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杂技艺术家
2023-11-01田润民
田润民
1965 年,夏菊花在法国演出《顶碗》
夏菊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杂技艺术家,她的代表作《顶碗》于1957 年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金质奖章,从此被誉为“顶碗皇后”。1979 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担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的近三十年间,她提出建立国家马戏院、创办国家级杂技学校等建议,持续推动杂技教育、杂技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杂技走向世界。中国杂协授予她“终身成就奖”。2017 年12 月28 日,夏菊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9 年1 月13 日,入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9 年9 月25 日,获得“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夏菊花始终思考着如何让杂技更好地走近人民、服务大众,至今依然为传承弘扬中国杂技而不辞辛劳。
“夏天哪有菊花?”
1959 年,李先念同志第一次见到夏菊花时,和她开玩笑说:“你这个‘顶碗皇后’,名字真怪,夏天哪有菊花?”
一句玩笑话揭开了她悲惨的身世。
夏菊花本不姓夏,也并非在夏天出生,当时身在武汉杂技团的她,湖北却并非她的出生地。夏菊花本姓徐,1937 年9 月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双峰柳林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5 岁那一年,因生活所迫,父母忍痛将她送到一个马戏班子混口饭吃。这个马戏班班主姓夏,膝下无子,算命先生说,收个养女作“押子”,可改变无子命运。“小菊花”就这样认夏老板为养父,从此改姓为夏,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
夏菊花跟着夏家班,走遍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她表演的节目是“空中飞人”,老板用一根粗绳子系住她的辫子,升吊在空中荡秋千,这个节目又叫“吊辫子”。每一场演下来,用手搓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人像昏死过去一样。她想哭,却不敢出声,只能任凭眼泪默默地流淌;想痛痛快快睡一觉,又怕挨打不敢睡。有一次演“爬高梯”,她不慎从梯顶上掉下来,当场摔断锁骨,险些丢掉了性命。
那个年代,像众多的杂技艺人一样,夏菊花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为上前线苦练《柔术》
1950 年年初,13 岁的夏菊花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随夏家班从湖南衡阳来到武汉汉口的民众乐园。民众乐园是当时汉口最繁华的娱乐场所,戏曲、说唱、杂耍等各种表演艺术在这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进入武汉杂技团的夏菊花第一次登上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舞台。
朝鲜战争爆发后,武汉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报名上前线演出,夏菊花也报了名,却没有被选上,原因是年纪小,且没有自己的绝活儿。这次“落选”,深深刺痛了夏菊花,她下定决心要练出自己的节目来。
1952 年,夏菊花在民众乐园观看了一部苏联大马戏团的纪录片电影,影片中一位女演员表演的“叼花柔术”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只见那位姑娘身体随意伸展、卷曲、翻转,将女性身体的柔软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性好强的夏菊花想:“外国人能演柔术,难道中国人就不能演吗?”
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养父听,养父说:“孩子,这个节目好是好,但练起来很苦,首先要练牙齿的功夫,你能吃得了这份苦吗?”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夏菊花点了点头。
于是,养父在地板上挖了个洞,将一个弯曲的铁杆插入其中,指着铁杆顶端对夏菊花说:“这铁头就是将来演出的绢花,你必须用牙齿咬住天天练,一直练到能自如地做出各种动作为止!”
用牙齿和铁较劲,多么痛苦的训练!夏菊花天天练牙咬铁头,练得牙齿出血,还要练习下腰、掰腿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舞台上惊险度高、观赏度强的优秀杂技节目,无不渗透着台下演员日复一日无尽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半年之后,夏菊花表演的《柔术咬花》终于和观众见面了。1954 年,《柔术咬花》被收录进电影纪录片《中国杂技艺术表演》,夏菊花在全国杂技界有了一定名声。这一年,她如愿以偿奔赴朝鲜,为“最可爱的人”慰问演出。
夏菊花创演《柔术咬花》
《顶碗》轰动欧洲
夏菊花真正的代表作是表演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顶碗》。
1956 年5 月5 日,法国巴黎文学艺术社社长、法国共产党党员索利亚与该社资方代表隆布罗索访华。巴黎文学艺术社以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为宗旨,曾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艺术团以商演形式到欧美国家演出。这次访华,隆布罗索拟邀请一个50 人的杂技团于是年8 月初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10 月初在法国演出5 周,然后去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国演出。
当时中法两国尚未建交,这是对外宣传新中国的好机会。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索利亚和隆布罗索的来访十分重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杂技团出访。
为了把中国最好的杂技呈现给欧洲人民,文化部从全国杂技团挑选节目,指定多次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中国杂技团演员金业勤担任队长,负责排练。武汉杂技团夏菊花的《柔术咬花》被选中。早在1954 年拍摄杂技纪录片时,金业勤就结识了夏菊花,这次出国排练,他发现夏菊花的《柔术咬花》又有了进步,尤其是在表演方面。时年19 岁的夏菊花,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尤其是她那双大眼睛像会说话一样,金业勤想让她在舞台上多亮亮相,问她:“你除了《柔术咬花》以外,还会演什么节目?”夏菊花回答:“还会演《顶碗》。”金业勤看后觉得节目很美,但技巧太少,只有“顶碗倒立”“右卧鱼”“左含水”三个动作,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就在取舍两难之际,金业勤突然想起一件怪事:几年前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期间,每当中国女演员出场时,很多“老外”不注意看演员的脸,而是前后转着看她们的脚。金业勤问翻译:“这些外国人是什么毛病,看表演不看脸,光看脚?”翻译告诉他,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妇女都是小脚。金业勤吃了一惊,心想:“都什么年月了,这些外国人怎么还认为中国妇女缠小脚!”
