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年轻化表达

2023-11-01张兴动杨雨涵

新楚文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年轻化纪录片

张兴动 杨雨涵

【摘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飞速发展,各类优秀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也随之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纪录片,成为创作团队们应该挖掘的新课题。对于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来说,要争取实现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年轻化;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49-04

网络纪录片《此画怎讲》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国内首部名画真人番网络纪录片,节目取材于南唐五代至清代中末历史时期的14幅中国美术史上的名画,采取真人演绎的方式,用画中角色的口吻,向观众普及中国传统古画鉴赏知识。《此画怎讲》一经播出,就凭借别具一格的题材、有趣新颖的故事内容、俏皮可爱的表现方式,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反映当代年轻人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和时代热点问题,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正是这种年轻化的表达,赋予了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全新的生命,以一种更加贴近年轻人审美习惯和时代潮流的创作方式,彰显了中国古画的风貌,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打破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感,让年轻人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内容制作:实现年轻人情感共鸣

纪录片发展至今,它的受众人群早已不是仅限“高龄观众”,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加入了纪录片受众的群体当中。2022年有1.6亿人在哔哩哔哩平台观看纪录片,累计观看时长达到1.88亿小时,其中纪录片重度用户大部分是25岁以上的职业人群,他们对纪录片内容有着高消费与强需求。由此可见,纪录片受众已从“高龄化”趋于年轻化,这便要求纪录片在内容制作上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入更多年轻化、创新性的元素。

(一)轻喜剧风格,符合年轻人审美

近年来,“轻喜剧”风格纪录片的出圈,让创作者们意识到年轻受众喜欢有趣娱乐的东西。所谓“轻喜剧”是指介于正剧和喜剧之间的一种体裁形式,区别于传统纪录片浓重的宣教意味,凭借轻松幽默的风格、欢快的节奏既传达了节目的立意,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了纪录片的观赏性,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网络纪录片《此画怎讲》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口碑好评不断。而《此画怎讲》得到年轻观众喜欢和认可的很大原因之一,在于它并非是用严肃、沉重的方式去讲解古画,而是采用了轻喜剧的风格,创作者让古代人说着现在流行的语言,将现代语言融入古代环境当中去,给观众带来了新奇有趣的观看感受。“其实像本王这样的气质和身份,最重要的是找到soulmate。”“流行文化无需排斥,更何况剧中甄嬛倒是赏心悦目啊。”这两句台词出自《此画怎讲》第四期节目介绍清朝果亲王允礼像中,以幽默的情景剧的方式去回应热门古装大剧《甄嬛传》对其自身的改编,吐槽编剧对历史人物的编造。将轻喜剧的风格与画作和相关历史知识相融合,在搞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画作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对于历史以及生活的思考。

(二)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与年轻人的交流互动感

打破年轻人对纪录片枯燥、冗长的刻板印象,是纪录片创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这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上,寻求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的叙事手法变得格外重要。叙事手法对纪录片有以下两点作用,第一:通过叙事手法将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展现事情来龙去脉、人物情感和思想,帮助观众理解和感受真实事件。第二: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让观众更好地享受艺术。

《此画怎讲》的创作团队在叙事手法上进行创新,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并通过画中人物的对话,以独特的声音、巧妙的剪辑,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古画的魅力。古画变得不再是只停留在纸上静止的图像,而是一个个生动立体会说话的故事。在《韩熙载夜宴图》这一集中,画中所有人物都“活了”,玩起狼人杀的游戏,每一个人物都参与到游戏中,义正词严地发表着游戏言论,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灵动,观众在观看时不免会将自身代入这场“游戏”当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代入感与交流感,增加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感,让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趋于被动。同时,画中人物第一人称口吻的演绎也让古画变得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

