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基于面向10所高校88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调研
2023-11-02杜志章徐东辉贾露雅汪建辉
○杜志章 徐东辉 贾露雅 汪建辉 刘 静
(1.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3.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安徽 合肥 230092;4.湖北恩施学院 就业服务中心/学生处,湖北 恩施 445000)
退役军人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1]57。随着近年来征兵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在此背景下,退役军人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出现了明显增长,这就对退役军人的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兼具退役军人和在校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既具有退役军人和大学生群体的一般性特征,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服务管理的对象在哪里,服务管理的工作就要跟到哪里。因此,今后的退役军人工作应把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列为重点关注群体之一。科学把握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该群体的现实需求,找准当前工作的困境,对于进一步做好该群体的服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面向10 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实证调研,了解了10 所高校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听取了88 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实际想法。其中,本科在读55 人,专科在读28 人,研究生在读5 人;绝大多数受访者在部队服役时长为两年,仅11 人服役时长超出两年,目前主要为大二、大三在读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总结了当前我国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质效的对策建议。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现状分析
准确把握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现实状况,是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把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现状分析放在首位。在了解了10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的评价以及88 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业表现和就业情况4 个方面对该群体进行了特征归纳。
(一)思想状况
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部队服役经历对其理想信念的强化具有重要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入伍动机来看,95.5%的受访者在入伍前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报国理想和军人荣誉感,只有4.5%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等而选择参军入伍的;从退役后的作用发挥情况来看,97.7%的受访者表示能够做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89.8%的受访者表示返校复学后在班级、学院和学校等平台承担了诸多学生工作,愿意带头服务身边的师生群众;从入党意愿来看,受访者普遍具有强烈的入党意愿。访谈调研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提出应进一步拓展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高校及所在地区服务奉献的途径,提高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党员发展比例,为其搭建更多平台来服务同学和社会,他们有强烈的意愿来发挥自身价值,维护退役军人荣誉。此外,从10 所受访高校反馈的评价来看,也普遍认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思想政治表现明显好于普通大学生,认同该群体“具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朋辈引领的特殊优势”[2],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引领作用。这充分说明,参军入伍经历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心理状态
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心理状态总体健康平稳,但在返校初期容易出现适应性焦虑等问题。90.9%的受访者表示复学后至少一个月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困难,其中93.2%的受访者表示,适应一段时间后能够较好地克服这些困难,但仍有6.8%的受访者表示这种心理不适应的状态会超过两个月。调研发现,出现心理焦虑的原因主要在4 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问题。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复学后,其入伍前的同学大多已经毕业,因此需要插班到新的集体中去,人际关系较为生疏,其更倾向于与有相同经历的“战友”相处,导致该群体会“抱团取暖”,难以融入其他普通大学生群体。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后保留入学资格直接入伍的群体中表现不显著。二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学业中断时间较长,入伍前学习的内容大多已经遗忘,重新开始学业面临很大挑战,容易引发学业方面的焦虑。三是年龄焦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普遍表示,由于返校后身边同学的年龄普遍比自己要小,感觉和同学相处有“代沟”,导致其很容易产生年龄焦虑。四是生活环境变化。有不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提到从部队严肃紧张的生活状态回归高校相对宽松的生活状态之后,很容易出现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感觉与社会“脱节”,甚至还有同学出现“报复性”放松的情况(如图1)。需要注意的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出现这些心理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是正常现象,但也有研究表明“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总体发生率达39.0%”[3]。因此,高校对该群体要重点给予关怀和辅导,避免这种返校后的心理不适应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学业表现
(图1)影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图2)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返校后的总体学业成绩表现
退役复学大学士兵的学习自觉性较高,但由于学业基础、学习中断等因素,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较多。学业问题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容易引发复学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调研发现,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有强烈的意愿来提高自身学习成绩,专升本、考研等学历提升目标是其近期努力的主要方向。但由于一些受访者入伍前的学业基础相对不够扎实,服役期间脱离学习环境导致学业搁置,加之复学后出现适应性困难等问题,导致其在返校复学后在学业方面的表现不太理想。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3.4%的受访者表示其复学后的学业成绩排名在专业50%以后(如图2),访谈调研中学业困难也是受访者普遍提到的关键词。在专业成绩排名前50%的受访者中,大都表示除了在部队锻炼出的意志品质之外,返校后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帮扶、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前辈的鼓励指导,对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状态、提升学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重点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学业发展情况,给予其更多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帮扶。
