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故事
2023-10-31李立
李立
包拯,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他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敢于替百姓主持公道,被人尊称为“包青天”“包公”。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包拯的哪些故事呢?你们知道包拯为什么那么受百姓爱戴与敬仰吗?
包拯为官时,整顿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他在官场上刚正不阿,不结党营私,对任何人和事都秉持公正严明的态度;对于那些仗势欺人的高官,他总是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上谏弹劾,毫不畏惧,成了为民众谋利益的偶像。广为流传的“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等俗语以及《箭杆黄鳝马蹄鳖》《黑鲤香莲藕无丝》《包家大门朝北开》等故事、传说也都源于包公。2021年,“包公故事”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护 法 打 舅 爷
合肥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外甥有理打得舅。”这句话是包拯当庐州知府时流传开的。
宋仁宗年间,包拯从扬州调任庐州知府。他到任的第一天,衙门就热闹起来:与包拯沾亲带故的来了好多人,他们手上拿着礼品前来祝贺。包拯心想:家乡官难当,难就难在熟人太多,人情太重。我一定得冲破这人情的包围圈。
包拯让书童包兴将所有礼品一一登记,将来礼中的鸡鱼肉蛋拿去烧熟。一会儿,席摆好了,他让人把众人带来的酒摆上。包拯见大家落座,就提着酒壶亲自斟酒,不分长幼,每人都敬一杯。敬完酒,包拯说:“我半世为官,落个清名。这次来到家乡主事,万望诸亲好友帮衬帮衬,不要使包拯落个坏名声。”
众人一愣神,齐声答应了。
酒足饭饱后,包拯说:“诸位既然来了,顺便帮个忙,把大堂上的匾额换一下吧。”
原来,包拯早就考虑到在家乡做官的难处,他想了几天几夜,决定把知府堂上“明镜高悬”的匾额换成“国法无亲”。
挂好了匾额,包拯说:“诸位亲朋,今天你们吃的喝的都是自己带来的,你们吃了自己的‘礼,也应该明白我的‘理——国法无亲,
请各位记着,往后,我包拯认法不认亲。送客!”
众人听了,这才明白:包拯是名不虚传的清官。
来送礼的人中有个叫周六的,他是包拯的堂舅,当着地方小官 ,却是个无赖。他侵占别人的田地,据为己有,还理直气壮。宋代为了发展生产,颁布了保护耕牛的法令,周六把牛放进别人家的田地,任意吃农民的庄稼。只要有农民赶牛,他就诬告农民殴打耕牛,违犯国法,仗着自己是包拯的堂舅,胡搅蛮缠。官府看在包拯的面子上,只得处罚农民。从此,附近的农民再也不敢驱赶他家的耕牛,日子一长,农民的地里长不出庄稼,农民又斗不过他,只好把地贱卖给他了。就这样,周六侵吞了不少乡邻的田地。
一天,周六又寻衅滋事,眼见占便宜不成,便叫嚣道:“包拯他连自己的舅舅都不认吗?我去找他!”
正巧,包拯接到两纸诉状,矛头直指周六。一个是周六家的长工李二,年初时定下的一年工钱是一头牛,到了年终结账,周六只给他一斤油。另一个是农民周大良,当年周六卖给周大良一头猪仔,一年后周大良把猪仔养成了大肥猪。刚巧有一天,大肥猪跑到了周六家,周六二话没说将猪宰杀了,还吃了杂碎,卖了猪肉。周大良去讲理,竟被周六打得遍体鳞伤。
包拯听了两人的讲述,心中非常恼火。他立即升堂,将周六捉拿归案,用官杖將周六打了二十大板,又当堂革去周六官职,并责令他将侵吞的财物一一退赔。
从那时开始,合肥地区便流传了这样四句话:
包文正,假“亲”官,
外甥有理能打舅;
包文正,真清官,
执法如山英名传。使笔杆造型美观典雅。
关于包公的故事,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作品,都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包公故事对我们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识链接:
合肥包公祠简介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其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古迹。
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少年时的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包公祠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祠”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忠贤将相”“道德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