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想要有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得有科学自信
2023-11-01张双南
我是张双南,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是格致论道讲坛的老朋友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文化自信需要科学自信》。我们需要强大的科学自信,而这是建立在我们能够对基础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上面。
为什么教科书中没有中国科学家?
这个故事要从2012年的一个采访讲起。当时是我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10年的时候,美国《科学》杂志的记者给我做了一个专访。当然按照我们高能所的管理规定,外媒的采访需要事先报备,采访提纲事先要给我们的,然后他就按照这个采访提纲采访了。
采访到最后,他说:张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过它不在采访提纲上面,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想起来的。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也希望您能给我一个回答。他问的问题是:“我来采访您之前,调研过相关情况。我了解到,您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教授,也算衣食无忧。看到您回国做了这些事情,我就很奇怪,您为什么决定回到中国?好像回来之后做的事情和在国外是很不一样的?”
我当时给他的回答是说:即使这个问题不在采访提纲上面,属于“不讲武德”的问题,但我也很愿意给你一个回复。
我说不错,我在国外大学做教授,然后我就要教课,教课就要有教材,教材当然是外国人写的。我发现我用的教材里边,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学发现下面的名字都是外国人;即使有个别的华人,他们也是在美国或者欧洲做出了这样的科学发现。换句话说,在我的教材上面,没有我们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知识。
我说,当时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出国之前,我对我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深感自豪,我非常有文化自信。出国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从小到大,从我读完研究生,一直到我教课的时候,教材里的科学知识都不是来自于中国的,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和刺激。所以我说:我和很多我们这一代的人希望回到中国,也许我们将来能够改变这个情况。
我所讲的“这些科学知识不是来自中国”的问题,其实有人研究过,它被叫作“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英国的科技史专家,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研究得非常充分。他写了大部头的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作,到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曾经非常发达,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西方,然而为什么没有产生我们今天所学习、使用的现代科学技术?这和我前面讲的“教材里面的知识不是来自中国”是一回事。
“杞人忧天”可笑吗?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怎么看待自然,怎么看待我们今天认为和科学有关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它可能不是真实发生的,叫作“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地会不会陷下去、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砸中我们。他每天想这些问题,以至于得了抑郁症,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他有一个朋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心理咨询师,知道他得抑郁症后就过来开导,说你为什么担心天上的星星会掉下来、空气会塌下来呢?你看你整天在空气里面行走自如,啥事也没有。你担心这些事情干什么?担心天上的事情干什么?
然后这位杞人表示,那不担心就不担心吧,可地怎么解释呢?朋友说,你使劲跺跺脚,就会发现这个地非常结实,你为什么要担心地会陷下去呢?不應该想这些不着边际、脱离实际的事情。这位老兄一听,说你这么一讲我就都明白了,立刻吃嘛嘛香,失眠症也没有了。
从此,“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文化中传下来,我们今天就用“杞人忧天”来描述像我这样的人:做一些看起来不切合实际的、和生活没有关系的、没有什么用处的事情,担心的都是那些遥远又不着边际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看待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中国人没有认真地思考,其实“杞人忧天”的背后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科学意义。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为什么大气不会砸下来?为什么地不会陷开?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刨根问底它们背后的道理,那么完全可以发展出来非常好的科学,然而我们没有做。
自古以来都有人思考同样的问题,西方人也一直在担心思考:为什么星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有些天体看来是绕着地球运动,又有人说是绕着太阳运动?这样的思考使托勒密认识到,最早的地心说可能有些问题,于是他修改形成了本轮说。
本轮说非常精确,可以描述太阳系内天体的运动,非常好。然而哥白尼觉得这个学说过于复杂,不符合他对自然的认识。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更加简洁,于是提出了日心说。