他不由得把这件怪事和夏菊花的《顶碗》联系起来。夏菊花的《顶碗》主要动作是拿大顶,头上顶着一大摞碗,用手支撑身体倒立起来,两条腿从头上那一摞碗的两侧伸向前方,这不就是展示两只脚吗?如果这个节目能上演,就是正面宣传新中国妇女的形象。想到这里,他下决心要促成这个节目上演。
为了把这个尚不成熟的《顶碗》变成一个完整的节目,金业勤设计了一个“哑剧”情节:他请年仅15岁的小演员陈腊本以助演的身份和夏菊花扮成姐弟俩,夏菊花扮演姐姐,陈腊本扮演弟弟。调皮的弟弟无意中发现了一摞碗,想把这一摞碗顶在自己头上,却怎么也顶不住,他想让姐姐试一试,遂把12 只大花碗一个接一个地摞在姐姐头上。当弟弟的手脱离那一摞碗的刹那间,只见姐姐前后左右晃动(演员故意而为),最终凭借高超的平衡力将一大摞碗稳稳地立在头上。这时,弟弟既高兴,又有点儿不服气,给姐姐出了一道难题:头顶着碗,在舞台上走、跑、转、跳、踢腿。姐姐迎接挑战,头顶宝塔似的一大摞碗,在舞台上走、跑、转、跳、踢腿。弟弟为姐姐的勇气和智慧高兴,但还不甘心,似乎有意要难倒她。他搬来一个板凳,在上面来了一个倒立,心里的潜台词是:如果头顶一大摞碗的姐姐也在板凳上倒立,那摞碗会不会掉下来?只见姐姐两手摁着凳子犹豫了一下,然后渐渐抬起两只脚,从头上那高高耸立的一大摞碗两侧伸向前方。夏菊花在表演过程中,身姿轻盈自如,脸上始终浮现着甜美的笑容。
在赴欧洲演出的节目审查中,夏菊花演完她的《柔术咬花》后,接着表演由金业勤临时编排的《顶碗》。负责审查的领导表态:可以作为备份节目。所谓“备份节目”,即非正式节目,可以演,也可以不演,往往是在正式节目因故不能演的情况下的替换节目。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备份节目竟然在此次出国演出中震撼了欧洲各国。每当夏菊花头顶宝塔状的一大摞碗把双脚从头上伸向前方时,观众席里就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顶碗》由“备份节目”变成每场必演的主要节目,成为整台杂技晚会的最大亮点。
就这样,夏菊花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名字。赴欧洲演出一直持续到1957年2月。同年6月,夏菊花主演、陈腊本助演的《顶碗》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赢得金质奖章,这是我国杂技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首次获得最高荣誉。
练功三年攀高峰
《顶碗》在欧洲演火了之后,夏菊花在武汉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但她并没有陶醉和满足。她心里明白,金业勤导演的《顶碗》是针对“中国女人都是小脚”这个偏见而来的,陈腊本当助演,是以表演来弥补技巧上的不足。夏菊花认为,这个节目本身还有潜力可挖,她决心继续钻研,把中国杂技“险、难、奇、美”四大特点展现在《顶碗》中:“险”即惊险,“难”指技巧难度,“奇”指奇特和想象不到的效果,“美”即好看。她从技巧的难度开始,从低到高、从静到动、从双手到单手。她站在凳子上练功,一个上午四个小时不下来,两只手磨出厚厚一层老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练功中,夏菊花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1957 年出国演出归来的夏菊花年方20 岁,正是女孩子谈情说爱的美好年华,集美丽与荣誉于一身的夏菊花不乏追求者,但为了攀登《顶碗》的高峰,夏菊花关上了感情的闸门,全身心扑在练功上,以碗做伴,道具碗成了她的最爱。回忆起那三年的“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夏菊花说:“那个年代的我,根本不知道别的,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琢磨,一门心思要练出新动作,一上去就是四个小时。”“我体会最深的是,功夫是掺不得半点儿假的,也偷不得一丝巧。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三年以后,还是在民众乐园,夏菊花带着48 只大碗和观众见面了,她展现给观众的是《顶碗》的新技巧——“拐子顶脚面夹碗”:在由方桌、板凳、三层长凳叠起的“牌楼”上,支起两根拐子。夏菊花双手支撑在拐子上起顶,身体轻盈地悬空,接着反曲身体,双腿越过双肩,向前伸出,形似春燕展翅,凌空飞翔。这一造型集“险、难、奇、美”于一体,成为《顶碗》节目的经典动作。夏菊花还打破了《顶碗》历来固定于头部的传统,创造出“脚面夹碗”的高难动作,充分展示了中国杂技演员腰、腿、顶的功夫。这一高难动作被陈毅同志赞为“绝技”。