(四)就业情况
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就业状况总体较为乐观,但与该群体的就业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综合10 所高校反馈的数据,本专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总体就业率在90%左右,总体较为可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98%的受访者认为部队服役的经历对自身就业有较大帮助。从受访者对该群体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来看,约83.0%较为满意,12.5%无所谓满意与否,另有约4.5%表示不太满意(如图3)。访谈调研的情况显示,大多数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希望通过专升本、考研等渠道先实现学历提升,然后再追求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中有必要提高面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针对性,精准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实现高质量就业。
(图3)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对该群体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主要需求
调研发现,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学业提升、就业帮扶和心理关怀3 个方面,这与普通大学生并无本质差异。
(一)学业提升
学业提升是退役大学生士兵反映最集中的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的学业帮扶和学历提升两个方面。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返校后,身份回归为在校大学生,学业成为最直接、最主要的诉求。一是学业帮扶。调研发现,90%以上的受访者关注到了专业知识积累、课程学分修读、培养计划完成以及转专业等学业问题。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长期在军营脱离学校,学习能力有所下降,部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学业基础薄弱,容易出现学业困难问题,“中断两年甚至五年的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后,在继续完成学业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因此其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相关政策的照顾以及辅导员、专业课程老师的重点帮助。超过94%的受访者提到,由于至少两年的学业中断,导致返校后的学业很难跟得上,很多同学返校后选择了转专业,而转专业后却可能要从大一重新读起,参军入伍两年,学业上却要“耽误”更久,其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更大。二是学历提升。八成以上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有志于继续深造,通过专升本、考研保研等渠道提升学历。以考研为例,现有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考研优惠政策,主要是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生和笔试加分两种,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提到由于大学生士兵考研人数增多,专项计划指标已明显不足,笔试加10 分对其帮助也非常有限。因此,其希望能进一步加大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升学政策支持力度。
(二)就业帮扶
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普遍需要在就业方面得到更具针对性的帮扶,切实提升就业质量。就业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退役大学生思想较成熟,大多考虑得比较长远,更迫切希望实现就业”[4],近90%的受访者希望扩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帮扶措施,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调研发现,有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认为目前的个人能力与未来就业意向不匹配,希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如提高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切实提高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一些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期望通过参加专业的学习辅导,以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考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能力。三是开展重点就业帮扶。部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期望相关部门和高校给予其重点就业帮扶,帮助其获取更多就业途径和更优质的就业岗位。此外,从受访者的就业意愿来看,他们所期待的工作主要是公务员、军队文职、事业单位等一些“有编制”的岗位(如图4)。因此,其希望进一步放宽他们在考取编制时的优惠政策,将其优先纳入选调、招考范围,增强帮扶的针对性。
(图4)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职业预期
(三)心理关怀
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关怀辅导,帮助其尽快适应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重返学校后,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更加需要心理层面的关心、指导。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复学初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如生活习惯上从部队里的纪律严明、作息规律到约束放松、依靠自觉;心理上由于身份转变、存在年龄差、学业压力增加,从而内心有落差,产生焦虑情绪等;社会适应上从战友到师友、人际交往逐渐多元化……这些都让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更加渴望学校给予其更多关怀,期望辅导员、老师、同学们能够提供一定的关心和理解。高校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关心关爱在不同高校间或是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系间具有很大差异,调研过程中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反馈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说明这主要取决于学校和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只有不到12%的受访者反映辅导员会经常主动找其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超过88%的受访者表示辅导员很少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可见高校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来落实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关心关爱。在具体途径上,很多受访者提出希望通过专项心理辅导、退役复学适应性训练、辅导员定期谈心谈话、朋辈结对帮扶等途径,来帮助其尽快适应校园环境。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重视不断强化,针对该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学历教育优惠政策扎实落地,学业帮扶和就业指导力度不断加强,该群体对校地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如图5)。但同时,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校地协同力度不足、工作的针对性不强以及政策落地存在差距等方面。
(图5)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对当前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