开普勒非常相信日心说,但他发现日心说和观测数据对应得并不好,因此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然而开普勒并不理解,为什么天体的运行要遵循开普勒三定律。换句话说,他仍然不理解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
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仔细地进行了观测。他终于证明日心说是正确的,地心说是错误的。然而伽利略仍然不理解,天体为什么这样运动。
一直到牛顿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将前人的认识和他的创新结合起来,提出了牛顿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到这个时候,人们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星星不掉下来,为什么大气不会塌下来,为什么地球这么坚固,不会裂开、不会陷下去——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有了现代科学。所以,西方人仰望星空为我们带来了现代科学,也就是我们在教科书中所学习的科学知识。
有了现代科学之后,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当时的牛顿也好,伽利略也好,哥白尼也罢,研究这些问题就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天体这样运动。然而有了这样的科学,就有了科学革命;有了科学革命,依据这些科学原理又造出来非常厉害的机器,就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工业革命之后,然后经济就飞速地发展起来,就有了资本主义。
今天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或者说强国,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西方发展科学革命的时候,我们是受害者,有了两次鸦片战争,接着中国就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几乎要亡国。
再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在那个时候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明治维新,然后也有了工业革命,这使得它的军力非常发达,就产生了军国主义。这直接给中国带来了灾难,给我们带来了甲午战争,接着又有了抗日战争。一直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才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进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科学革命对于西方的影响、对于日本的影响和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是基础研究成果所带来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受害者。
说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区别,我觉得主要的区别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
尤其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一点更是非常明显。我们中国人今天还能够读得懂古代的文字,我们还非常喜欢唐诗宋词,然而我们的阅读工具改变了,我们传递这些文明的手段改变了,所以现代文明主要是科技文明。当然我们现在的文明既有传统文明的部分,又有现代文明的部分,但是其中现代文明主要是科技文明。
我们今天有了先进的技术,这先进技术哪里来的?以我们所在的演播室为例,这个会场里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说所有的先进技术都基于昨天那些看来没有用处的基础研究。它们基于昨天的力学、量子力学和信息技术,昨天所有的这些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这就是基础研究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对现代文明的作用。现代文明所使用的所有技术都来自基础研究。
接下来要讲到文化自信。我前面讲到,在美国大学做教授的时候,我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动摇,因为我看到教科书里面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已经认识到:要想有牢固的文化自信,我们就需要科学自信。
我在国外大学做教授,然后我就要教课,教课就要有教材,教材当然是外国人写的。我发现我用的教材里边,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学发现下面的名字都是外国人;即使有个别的华人,他们也是在美国或者欧洲做出了这样的科学发现。换句话说,在我的教材上面,没有我们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知识。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包括什么?我刚才讲了,现代文明主要是科技文明,现代文化主要是科技文化,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必然包括科学自信和技术自信。简单来讲,就是科技自信。
科学自信和技术自信之间又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既然科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自信就是科技自信的基础。所以科学自信是基础,技术自信是表现。表现出来的是技术,但是背后的基础都是科学。
然而最终的目的,是我们要有真正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所以我说,我们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需要有科学自信的。
今天我们有没有文化自信呢?
在一些城市,那些楼盘或者小区的名字都是:西班牙小镇、蓝天英伦小镇、维也纳花园、唐宁街、罗浮宫、巴黎XXX、伦敦XXX之类的,见不到一个我们中国本土的名字。你所追求的高档社区都是以西方的名字,也就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名字来命名的。住进这里之后,你还有什么文化自信?