在表演艺术领域,电影有“腕儿”,戏曲有“角儿”,杂技因为没有自己的明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瞧不起,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认为杂技不算是艺术。然而,一个节目改变了人们对杂技的偏见,《顶碗》不仅展现了杂技的高难技巧,同时展现了杂技独特的美。夏菊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杂技的第一代明星。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指的是《十五贯》和昆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夏菊花的《顶碗》提升了杂技在中国表演艺术领域的地位,闻名于全国,走向了世界。
黄金时代
1965 年9 月,夏菊花随武汉杂技团赴法国演出,这是中法建交后两国政府文化交流的第一个艺术团队。出国前夕,李先念同志特意在家里接待夏菊花等部分演员,叮嘱道:“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你们出国演出要体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要通过演出宣传中国的进步,为国家争光。”
9 月30 日,武汉杂技团在巴黎塞纳河对岸的夏乐宫拉开了首演的帷幕,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夏乐宫是巴黎有名的剧场,在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演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晚,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等前来观看演出。法国报纸不无幽默地称:“出席观看演出的部长们可以开一次部长会议。”演出结束后,马尔罗特意接见夏菊花,称赞“演出是诗一般的技艺,表现出中国人民勇敢勤劳、不怕困难的精神”,“看了你们的演出,说明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热情的法国媒体还给夏菊花戴上了“顶碗皇后”“杂技女皇”的桂冠。
1966 年12 月,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亲自批准武汉杂技团赴柬埔寨,为亚新会祝贺和慰问演出。西哈努克亲王称赞:“武汉杂技团为在这里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增添了不少光彩。”他还把一枚“友谊奖章”亲自佩戴在夏菊花胸前。
领军杂技
改革开放以后,夏菊花已进入不惑之年,她离开了心爱的舞台,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培养新人和艺术管理上。她的学生——武汉杂技团第四代《顶碗》演员李莉萍,继承和发展了她的节目《柔术咬花》和《顶碗》,创造出“咬花脚底顶碗”技巧,将《顶碗》推向了一个新水平。1983 年,李莉萍的《柔术顶碗》在第九届蒙特卡洛国际比赛中为中国夺得首座“金小丑”奖。夏菊花激动地说:“那一刻啊,我太高兴了,比自己获得金牌还要高兴!因为《顶碗》后继有人了,因为这是零的突破,是中国杂技发展的里程碑时刻!”
2018 年,本文作者与夏菊花(左)合影
1981 年,夏菊花当选为首届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接着连任四届,时间长达29 年,成为中国杂技界最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在杂协主席任上,夏菊花不图虚名,办实事,为建设武汉杂技厅、创办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带头践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用行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杂技界老中青三代人的尊敬,中国杂协授予她“终身成就奖”,并推举她担任中国杂协名誉主席。
夏菊花自1963 年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连任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纵观夏菊花的一生,她获得无数的荣誉,担任多项职务,但她从不摆名人的架子。走下舞台和主席台的夏菊花,为人谦虚,行事低调,把名和利看得很淡。她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要为人民为杂技事业做点儿实事!”“没有国家的强大,我夏菊花哪能走向国际舞台!每当我出国演出,参加比赛,我首先想到的是伟大的祖国!”
如今已经86 岁高龄的夏菊花老人,依然心系杂技,献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希望能把杂技的美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