(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1.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从责任主体来看,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已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按照属地原则将包括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内的退役军人全部纳入了服务保障范围,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保障。同时调研还发现,10 所高校中虽然尚未正式挂牌成立专门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机构,但高校中的学工部、武装部、征兵工作站等部门实际上已经承担起了这部分职能,能够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校内权益维护、发展指导、作用发挥等方面提供相应服务保障。
2.学历教育优惠政策扎实落地。调研发现,10 所高校学费补偿、助学金发放、专项计划升学等基础性学历教育优惠政策均能有效落实,88 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对本校落实学历教育优惠政策的满意度普遍较高,总体满意度超过90%,高校在调研中对自身落实相关学历教育优惠政策的情况也普遍给予了非常高的自我评价。调研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其本人通过国家的专升本专项计划成功升学,切实享受到了党和国家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提供的政策红利。
3.学业和就业指导帮扶持续加强。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返校后面临的现实困难,各高校普遍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进行帮扶。在学业方面,部分高校面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实行了体育课、军事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免修政策,将参军入伍视为“创新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业压力;同时,在校内转专业上给予了更多便利,放宽了该群体转专业的基本要求,为其优先办理转专业申请;在具体的学业辅导上,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让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大学生对存在学业困难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进行课后学业帮扶;在就业方面,高校也意识到了该群体的特殊性,采取了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重点推荐就业等举措帮助其顺利就业。
4.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调研发现,高校在选树典型时会重点关注到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复学后能够获得学校较多的关怀和支持,获得过学校不同层次的荣誉表彰。比如某高校在年度大学生最高荣誉评选时能够确保每年至少有1 名有参军入伍经历的学生入选。同时,各高校也普遍重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发光发热搭建了许多平台。比如,各类学生组织社团、新生入学军训、军事理论课助教、国旗仪仗队等(如图6)。调研还发现,目前许多高校已成立退役军人社团,把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组织起来,引导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10 所高校反馈的情况来看,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已发挥出重要作用,有效助力了高校国防教育。
(图6)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渠道
(二)面临的困境与不足
1.高校与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协同力度有待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主要是在高校学习生活,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负有直接责任,同时其主要需求也集中在高校的职责范围内,因此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主要依托高校来落实,但高校却不直接掌握退役军人的相关政策,无法直接承办相关业务。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虽已基本完善,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却生活在高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管理的“小社会”中,现有的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难以直接对其进行服务管理,户籍不在本地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更不容易享受到相关服务,同时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学业、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与高校如何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细致性不足。目前,虽然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高校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都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服务管理,但由于高校学生体量庞大,在工作实践中仍是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作为普通大学生进行一体化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辅导员承担,普遍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管理的针对性、细致性还有待加强。比如,有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反映,其学号在复学后仍与入伍前一样,导致往往被误解为是延期毕业的学生,在多次找学校反映后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3.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参军入伍时的优惠政策落实尚有差距。调研发现,虽然目前国家面向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学历教育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但高校在征兵时承诺的一些校本政策的落实情况却不太乐观。以转专业为例,有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反映,参军入伍时学校曾对其承诺返校后可以无条件转专业,结果返校后如需转专业仍要返回原院系参加笔试、面试,无法确保百分百成功。此外,还有很多受访者提到,在参军入伍时会对国家以及学校的优惠政策进行系统宣讲,但在退役复学后却未再次开展,导致其对相关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更不清楚办理流程与手续。
四、优化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服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做好今后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既要加强校地协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也要重点关注该群体的现实需求,紧密围绕学业、就业、心理等现实问题来提升工作效能,还要着眼长远,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搭建更广阔平台,使其有条件服务带动更多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1.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强校地协同,探索在高校建立退役军人服务站,更好发挥高校作用。退役复学大学士兵具有退役军人和在校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做好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需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发力,让高校更多地参与到退役军人工作中来,更好地发挥教育、服务、管理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强化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高校的工作指导,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较多的高校中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启动高校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试点,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将高校退役军人服务站纳入属地管理,增强高校和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协同力度,处理好“需求”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增强高校征兵工作站和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协同配合,探索两个机构在高校中“一体化”运行。此外,还要在征兵入伍时提高高中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比例,尽可能减少中断学业的情况,避免退役复学带来的诸多问题。
