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湘中地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研究
——以娄底市川门村为例

2023-11-02任家煌彭尽晖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庭院经济庭院村庄

任家煌 彭尽晖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规划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乡村振兴新要求围绕“和美”进行部署,不管是宜居,或是宜业,总体目标都是“和美”。

2022年9月底,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1]。发展庭院经济于农户而言有利于重新利用庭院等闲置空间,增加收入来源。对于村庄而言,将居民生产生活和环境美化相结合,有利于村庄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提升。于县域而言,由庭院规划培育特色产业链,打造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

2 湘中地区村庄特征与主要问题

2.1 湘中地区村庄特征

湘中地区属丘陵盆地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多耕地少,无法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冬冷夏热,丰富的水、光、热资源,日照丰富[2]。湘中地区以汉族为主,涵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世居民族,从“蛮夷”之地,到“江西填湖广”大移民[3]。加之地处湘楚腹地,与外界交流较少,其村庄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湘中地区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省中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如长株潭地区,旅游文化发展不如湘西地区。究其原因,表现为地域特色不够明显、贫困乡村数量较多[4]。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人口流失严重,人口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严重,在产业发展方面无法照抄经济发达城市乡村发展模式,在招商引资环节相对薄弱,无法像省会城市周边村庄一样有足够的产业转移的承接与人才的流入,导致村庄内大量的庭院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村庄景象被破坏,乡土文化丧失。应充分发挥村集体搭建平台,村民自营的模式,需要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

3 城郊融合型村庄内涵界定与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制定的推进乡村发展的分类中规定,将湖南省村庄分为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集聚提升型4类,其中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其位于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将不属于特色保护、无需搬迁撤并、具备城郊融合条件的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其他具备城郊融合发展条件或有必要纳入城郊融合类的村庄也可纳入城郊融合型村庄[5]。该类型村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地区。以城带村、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是设定城郊融合类村庄的根本初衷,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城郊地区率先实现农村新型城镇化转型是城郊融合类村庄的总体发展方向[6]。推进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发展,要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色,通过打造特色招牌,活化乡村发展要素,推动各方力量参与,以城郊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更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鉴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娄底市川门村为例,深入挖掘其产业与城乡融合区域的潜在优势,旨在探索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湘中地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新思路。

4 湘中地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实例研究

4.1 川门村概况

村境位于湖南省中部,娄底市涟源市东面,湖泉镇东端,村域总面积4.56km2,其中耕地0.87km2,占19%,林业2km2,占43.8%,可垦荒地0.2km2,占4.4%,宜林荒地0.33km2,占7.3%,水库、塘、溪0.27km2,占5.8%,果园0.43km2,占9.5%,其他(道路、住宅)占0.47km2,占10.2%。境内属丘陵地带,山水秀美,南面有湘邑八景之一的天霞山。境内属大陆性特色较浓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平均气温16.9℃,日照1646.2h,降水量1353.9mm。

4.2 川门村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4.2.1 川门村现状调研情况

4.2.1.1 山林多耕地少,无法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

川门村境内大部分为山林,耕地面积仅占村庄面积的19%,又因其处在丘陵地区,无法集中规模化生产,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多数耕地荒废。

4.2.1.2 景观资源丰富但缺乏特色,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滞后

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全国都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乡村环境整治,然而大部分整治过程中并没有注重乡村的地域特色、特点,导致乡村景观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相对城市,川门村的基础设施还存在数量少、样式老旧、材料不环保、缺乏后期维护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以及游客的游览体验需求。

4.2.1.3 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废弃庭院较多

2022年3季度报表在册人口1556人,但老龄化趋势严重。多数庭院废弃,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形成资源浪费。受村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对乡村规划知识的了解较少,难以理解甚至看不懂村庄规划,大部分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同时村内没有健全的联结机制,无法发挥当地乡土能人、经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表1 川门村和美乡村调研现状

4.2.2 川门村主要特征分析

川门村属于城郊融合型村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相距涟源市城区20km,离娄底市中心18km,地理位置优越,娄底大道城中轴线贯穿全境,九渡公路与娄底大道平行而过,斗川公路横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且川门村历来文化氛围浓厚,村里建有1个文化活动中心,2个文化广场,涟源民间剪纸、涟源湘剧等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梅山文化。但村内山多耕地少,无法发展规模化农业,废弃庭院较多。综上,川门村有多个利于发展的要素,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4.3 规划思路

