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良家风的典范
2023-11-01海海
文/海海
刘伯承是新中国开国元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不忘无产阶级革命本色,以普通人自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培育优良家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坚持言传身教
在刘伯承的一生中,忘我地工作和学习是常态。这样优良的习惯也在其子女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承。
刘伯承曾为翻译校对苏军《合同战术》一书而夜以继日、伏案不眠;也曾为将军事学院打造成“东方的伏龙芝”而不辞劳苦,亲自组织并动手翻译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主持军事科学理论专题研究、培训教员和讲授重点科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如此,他对孩子们的学习同样要求严格,经常教育子女:“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了,把舞台整理好了,唱戏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唱戏要靠真本事。”次子刘蒙对父亲的学习习惯印象深刻:“我感到爸爸生活很有规律,做事特别认真,读书译著孜孜不倦。不管春夏秋冬,他早上5 点就起床,大声朗读俄文、写字。早饭后,他就开始紧张地工作;晚间,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度过。爸爸工作非常认真,他写的教案总是一改再改,先用铅笔,再用红笔,最后用毛笔改,一直到满意为止。”
刘伯承对学习与工作的虔诚态度让子女们甚为感动,在父亲的影响与感召下,他们都坚守着对学习的执着和对求知的热情,并将这种执着与热情融入到祖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倡导俭以养德
刘伯承经常教育子女,做革命干部的后代,首先要历练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同时,他也告诉妻子汪荣华,大孩子穿过的衣服,要留给小孩子穿。他终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给子女们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一贯简朴的穿着是刘伯承艰苦朴素作风最充分的体现。在南京时,警卫员张福旺一直想给刘伯承做一套便服,但担心刘伯承不同意,便提出了“穿军装目标太大,给警卫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的理由,刘伯承只好被迫接受。然而刘伯承却拒绝了张福旺用毛料做衣服的想法,他坚持要用普通的卡其布,这使张福旺十分不理解:“首长,人家下面的干部都是做毛料的,动员您大半天,就买块卡其布,您这个大首长,应该……”还没等张福旺把话说完,刘伯承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鬼,我们要做的事情多着哩!要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和人家比吃、比穿、比住。越是上面的干部越要带个好头,艰苦奋斗是我党的法宝,万万丢不得啊!”不仅穿衣节俭,刘伯承还拒绝了车管部门为他配备新式吉姆轿车的计划,坚持乘坐旧轿车上下班。刘伯承还给子女们立下规矩:成婚后,一律搬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不要再和他住在一起,不要想着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要学会靠自己艰苦奋斗去开辟新的事业、创造美好的生活。
子女们谨记刘伯承的教诲,坚守父亲的家风家训。他们相继成家后,始终甘于平凡地居住在各自单位的职工宿舍里,只有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多年一直如此。刘伯承的教育让膝下的6个子女逐渐成长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他们高度一致地秉承着父亲培育的优良家风,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分别在各自奋斗的领域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杜绝以权谋私
刘伯承常告诫子女,绝不能因为自己是高级干部子女,就产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越感,更不能期待着利用父母的职务便利满足自己的私欲。“我打了一辈子仗,身边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我刘伯承这块牌子生活。”
1946 年,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当时,长子刘太行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防止孩子养成养尊处优的毛病,他有意将孩子送到普通学校读书。身边的同志苦口婆心地劝他说,普通学校的基础条件差、学生数量又多,干部子女和普通群众的子女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根本无法相处。就在同志建议他创办一所干部子弟学校时,他却毅然决然地将儿子送到了20 公里外的普通学校读书。那里条件极其恶劣,房不避雨、门不挡风,就连桌椅都是用土石砌成的。刘太行在父亲的教导下,乐于与同学们同吃杂粮、同穿粗布衣,直到小学毕业,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刘伯承的儿子。
按照规矩办事
刘伯承身为党的高级将领,时刻不忘告诫子女要与人民保持一致,按照规矩办事,绝不能搞特殊化。他曾对子女说:“我虽然是一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天,刘伯承在工作之余,难得有时间带孩子们来到中山陵游览,却不巧赶上了陵园当日不对外开放。因此,孩子们十分沮丧,当他们一个个地轮番恳求父亲向陵园负责人“打个招呼”时,陵园负责人一下子认出了刘伯承,便破例摘下“陵园不对外开放”的通知,将园门打开,盛情邀请他们进园游览。正当孩子们欢呼雀跃时,刘伯承却严肃地制止了他们,并礼貌地对陵园负责人说:“我这个市长不能破坏这个规矩,应按规定办事,改日再来吧。”孩子们见状,也一个个羞愧得不敢再做声,跟随父亲回了家。
1950 年,刘伯承受党中央的委托,在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一家人也跟随他住进了南京城东北北极阁一座二层小楼里。虽说是二层小楼,但面积并不宽裕,条件也不算优渥,一个八口之家共处一楼,确实较拥挤。军事学院的营房部门想为刘伯承再加盖几间房屋,以便其家人们居住,却遭到了刘伯承的坚决反对:“房子能遮风挡雨就可以了,不必翻修。眼下国家还很困难,朝鲜又在打仗,钱要用在刀刃上。”
虽然遭到了刘伯承的拒绝,营房部门还是趁着刘伯承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偷偷地在小楼的后身加盖了两间平房。当会后返家的刘伯承看到新盖的房子时,十分不悦。他没有征求家人的意见,便严厉地对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一家坚决不愿意搬到新房子里居住。“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你们不能让我太特殊了!”
刘伯承按规矩办事的行事作风,为家人们树立了刚正不阿、无欲则刚的可敬形象,也为一家人携手共赴革命之路,培育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红色情怀。
刘伯承一生功勋卓著,却从来不居功自傲。次子刘蒙对此深有感触:“爸爸打过许多仗,但他从不谈自己的功勋,他一生中遇到不少坎坷,可总是始终如一地努力为人民工作。他是慈祥的父亲,他的爱,饱含着对我们后一代革命者的无限期望。”
刘伯承在革命的一生中,树立了一心一意为党为人民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更培育了优良的家风,为世人景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