2.进一步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业帮扶,适度提高学历教育优惠力度。学业是影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业发展需求,要从学历教育和学业帮扶两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在学历教育层面,适度拓展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历提升空间,建议打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复学限制,根据其在部队服役期间的表现,给予其在退役后转入更高层次高校就读的机会,适度扩大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升学指标规模、提高升学考试加分额度,将优惠力度与服役表现挂钩,激励其在服役期间更加积极表现,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军入伍。二是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业帮扶,针对该群体容易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建议适度调整培养方案,简化学分兑换、课程免修等工作手续,在校内转专业方面给予更大便利,同时发挥好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优秀学生朋辈群体的学业帮扶作用。
3.进一步提升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就业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该群体的就业竞争力,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吸纳该群体就业。就业是衡量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培养质量的最显著指标之一,也是调研发现该群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让大学生士兵发展上有前途,是国家可持续开展高校征兵工作、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治本之策”[5],因此要着力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就业帮扶。一是开展就业形势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树立正确就业观,全面了解退役军人在教育培训、就业扶持、创业帮扶等方面能享受的优待优惠政策。二是加强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就业推荐,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其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其就业。三是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就业技能培训,校地协同落实好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支持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四是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军队文职、“三支一扶”等招考中给予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更大的优惠力度,明确把有参军入伍经历的大学生纳入选调生选调范畴,或将其等同于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大学生党员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选树宣传先进典型,鼓励支持引导其前往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五是要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一方面重点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其走上社会后的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追踪机制,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人社部门等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毕业后要继续对其提供帮扶。
4.重点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适应性辅导等措施帮助其尽快适应校园生活。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心理状况需要高度关注,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安全隐患。一是加强退役复学前的心理干预,服役部队在退役前就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做好迎接返校复学新生活的准备。二是重点做好退役复学初期的心理适应性辅导,引导其正确认识退役复学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状况,避免出现“报复性”放松,帮助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和寻求帮助的途径。三是要关心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思想动态,选拔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骨干担任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四是把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建议设立退役军人寝室,并进行明确挂牌,既可以解决退役军人作息与普通学生不一致的问题,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军人荣誉感。
5.注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其服务带动更多同学成长进步。做好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服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服务好该群体自身的成长发展,还要注重该群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其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是注重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中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建议设立“最美退役大学生士兵”等荣誉称号,鼓励其在退役复学后继续积极向上,向社会展现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能起到“以点带面地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的作用。二是在推优入党时给予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更多机会,建议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单列党员发展指标,避免单纯以学业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标准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入党条件,要把参军入伍经历纳入考量,同时还要做好与部队的档案衔接工作,规范入党流程,确保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党员的比例不低于普通学生。三是建立健全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高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制度机制,建议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鼓励支持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通过国防宣讲、新生军训、国旗仪仗队、军事理论课、志愿服务等途径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