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下轨道交通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前景
2023-11-01班辉杨璐璐
文/班辉 杨璐璐
一、前言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核心是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通过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以及城市地铁的建设形成京津冀之间的四层轨道交通网络。在“十三五”期间,已基本形成核心区1 小时交通圈,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到2025 年,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将更加完善,“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基本建成,形成京津与周边市县“半小时通勤圈”和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按照规划目标,未来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将有空前的投资规模,全咨作为一种新的工程咨询服务模式,在未来轨道交通基建的蓝海中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轨道交通工程咨询发展现状
(一)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
不同于其他建设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特点比较鲜明,具体如下:
1.投资规模大,专业化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界面复杂,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例如:轨道运输网络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和控制、运营管理和维护、资源开发等。
2.项目参与方多,随着项目的推进,在轨道交通决策开发、建设及运营阶段会产生大量信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难度较大,工作量十分繁重。
3.投资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一般为4~5 年,线网建设周期一般需30~50 年,因此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4.社会影响力大,影响面广。轨道交通的建设实施对城市周边环境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现状
按照轨道工程建设流程,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主要包括前期规划咨询、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运营等业务。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作为工程咨询的一个细分行业,在工程咨询领域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行业整体发展速度较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行业服务无序化
行业标准不成体系,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服务质量难以控制,质量问题频发,监管缺失。
2.供应链整合度低
行业供应链及服务流程复杂,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前期投入过大;行业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周期长、成本高。
3.基础工作薄弱
标准不完善,行业相关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相关体系建设滞后,管理、规范、产品、监测等能力有待加强。
4.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起步较晚,由于基础设施匮乏、积累不足和产业制度不规范等原因,其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到位,行业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缺乏系统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产出成果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因此,亟需优化工程咨询服务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整合行业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行业标杆联合体企业。
三、轨道交通全咨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前景
自2017 年正式提出全咨模式以来,因其具备贯穿项目全过程、提升工程质量、节约投资成本、有效把控进度、提前识别风险等独特优势,为工程咨询服务模式掀开了新篇章。目前,全咨这一新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体系化的标准、政策、取费和典型案例,但全咨的优势及先进性是不可否认的,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现阶段,各行业均在探索性地尝试全咨模式,轨道交通行业社会影响面广、经济效益显著,全咨模式的应用必将为轨道交通行业带来提质增效的作用。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在全国重点都市圈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而轨道交通行业应借助这次京津冀地区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的有利形势,试点开展全咨模式,力争形成轨道交通全咨典型案例,为轨道交通全咨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石。
(二)存在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多、技术难度大、界面复杂、周期长,在推行轨道交通全咨模式时遇到以下问题:
1.全咨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全咨服务内容主要包含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全过程各专业咨询、项目报建过程中所涉及的代理服务等,从目前试行的全咨案例来看,主要集中为监理、造价、项目管理三项咨询服务的组合,偏重于项目实施阶段,很少涉及投资决策及运营维护咨询服务,而单纯的多项咨询服务内容的叠加并非是全咨的真正含义,因此从项目总体实施效果上看,并未给业主带来获得感,也未能给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带来大的转变。轨道交通全咨作为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服务,应勇于扛起全咨试点的大旗,循序渐进地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全咨,为其他行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共同推进全咨模式的快速发展。
2.全咨配套支撑性文件有待完善
目前,常见的《建筑法》《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都是针对工程建设不同环节的法案,暂未有明确的全咨相关的法律依据。另外,全咨服务类型、委托方式和实施规范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并不多,酬金计取依据和计取方式尚不明确,合同范本也有待完善,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由于全咨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作支撑,加上我国工程咨询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的割裂管理方式在体制内根深蒂固,全咨难以实现快速的推动,影响全咨新业态的发展。
3.全咨人才梯队建设及技术储备不足
全咨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从目前试点全咨项目的人员配备上看,普遍以各服务专业人数之和作为基准,而这种以服务专业来配备人员的方式仍未跳出传统工程咨询分段、分块的思维桎梏,使全咨仍然存在碎片化和分段化的特性。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相比,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涉及的子系统数量庞杂,子系统之间的接口错综复杂,缺乏全咨技术人才,就意味着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全咨服务。
全咨对新技术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契合未来工程建设的需要,使全咨实现质的飞跃。目前传统工程咨询机构仍受限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对新技术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不敢将其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这在后续推行全咨模式过程中,为保障项目实施各阶段信息流畅衔接和数据有效整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4.市场的需求规模不足
全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服务模式,由于轨道交通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社会和经济影响深远,所以轨道交通领域尚未敢于尝试全咨模式,这也给全咨的推广带来了许多障碍。另外,关于轨道交通全咨的市场体制、管理模式、取费标准等还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研究。综上多种因素,业主方在项目委托模式上仍然优先选择传统分段式的模式,全咨模式的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四、推进轨道交通全咨的建议
(一)加强各方的通力协作
1.政府层面
一是尽快出台全咨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实施细则等支撑性文件,为全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二是政府部门通过“一推广二鼓励”的政策,积极倡导京津冀地区“十四五”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试点全咨模式,从分段式到全流程的全咨,逐步完善咨询模式,弱化行业壁垒;三是政府投资项目积极采用全咨模式,担任全咨的主要引导者与试验者,探索全咨的实施方法与原则,改善目前全咨“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采用全咨模式,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制约全咨实施的实际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全咨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企业层面
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机构应快速完成技术积累及资源整合,通过内部、外部融合形成满足轨道交通全咨需求的联合体平台或机构。内部融合主要指在原有服务业务模式上对组织、管理模式、人才、技术、知识数据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以满足全咨的市场需求;外部融合主要是通过外包、收购、重组、联盟、平台运作等方式与外部组织合作,在保留自身专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使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形成综合性领头企业,创造出有特色的全咨服务。
3.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是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协调行业内外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提供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全咨涉及的工程咨询、设计、造价、招标代理、工程监理等多个领域由各自行业协会单独管理,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全咨,不同行业协会应通过资源整合与合作共建等方式,尽快形成属于全咨的行业协会,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搭建高效率的服务平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企业、协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全咨发展所需的必备条件,从而提高全咨模式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实现1+1+1 >3 的效果,共同推动轨道交通全咨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全咨人才梯队的建设
轨道交通全咨服务对专业人才要求很高,应高度重视项目负责人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懂技术的复合型团队及人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内部的沟通和协作,建立针对专业能力建设的培训机制,为轨道交通全咨提供人才储备。
(三)加强全咨技术手段的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转变,这就对轨道交通的咨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咨询服务需完成自身咨询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把创新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生性发展要求,大幅改进咨询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全咨的创新发展。在开展全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先进的咨询技术手段来提高咨询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融入BIM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咨询辅助手段,做好纵向和横向技术手段的综合交叉运用,科学管理项目的全周期,实现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全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全咨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设
轨道交通全咨市场需求不足的一大原因在于业主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存在顾虑与不信任。通过在全咨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全咨项目实行全流程的监管与评价,并与传统的咨询模式进行比较,全方位评估全咨项目实施的效果及优势,以消除业主对全咨这一新事物的顾虑与不信任,进而借助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导全咨健康、规范地发展。
五、结束语
全咨是轨道交通工程咨询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实现从传统碎片化的咨询服务向全流程的一体化咨询服务转变,为轨道交通建设提质增效、进度管理、风险把控提供有利支撑。但推行轨道交通全咨模式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示范,为发展全咨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标准等支撑依据,社会及企业应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储备全咨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型人才,为开展全咨服务奠定基础。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轨道交通全咨能够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的大环境下,迎来快速的发展,率先成为全咨的行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