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孟河四家医籍》探讨孟河医家使用的动物类中药临方炮制
2023-11-01张晓鸣刘产明朱月琴华丰
张晓鸣 刘产明 朱月琴 华丰
动物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喜攻逐走窜,疏风搜剔、通达经络、无所不至,因疗效颇佳且药源丰富而被历代广泛使用。孟河医派是发源于江苏常州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在惊风、痹症、肿胀、风湿病、心系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动物类中药的应用,近代孟河医家更是扩过大了其应用范围[1-2]。然而,其广泛的临床应用离不开精当的炮制技艺,孟河医派讲究“依方如法”炮制,故自东汉三国时期,历经南北朝陶弘景、宋代许叔微、明代王肯堂、清代张秉成,直至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形成以“费、马、巢、丁”为代表性的孟河四大医家,并总结出51个动物类中药品种,近200个炮制品种[3]。
1 孟河医派动物类药临方炮制品种
1.1 按动物类药物入药部位分类
按照入药部位可以将动物类中药分为五类:干燥或除去内脏的动物体,以动物器官、皮、壳为主的部分部位,动物排泄物和分泌物,加工品及其他。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以入药部分分类、品种、炮制方法数量为节点,各节点间依附关系为连线,构建动物类中药炮制品种及数量网络可视化图谱,利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以节点度为指标顺时针降序排列各节点,形状越大、颜色越深反应网络中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见图1。
图1 按入药部位分类的动物类中药炮制品种及数量
1.2 按动物类药物功效分类
孟河医家动物类炮制品种临床应用频繁,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医籍医案中多有详尽记载,曾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伤科及各类杂病中,且疗效颇为显著,根据药物本身的功效及临方炮制后的作用,其临床主要用于平肝息风、活血化瘀、补益、收涩、祛风湿和化痰止咳平喘方面。其中,平肝息风类多性味咸、寒,炮制品种以炒制品、炙制品、煅制品为主。同时,该类药物归肝经,故有醋煅牡蛎、醋淬石决明、醋涂焙蜈蚣等品种;活血化瘀类大多为昆虫、动物类药物,因此其炮制品多为净制后的炒制品、煅制品和炙制品,且习惯结合性味归经选择炮制方法。如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故有醋炙品、土炙品、砂炙品等;斑蝥归胃经,有元米、糯米炒制品;补益品种中补阴药为龟板、鳖甲。另外,孟河医家根据其质地特点,炮制时偏行煅、淬之法,故有酥炙品、醋炙品、醋煅品,而补阳药中多为动物器官或加工品,故以酒炙品见多。见表1。
表1 按功效分类的高频炮制品种
1.3 按动物类药物毒性分类
《孟河四家医籍》中临方炮制的毒性动物类中药共有8种,分别为斑蝥、全蝎、蜈蚣、蟾酥、蕲蛇、虻虫、水蛭、土鳖虫,其中斑蝥记载为“有大毒”,全蝎、蜈蚣、蟾酥、蕲蛇均记载为“有毒”,虻虫、水蛭和土鳖虫为“有小毒”[3]。为保证服用安全,孟河医家采用加热处理或者搭配辅料共同炮制,以达到减毒的效果,其炮制品种主要有斑蝥、全蝎、虻虫、水蛭、土鳖虫的清炒品,酒炙全蝎、土炙全蝎、土炙蜈蚣、醋炙蜈蚣、四制法炙蜈蚣、猪脂炙水蛭等加入辅料的炮炙品。与此同时,为达到去除毒性的目的,孟河医家另有搭配净制之法的炮炙品种,如元米、糯米炒斑蝥即为去除头足或头足翅的净制品炮炙所得。除此以外,孟河医派另有一炮制品种净蛤蚧,《雷公炮炙论》中有曰:蛤蚧,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4]。孟河医家未将其列入有毒品种之中,主要是去头足身,独以其尾入药,已通过净制之法达去毒之效。见表2。
表2 孟河医派动物类中药毒性炮制品种
2 孟河医派动物类中药炮制方法形成特点
2.1 遵循古义,如法炮制
动物类中药因气味腥膻且本身具有较多非药用部位、毒副作用强[5],或因质地坚硬导致有效成分难以溶出[6]等原因,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时均先将其进行炮制,随着时间和实践效果的反复验证,逐渐形成了法度严谨、疗效显著的动物类中药炮制技艺,对后世炮制方法的选择起到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孟河医派善取百家之长,在临方炮制时引据了部分经典的炮制技艺。选取图1中具有炮制特色的22个品种,结合历代本草和医籍医案得知,孟河医派虫药炮制方法和出现的炮制品种亦散在于37本医药典籍中,按照出现频次对收载排名前30的方药医籍进行排序,包含了2本炮制专著,11本药学著作,14本方书和10本综合性医书。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以朝代、品种、历代典籍为节点,各节点间依附关系为连线,构建炮制品种历代收载情况网络可视化图谱,利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形状越大、颜色越深反应网络中被引用的次数越多。综合可知,孟河医派动物类中药炮制方法最早在南北朝《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经集注》中即有收载,宋代归于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明代随着炮制理论和方法的趋于成熟,各类炮制方法达到空前鼎盛,这在《普济方》《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炮制大法》等医书方药中皆有体现。孟河医派鼎盛于明末清初,受到清代各种医药典籍的影响亦较深刻,如《医宗金鉴》《外科大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等收载的炮制方法,在《孟河四家医籍》中皆有记载。见图2。