川门村作为城郊融合型村庄,在自身农业发展受限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假期市民短期旅游等活动,带动自身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村庄废弃庭院,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号召,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整合村庄资源,通过农业的升级,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三产的联动与融合,着力发展川门村庭院经济,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特色手工型、特色休闲旅游型为主的家庭农场,将村民闲置庭院改造成多种功能具有涟源文化特色的庭院,同时,各个庭院之间功能要互相补充,紧密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半自给自足”的庭院产业带,打造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带动村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开展休闲旅游服务,带动庭院经济增长。

4.4 规划原则

4.4.1 多规合一,打造系统村庄布局

严格遵守上位规划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在考虑村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城郊融合地区的优势,构建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生产结构优化为基本内容的规划体系,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优化种植结构。尤其是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理、补充耕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等项目[7]。

4.4.2 生态改造,优化乡村居住环境

生态宜居的具体内容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坚守生态底线,发掘自然价值,体现原真之美。尊重自然,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根据村庄规划与居民分布位置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承。

4.4.3 因地制宜,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湖南省美丽乡村规划文件,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对村庄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充分挖掘丘陵、山地生产能力,以发展农业为主,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本村已有的特色企业,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当地乡土能人、经营大户等示范带动作用,用好“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模式,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村一品”旅游发展新格局。

4.5 空间布局与规划

通过重新梳理村庄资源脉络,综合川门村现状环境、用地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确定川门村和美乡村发展空间布局为“一心”“一带”“三区”,具体见图1。本次规划布局了21个景观节点,主要分布在休闲旅游区,见图2。以村两委领导班子为核心,良好的村庄生态本底为基础,重点打造村庄主干道沿线景观带,通过景观带串联村庄4大片区的联系与发展,同时打造6个不同主题的庭院经济试行点,激发旅游业的活力,形成川门村品牌特色,打造城市后花园。

图1 川门村功能分区图

图2 川门村景观平面图

4.5.1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以川门村村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以现有的广场、建筑为基础发展接待功能,将川门村的接待、服务等功能联系在一起。主要承接居民的日常活动与游客接待服务的功能,属于村庄的核心区域。

4.5.2 “一带”——村庄主干道景观带

对主要道路的周边进行绿化隔离带覆盖,降低过往车辆对周边环境影响,同时补植景观效益好的行道树,满足遮荫、美化环境等功能需求。对乡间小路旁边闲置地块进行开垦开荒,种上瓜果蔬菜或经济林,同时道路两侧栽种花期长,色彩多样的蜜源花卉,可以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基础上,为养蜂农夫增添经济收益。道路绿化植物选择,上层乔木选择以栾树、二乔玉兰为主,中层树木选择紫薇,可作为点景树,适当种植。灌木以色彩多样,花期长的蜜源植物为主,如五色梅、山茶、美人蕉、翠芦莉等植物。

4.5.3 “三区”——功能分区

分别指农业生产区、休闲旅游区和森林保护区。

农业生产区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的现有农田,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带动农民致富。该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农耕为主题,稻田为场地,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具有乡村风情,富有田野乐趣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丰富农田景观及活动功能,增加农田附加价值和吸引力,同时与油菜花轮作,保证四季有景。

休闲旅游区主要以川门村原有景观为底色,村民闲置庭院为场地,以功能为导向进行景观的生态调控,有选择性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空间拓展和适度的开发和建设。打造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森林保护区依据地形地貌,加强景观林、经济林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加强村庄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同时将牲畜进行林下散养,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4.6 庭院经济模式构建

4.6.1 庭院经济类型

庭院经济的类型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与乡村的地理、气候、资源、文化、社会条件相关,也受庭院结构和农户自身条件影响,因此庭院经济的类型也有所不同[8],本文根据庭院经济功能不同可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

4.6.1.1 特色种植型庭院庭院经济

特色种植型庭院是较为传统且应用广泛的模式,是指根据当地村庄地形地貌和地理条件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同时能够吸引游客进行采摘活动,采摘的果实再进行售卖,产生经济价值。

4.6.1.2 特色养殖型庭院经济

特色养殖型庭院同种植型庭院一样,根据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整合村内现有养殖产业,利用庭院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形成不同品类的养殖园,不仅能提供游人进行养殖体验,产品售卖,还能提供给村内休闲旅游型庭院作为食物原材料,形成产业循环供应。

4.6.1.3 特色手工型庭院经济

特色手工型庭院经济是利用各类闲置庭院设立手工体验作坊,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及其他有特色的产品进行体验活动,使其获得增值,并供应给游客或市场获得经济效益。

