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下的川美生态艺术教学
2023-11-01靳立鹏李川
靳立鹏 李川
从2022年全球干旱与高温来看,气候危机正在使未来 发生极端气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与之相关的物种大灭 绝、经济衰退、食物与能源匮乏、战争等正为人类未来带来 极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危机也对人类未来教育构成了前所 未有的挑战,迫使我们去反思今天人与自然分裂的碎片化、 专科化教育的问题。作为致力于生态系统修复的艺术实践, 生态艺术有着强烈的教育倾向。通过走出美术馆的传统展 示空间,生态艺术以系统思考整合艺术、科学与社区参与, 在社区、自然环境与学校开展艺术与教育活动,促进人与自 然、人与社群的链接。此外,它尊重万物的创造力,主动展开 与非人类世界的合作,并将促进生命演化的合作与协作作 为人类走出危机所应理解和运用的新的关键词。其整体系 统的思考、行动与愿景的結合,突破学科边界的跨领域工作 方法,以及经验式、过程式的教育理念,将为未来可持续教 育提供新的视角。
回应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川美生态艺术教学围 绕整体系统思考、现场感知与观察、实际的修复行动、公共 空间介入与社群参与等展开,以多种认知方式促进生态素 养培育,通过微观行动探讨在地的生态与地方知识系统修 复。它旨在发展具有联结与新的感知能力的创造与行动主 体,推动为万物、生态和社会提供福祉的新的艺术与教育范 式的变迁。
一、生命系统与系统思考
川美生态艺术教学以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为基 本理念。生态艺术实践与生态素养培育需要效法生命系 统(living system)的组织模式(pattern of organization)。无论 是细胞、身体、生态系统乃至地球都是以充满活力的方式 组织起来的生命系统,它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进行认 知与调试,可以自我组织、自我生成、自我纠错与自我更 新。系统思考是从生命系统组织模式中感悟到的整体情境 (context)、万物互联与相互依存等维度去思考的方式。系统 思考启发我们在现实中理解自然的运作模式与组织原则,
继而在现实中去效法和运用,从自然的可持续性感悟社会 的可持续性。
二、行走、感知与观察
系统思考还将启发超越传统学科边界的新的教育与认 知方式。哈斯·迪勒曼(Has Dieleman)将此总结为“认知的生 态”(ecology of knowing),即将多种不同的认知与联结世界的 方式进行整合。未来教育需要去创造更多在真实现场发现、 观察与感知自然的机会,通过所有感官与情感的融入来体 验自然与空间,而非满足于分析抽象化的数据与再现化的 自然。
为此,生态艺术经验式的学习特别强调行走、感知与观 察的意义,探索在此基础上的反思与行动在认知中的作用。 这一过程鼓励同学以超越人类中心和超越现代性的眼睛来 观看日常,审视被我们忽视的土壤、水系、植物、动物、真菌、 岩石,甚至砖头、垃圾等非人类物。以系统与生命体的视角看 待城市、社区与学校的“隐蔽空间”,包括:在校园垃圾存放地、 垃圾中转站与食堂后门垃圾箱体验物质与能源的向外输出, 在天热时持续发出隆隆声的巨大的美术馆空调控制系统体 验电等能量的输入,在宿舍楼外查看纵横交错的雨污管网系 统等。
三、愈园计划
“愈园计划”是以川美校内一块原建筑垃圾堆放地转化 为生态艺术实验空间的生态艺术教学项目。它旨在通过生态 艺术课程与工坊活动,进行身心、环境、社会、文化与教育的 多重疗愈,依托大学校园探索建构式行动主义艺术在国内的 实验。它融合了食物森林、社区堆肥、土壤修复、养蜂、种子图 书馆、生态美育与疗愈等多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是链接校园 内外与城乡社区的长期项目。
其中的“社区堆肥与培土”项目是与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合作,将社区堆肥的科学和艺术的想象力
进行结合,探讨土壤修复、垃圾减量和气候变化的缓解。 该项目不仅通过将学生食堂绝大部分生厨余进行社区堆 肥,将22.15吨生厨余就地转化为肥沃的腐殖土,而且结 合生态艺术、生态美育与艺术疗愈持续组织工坊与讲座 活动。同学们参与堆肥的过程并搭建堆肥装置与设施,包 括结合社群参与、堆肥、手工艺非遗与生态美育等多种功 能的生态公共艺术作品——竹编落叶堆肥装置与陶艺蚯 蚓塔等。
“愈园户外美术馆”生态美育项目以大学链接中小学 教育,长期为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孩子提供生态美育与生 态素养培育。它借助种植、园艺、昆虫与搭建等多样化的主 题,融合头脑、心灵和双手,为孩子们重新创造身体、食物 与土壤的链接。在“7号楼美术馆”中,同学们将多年没有 被清洁维护的墙壁粉刷,将其转化为可以持续展示与堆肥 和垃圾清理有关的生态艺术案例的艺术与教育空间。“可 食校园”项目邀请具有对野菜有着丰富经验的清洁阿姨作 为导师,给学生介绍愈园和川美具有食用或药用功能的各 种野菜和草药,最后以展览营造出跨领域讨论的现场来探 讨未来我们与野菜、野草的关系。“愈园人类世建筑垃圾 考古”邀请古生物学专家从地球地质角度与参与者一起研 究现场包括岩石与岩芯在内的各种建筑垃圾,以新的感知 去链接最为普通的物质,从地球历史的“深度时间”角度解 读挖掘与研究背后的疗愈价值。
总之,川美生态艺术教学正在整合不同的认知方式, 鼓励学习者在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体验中保持开放的态 度,提出问题,展开探究,建立联结,付诸行动,以多种形式 将原属于象牙塔的艺术引入日常,持续为增强气候危机下 的未来社区韧性,为教育与社会的创新提供希望。面对气 候危机之下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挑战性,我们期待以持续的 建构与修复行动产生引起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蝴蝶效应”, 重建我们与自然和生命的亲缘,裨益作为人类存在基础的 生命之网,形塑可以照顾地球家园的未来大学。
(作者分别系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四 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