2.2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孟河医派“立派而不持门户之见”,在药物的炮制方法选择方面不宥于一家之见,不断汲取外部的精华部分,兼容并蓄,才得以繁荣至今。孟河医派特色炮制方法自东汉三国的葛洪开始,逐步进入经验积累时期,例如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鳖甲,用之当炙”“蛇蜕需烧之”等[7],最早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8]和华佗的《华氏中藏经》[9]中即有记载,而华佗弟子吴普曾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辑注,与葛玄因互为好友而时有切磋,而葛洪即为葛玄之孙,故为当时动物类药炮制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经过唐宋元各类官修规范形成时期,自进入明代始,常州各医家与同行之间开始频繁互动,孟河医派动物类药的炮制技艺和方法初显雏形,并逐步走向成熟。如常州名医王肯堂和缪希雍曾共处一邑,与上海人士李中梓更是交往甚笃,经常进行交流和探讨,这在《证治准绳》《炮炙大法》和《医宗必读》《本草通玄》中皆有体现。其中,《证治准绳》和《炮炙大法》中互为借鉴的炮制方法有五倍子“炒俱为末”,水蛭“以蓳竹简盛待干,用米泔浸一夜,曝干,展其身,看肤中有子,皆去之[10-11]。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然后用”,牡蛎“火煅醋淬七次”,虻虫“去足翅,焙”,全蝎“炒”,龟甲“酒炙”,穿山甲“炮或烧”,桑螵蛸“火炙”,僵蚕“炒(爆)断丝”,蛤蚧“酒浸一宿取用”等;《证治准绳》和《医宗必读》《本草玄通》互为借鉴的炮制品种有水蛭“米泔水浸一夜,爆干,冬猪脂熬”,全蝎“炒”,牡蛎以“火煅童便淬之;盐泥固济;煅醋淬七次焙”,鳖甲“醋炙”,穿山甲“炙黄”“打碎”,桑螵蛸“微炙”,僵蚕“炒之”;三者皆有记载的炮制品种有“米泔水浸后、冬猪脂熬水蛭”“炒全蝎”“煅牡蛎”“炙穿山甲”“炙桑螵蛸”“炒僵蚕”[12-13]。见图3。
图3 孟河医派动物类中药互为借鉴的炮制品种数量
结合图1、2发现,孟河医派临方特色炮制品种收载的历代方药医籍作者大多数出自江浙地区,如《青囊秘传》杂治章节“移毒方”中的丝瓜煅地龙[3],即源自《串雅内编》中“移毒丹”。从侧面也印证了同时代各派医家之间存在相互探讨、相互借鉴的情况。见表3。
表3 孟河医派动物类中药炮制品种互鉴之古籍
2.3 务求实据,临机应变
孟河医派“师古而不泥古”,在动物类药临方炮制过程中不盲目崇古、固步自封,善于临机而变,创制新法,才使得孟河医派动物类临方特色炮制品种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以蜈蚣为例,有去头、去头足、去头足尾等净制之法,有炙、瓦上焙干、晒干研末、砂炒、土炙、四制法等火制之法,其中砂炒蜈蚣和土炙蜈蚣为孟河医派所特有。而动物类药以“砂土炒”的炮制方法发迹于明代万历年间,《仁术便览》中“穿山甲砂土炒”[14]、《万病回春》中“白花蛇,砂土炒”[15]等,孟河医派以“砂”“土”炮炙蜈蚣,即是前人炮制方法的借鉴,利用砂、土易提高温度且导热均匀这一优势,使蜈蚣质地酥脆利于粉碎,矫正其腥臭之味,而土炒更可温中和胃,降低蜈蚣内服带来的刺激性。再如蜣螂,明代缪希雍有曰“凡使蜣螂,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11],孟河医派蜣螂的炙灰冲服、炙研细末、煅存性、炙、瓦上炙炭等炮制方法均符合“需炙”的炮制思路。同时为了便于服用,利于炮制品种贮存,孟河医家化裁变通,独创了“炙蜣螂灰”这一颇具实效的临方特色炮制品种。更有如石决明,孟河医家在延用煅石决明、童便煅淬石决明、醋淬石决明等临方炮制方法的同时,创新了“盐水淬石决明”,既以“火煅”之法改变石决明咸寒之性,并通过改变其质地,使其便于粉碎,同时以“盐水淬”之法引药入肾,增强其补肾疏肝明目之效,符合“入盐走肾,仍仗软坚”[16],“入肾用盐”[17]等理论。见表4。
表4 孟河医派特有的炮制品种及创新优势
3 思考与展望
动物类中药是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河医家在药物的临方炮制方面通过师徒传承、同行借鉴和临床反复论证等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炮制方法。然而迄今为止,孟河医派很多炮制技艺均已流失,这主要由于时代的局限,部分口传身授炮制技艺的脱节和断层有关。现今已知的临方炮制品种多数是以文字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但是流传下来的这一部分炮制品种大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前期通过跟师学习、历代医药典籍中寻找线索等方式,初步完成了各虫药品种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以期通过厘清炮制品种的发展和传承脉络发掘新的炮制品种。后续,我们将以此为方向,利用生物技术等多种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多途径、多角度和多靶点出发,探索动物类中药炮制前后作用机制,进而寻找规范化炮制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为开发新的临方炮制品种提供借鉴,为扩大动物类品种临床应用范围提供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常州孟河医派临方炮制技艺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为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艺的丰富提供基础,为中医药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