(三)结合时代热点,聚焦年轻人生活

“国潮”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新风尚。有许多年轻人表示对传统文化类影视节目感兴趣,愿意去看。想要留住年轻观众的秘诀在于: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创新,结合当下热点,聚焦年轻人的生活,让更多的青年感受到历史与个人之间的潜在联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此画怎讲》在创作上,采用了符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融入了年轻、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语言,以及大量热门网络用语,建立起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联系。并且每一幅古画都设置了特定的故事情景,融入当代青年受众最关注的热门问题,直接痛击当代年轻人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制造话题、表达了创作者的关怀,在第二集《捣练图》中,此画本来是描绘唐代妇女进行劳动时的场景,暗喻唐丝绸纺织业的繁荣景象,但《此画怎讲》的创作团队们针对这一画面内容大开脑洞,画中熨烫的仕女们讨论道:“你们说准点下班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们到底在怕什么?”通过画中人物的口吻谈论起了当代年轻人最想吐槽的“加班”“711工作制”问题。年轻观众在看到此情此景时,满屏的弹幕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心情。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去传递古画当中的知识,以青年生活的热点话题引起讨论,拉近了观眾与古画之间的距离,传统文化不再成为他们心中令人敬而远之的存在。

二、形象构建:吸引年轻人的视觉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让传统文化纪录片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追求年轻化、创新性,给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视觉体验,创作者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新奇的方法拍纪录片,比如真人演绎、情景再现、动画、拟人、3D建模等方式,用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更丰富的内容传递给观众。《此画怎讲》正是通过全新的视觉形象构建,打破以往人们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认知,成功出圈。

(一)真人情景剧演绎

《此画怎讲》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古画里的平面二维人物,通过“开心麻花”演员的真人情景式演绎,让画中人“活过来”,画中人物仿佛可以跨越历史长河的鸿沟,仅与你我“一屏之隔”,在一场有趣的聊天互动中,建立起年轻受众与传统文化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年轻观众则是通过发表弹幕、微博话题评论互动的方式,与主创团队和其他观众一起对剧情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明代帝后半身像:建文帝失踪600年后首现声》这一集中,明太祖和孝慈高皇后,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两人识破了骗子的真面目,并巧妙化解了此问题。将年轻人生活中会出现的诈骗问题与古画内容相结合,在真人的生动演绎和聊天互动的方式进行展示下,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观看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到了《明代帝后半身像册》的相关文化知识。

《此画怎讲》探索出了符合年轻观众审美习惯的鉴赏模式:博物馆名画展示+画中人物聊天互动+名画知识点介绍。这样创新性的鉴赏模式,无疑给传统文化纪录片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制作团队抓住了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每一集都围绕年轻人的视觉去挖掘古画的内容,用年轻化的言语去讲述传统古画的魅力所在,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去拉进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二)1:1还原古画视觉

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性是它的魅力所在。纪录片以朴实平和的手法展现身边的人和事,以接近客观事实为拍摄准则,拍摄真实画面的效果本身具备感染力,真实且生动的画面会大大提高与年轻受众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因此,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秉持对史诗的尊重与还原。达到拍摄画面加大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在《此画怎讲》每一集的拍摄与制作中,不论剧本内容有多么的天马行空,《此画怎讲》制作团队都会谨慎地考究与古画相关历史知识,搜查大量资料,经过专家审核才落笔,力求最大程度复原古画。大到服饰道具,小到朱钗妆容都尽可能根据古画做1:1的还原。比如《唐人宫乐图》中,基于“唐人以胖为美”的史实基础,主创团队在化妆时,要求仕女们把高光打在耳后,从而让脸比平时要大三倍,从而达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

虽然说,大部分年轻观众对于纪录片的鉴赏不具备专业的审美能力和高水准的解读能力,但是年轻人群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受众人群,他们对纪录片的内容、个性、风格也是极度的挑剔,正是为了提供“高质量”“有品位”“有趣味”的纪录片,《此画怎讲》在画面制作上有着严格要求,它用优质的内容、精美的画面从千篇一律的纪录片中脱离出来,让年轻受众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三)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观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艺术的创作方式也受到了影响和改变,高科技的运用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突破。对于古物、古画、古籍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影视创作上,创作者们不用再担心这些已经消逝的人物或场景如何重现,可以根据史料记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刻那些消逝的人与物。

