for Academic Journals to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ZHAO Wen-yi1,2(1.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2.Institute of Document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The governa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volves academic research,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many other fields, and the basis of "breaking the five focuses" is to standardize the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overna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nalyzes the main ideas for academic journals to fulfil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exchange environment,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thought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media technology environment.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ademic exchange; independent thought; media technology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学术出版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研究”(2019N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学术出版国际化研究”(300102111611)

作者信息:赵文义(1973— ),男,吉林农安人,长安大学图书馆馆长、编审,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出版传播学。

猜你喜欢

媒介技术学术交流社会责任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展望泛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
技术决定论:浅谈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德里罗早期小说中的媒介技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