我们的语言里有洋火、洋房、洋车、洋酒、洋装、洋人等词汇,所有这些“洋”字在我们看来,都代表着高级。当然还有“洋气”,尤其在我的家乡,我们赞美任何事情的最高级就是“洋气”。如果说了“洋气”,那就是非常好了,觉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可及的程度。
我们特别在乎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老外讲一句赞美的话,我们就欣喜若狂,各大媒体上头条,所有的地方都转播。老外一句批评,我们就立刻恼羞成怒,各种反击就来了。如果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哪里还有自信?真正的有自信是博大的胸怀,你对我的评价,我呵呵一下,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我,我都说“谢谢你”,到此为止。
这才是真正的自信,但是我们今天并沒有这一份自信。我们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优秀,然而在历史上,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在后来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一些人恨不得把我们祖宗的东西全部毁掉。那个时候连传统文化的自信都没有,更不用说现代文化的自信了。
然而我们的文化又充满了科学。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把我们认为一切好的、合理的、有道理的都上升为科学的。比如说我们说这个会办得很科学;我们今天中午吃饭聊天,聊得很科学;这件事情应对得很科学,做得很科学。
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这些事情翻译成英文“It is very scientific”?不能。很显然,我们讲的这些“科学”和我们所认识的“科学”不是一回事情,所以我们文化里面对科学的认识是扭曲的。我们见到所有的学问都说自己是科学的学问,我们甚至于认为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都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尽管我们的科学教科书里边并没有这些。
我们也很支持老外们做科学,我也举一个例子。
比如前不久,美国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射。在那一天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关于韦伯望远镜发射的消息完全刷屏,这是我在百度上面查到的,大约有3000万条。过了几天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说大家都在为韦伯发射欢呼,我却受刺激了。
下面分享一下我受什么刺激了,简单地来讲,“羡慕嫉妒恨”。
我羡慕他们探索宇宙奥秘,我们今天了解的宇宙知识、所有现代的知识都来自西方天文学家的探索。这是他们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他们还要继续探索。所以这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羡慕。
我也嫉妒。韦伯望远镜的研制经历了25年,预算增加了20倍,熬掉了多个总统和局长,顶住了无数的质疑和反对。我非常嫉妒他们的文化,竟然能允许他们做成这种事情。
当然,如果不是美国对我们中国的各种制裁、限制和打压,本来我们也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人类共同探索宇宙计划。然而我们做不到,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所以我也恨美国对我们中国的封锁、限制、打压——此恨绵绵无绝期,直到中国领先时。
什么时候领先?直到我们的基础科学能让我们有文化自信。我后来写道:大家狂赞韦伯拍的照片美,我却觉得很酸。为什么觉得很酸呢?韦伯望远镜造价100亿美元,600亿元人民币,建这东西有啥用?恐怕连预报天气都做不到。然而美国人没有问这些问题,就做了。因为人类需要探索宇宙,他们就代表人类探索宇宙。他就有这份文化自信:我们代表人类去了解宇宙,让全体人类来享受、欣赏、理解宇宙。这份文化自信让我觉得很酸,我觉得我们就没有。
从科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觉得他们代表人类探索宇宙理所当然,因为教科书里面的知识就是欧美人做出来放在里面的。而我们也觉得美国人代表人类探索宇宙理所当然,因为人家从来就是这么干的。我们读的教科书中是人家探索出来的知识,而我们自己想做的时候,就要回答干这些事到底有什么实际用处,花这些钱到底值不值。
为什么会这样?我就要问。很简单,他们和我们都习惯了由他们来创造知识。基础研究是他们做的,最美丽的宇宙照片是他们拍的,最重要的科学进步是他们取得的。我们一直在学习、欣赏、应用科学,但是创造科学、发现科学、把知识写到教科书里面,我们好像不觉得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以,少了科学自信,难有文化自信。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的自信,他们也习惯了他们就应该有自信。
科学自信如何获得?
最后,如何建立科学自信?国家核心竞争力要靠基础科学研究,根基扎实才有原始创新,才有世界一流佳绩。只有我们取得了世界一流佳績,只有教科书里面的知识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是我们写进去的,这个时候我们才有科学自信。所以我说,只有自己做科学研究,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才会给我们带来科学自信。
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也参与了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我非常自豪我们国家在最近这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了很多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慧眼”卫星遨游太空。“慧眼”天文卫星就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团队研制发射的。当然不仅仅有“慧眼”卫星,我们还有“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重要科学成果。即使我没有参与“天眼”的科学研究,我也为“天眼”的科学成果感到自豪。在这里我就感受到了文化自信。
我们还有“墨子号”“悟空号”“祝融号”“中国空间站”,所有这些都将坚定我们的科学自信。中国科学自信的一步一步建立,必定会给我们带来现代的文化自信。
◎ 来源|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