《此画怎讲》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人物“活”了起来,还高度还原了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古画场景,就连背景的墨竹也会随风摆动,打造“人在画中”的完全沉浸式观感,似人在画中游,又好似画中人入世。例如在《西湖吟趣图》一集中,林和靖的书桌和炭盆皆是实景,他供养的梅花则是虚景;《听琴图》里,宋徽宗的案几和石凳是实景,背后的碧树和画面前端的香炉则是虚景。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虚”的部分尽可能地还原消逝的人物和场景,而实的那部分则是让古画的演绎更生动鲜活。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等候后人的挖掘,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历史文化的再现水平,实现与古人近距离沟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微纪录片模式:贴合年轻人审美习惯

现如今,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被无孔不入的互联网连接起来,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部分年轻受众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他们沉浸在刷短视频带来的快感中,比起花一两个小时看电影,他们更加倾向于利用等车、排队等碎片化时间,通过刷短视频的方式获取内容。因此,为了贴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纪录片在篇幅的呈现上也做出了全新的尝试,以“小而美”的纪录片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一面。

(一)短小精悍,具有针对性

纪录片《此画怎讲》凭借“短小精悍”的篇幅结构、点播式的收看特點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它摈弃了动辄4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形式,将每一集的内容缩至5分钟,共30集,潜藏着制作团队大大的智慧。没有冗长的解说,也没有过度的戏说,在带来有趣故事的同时,让观众在开心之余,将名画中的“散装知识”收入囊中。并且,《此画怎讲》区别于传统纪录片,并不执着于“完整”讲述方式,更加注重碎片化的呈现,每一集的内容都独立且具备新意,哪怕随意点开任意一集,都不会存在因为内容不连贯而导致看不懂的问题。例如《果亲王允礼像》这一画作,针对不同叙述角度,拆分为上下两集,上集中果亲王允礼澄清了与皇嫂甄嬛在历史上的谣言,到了下一集画风突变,果亲王允礼打开了直播,与现代观众们展开了一场“古今互动交流会”,观众可以随时点开任意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短视频化”,具有大众性

纪录片的“短视频化”,将大众眼中所谓的高级艺术变得更生活化,《此画怎讲》以更符合年轻人审美习惯的方式进行创作,每一集都围绕着一个小故事展开,将古画的知识点藏匿于其中,以生活化的表达、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内容,化解了传统文化厚重严肃的特点,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与普罗大众之间的界限,让传统文化变得更接地气。也正是因为《此画怎讲》“短视频化”的特点,让年轻人在等公交、吃泡面的时间里,就可以打开手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节目,在日常生活中轻松了解传统文化。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此画怎讲》所讲述的重点已经不在于画作的技法、内容、成就了,它更注重于构建符合现代人情感和价值需求的桥梁,以一种更具有创新性、大众化的方式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和自信。

四、结语

为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录片《此画怎讲》在创作上,采用了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有趣新颖的视听语言、紧跟热点的内容制作,实现了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达到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讲述了年轻人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让观众从被动接收信息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大大提高了年轻人的观看热情,为我国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晓雪.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7):107-1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14.

[4]孙晓伟.以年轻化的语态讲历史——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策略分析[J].电视研究,2021(09):38-40.

[5]余克东,彭勃.《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题材网络剧的创新表达[J].艺苑,2022(01):13-18.

[6]聂莞宜.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博类节目视觉修辞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2.

[7]刘剑峰.古物今谈:从《此画怎讲》看“网生时代”文博纪录片的创作生态[J].电影评介,2021(20):105-108.

作者简介:

张兴动(1963-),男,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艺术。

杨雨涵(2000-),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编导艺术。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年轻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康宝莱 推进品牌年轻化
直销年轻化战略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浅析网络剧《灵魂摆渡》的创作特色
从《人性的风》看皮利尼亚克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浅析城市形象宣传片创作中的符号运用特色
如何打造品牌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