4.6.1.4 特色休闲旅游型经济

特色休闲旅游型经济是以农村资源和环境为载体,推进庭院经济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融合发展,拓展庭院多重功能。大力发展如“农家乐”这样的产业,积极探索以延伸农业、餐饮业、旅游业、教育行业等产业链为主体的休闲旅游模式。

4.6.2 川门村庭院经济试点打造

选取村内6个建筑情况良好、庭院景观风貌适宜、居民配合度高的院落,进行庭院经济试点打造,发展家庭农场。由村集体牵头,建立平台,以庭院主人自己经营为主,招商引资为辅,通过统一规划,打造4种类型,6个不同主题的单元式家庭农园,分别是水果采摘园、蜂蜜花园、老农家的园子、垂钓园、土鸡养殖场、亲子农耕体验基地,每个家庭农院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互相补充。

4.6.2.1 水果采摘园

属于特色种植型庭院,选址位于川门村东边悬岩脚下,一条蜿蜒小路横穿园区并连接交通主干道。通过蔬菜瓜果采摘、家庭娱乐、乡村旅游等活动方式,吸引城市中有亲子旅游、团队团建、原生态生活体验需求的人们到此消费,达到提升家庭幸福感、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假期消遣游憩的目的。按照场地高程和气候水文条件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提高瓜果种植成活率的同时增加场地的观赏性。设置采摘园特色景观体验区、瓜果售卖店、共享驿站服务点,包含垃圾桶、公共厕所、休闲座椅桌凳等。

4.6.2.2 老农家的园子

属于特色休闲旅游型庭院,对村内一户有许多老物件的老人家的院落进行规划,通过老故事、老物件、儿时的活动,唤起成年人们对过往的回忆,让小朋友体验过去的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建筑进行景观改造,使其形式与功能匹配,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院落,集游玩、餐饮、打卡、体验、摄影、教育于一体的家庭农院。

4.6.2.3 蜂蜜花园

属于特色养殖型庭院,选取村内蜜蜂养殖户的院落,通过展现蜂蜜生产过程,通过采蜜、割蜜、加工,构建微型蜂蜜生产流程,结合自然教育,寓教于乐,展现最为直观的蜂蜜生产环节。对花园进行基础改造,使其具备基本蜜蜂生产展示功能。建设休憩、娱乐空间,为游人娱乐打卡提供场地。采用蜜源植物造景,蜂箱自然式分布,构建花中有蜜,花中有景的自然田园景观。

4.6.2.4 土鸡养殖园

属于特色养殖型庭院,建设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场,选用本地土鸡,对鸡群采取放养的模式,进行数量少、散养密度低、低成本养殖模式。满足家庭需求后,富余产品采用自产自销方式,或售卖给当地农家乐餐旅行业,打造乡土特色。开设周边体验,如投喂小鸡仔,进行“亲子互动与科普”活动。养殖户可以在对外售卖点设置互动服务,增添体验感。

4.6.2.5 垂钓园

属于特色养殖型庭院,对池塘周边处进行规划和景观改造,同时满足周边村民和市区垂钓爱好者的需求,充分开展休闲垂钓活动。设置垂钓园特色景观体验点,提供游人拍照打卡。结合周边特色民居可以设置鲜美鱼舍,品尝现做活鱼,带动居民就业及经济发展。增设辨识鱼类标识牌,可以起到科普教育作用。

4.6.2.6 亲子农耕体验园

属于特色手工型庭院,通过对现有环境的优化,打造特色活动场地,乡村的稻田、泥巴、动物带孩子回归自然,在可持续的美好生活之路上去探索环境、生态、乡村、历史文化。展开春茶采摘、农耕科普、田园耕种、泥土艺术等特色手工活动,做到研学合一。

5 结语

本文紧扣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优势,结合川门村现有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提出“一心、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总体布局,分区规划,试点先行的方式,构建庭院经济模式,旨在为湘中地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提供思路。川门村作为典型的城郊融合型村庄,其现状表述代表了湖南省大部分城市近郊区农村的处境,尤其是处在湖南省乡村振兴攻坚区,对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规划与重塑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此类村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前提下,拓展休闲农业、家庭农业的版图,大力发展以庭院经济为特色的服务业,在规划过程中深度挖掘村庄特色,引导村庄现有产业的发展,结合村庄特色和现有产业融合发展。当然,和美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产业规划与环境美化,对其规划策略的研究仍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庭院经济庭院村庄
浅谈新疆庭院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的小村庄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庭院中的童年
村庄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