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剧”传播历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思考

2023-10-31徐婧李星辰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丹阳戏曲戏剧

徐婧 李星辰

江苏省县级市丹阳,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南古郡,最初被称为云阳邑。《山海经》记载其地有“丹水”,又因“山水阴阳,水北为阳”,于是得名丹阳[1]。地理上,丹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西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历来是江南的军事重镇和经济名区,并由此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丹阳地域文化。

丹剧是丹阳流行的地方性剧种,历史悠久。丹剧以丹阳“啷当”曲调为基本艺术形式,吸纳了丹阳地方民乐特点创作而成,流传至今已经200多年了。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商品文化的冲击,以及丹剧存在的剧目单一、受众人数萎缩、传播不广等问题,丹剧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推广丹剧艺术,扩展丹剧的传播渠道,是一个亟須解决的现实课题。

1 丹剧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追溯中国大部分戏曲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地域文化是地方戏曲汲取养分的重要土壤和生命之源。丹剧音乐有两大源头,最主要的是流传于丹阳地区的方言说唱——啷当[2]。丹剧经由丹阳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不断发展壮大,又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兴衰沉浮,虽遭遇多重打击,但仍一直坚持着绽放自己的风采。

1.1 丹剧的历史源流

1.1.1 初露头角:丹剧胚胎——啷当

丹阳地理位置绝佳,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继承与发展啷当文化的优势。据史料记载,啷当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最初起源于丹阳的“瞽目啷当”。在那时,瞽词艺人沿门卖唱,这为啷当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光绪年间,啷当演唱已经成为丹阳各地茶馆、庙宇和晒场的常见表演项目。丹阳方言独具特色,东南西北的方言各不相同,也就是所谓的“四门八腔”,经过丹阳民间艺人们的几代传唱,最终形成了具有浓厚丹阳地域风格的啷当。

啷当是有着一套完整的唱腔、丰富的板式和丹阳土话的特色的民间曲艺,融合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和乐器。而在结构体系上,啷当将音乐唱腔、伴奏形式、表演行当、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受众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丹剧的基本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戏曲爱好者们学唱啷当的曲调并配上了新词,借此宣传时事政治,使得啷当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再次步入人们的视线视野,同时也为丹剧的创新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1.1.2 欣欣向荣:丹剧的辉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当时,看戏、听戏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传统戏曲具有戏剧冲突激烈、不同类型的角色塑造生动以及主旨突出、引人入胜的艺术特点,直观地再现民族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戏曲的演绎能让观众熟悉本民族历史,感受本民族的道德传统,符合当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剧的精彩表演和优秀的音乐创造让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1959年12月,丹剧剧团精心打造的《砻糠记》登台,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1.2 丹剧的传承现状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兴盛后,“唯市场论”“戏曲消亡”等多种文化理念的出现,对丹剧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西方的商品文化也给传统戏剧造成了冲击,丹剧的演出市场逐渐变得低迷。至2004年,多数丹剧剧团已经处于破产边缘,运营也变得异常困难,一年的表演场次不超过30场,舞台道具等基本设施不能得到及时升级。剧团不断地积累债务,致使演职人员的基础工资不断减少。至2023年,丹剧剧团只剩丹阳市戏剧总团一个了。

丹剧是镇江市首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性小剧种,为了促进其传承发展,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丹阳市政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积极开展丹剧“记忆工程”项目,积极落实丹剧人才培养政策、丹剧创作、演出市场的开发等工作,保存各种与丹剧有关的实物和档案。同时,与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戏剧剧种的普查工作相结合,详细汇报丹剧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分布和流传区域、人才状况等资料,有效实现了文化行政部门对地方戏剧文化资源的动态化和科学化管理。此外,很多剧团在政府支持下,挑选了一群有兴趣的年轻演员,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进行丹剧新鲜血液的输送工作;传统剧目的恢复工作也提上日程。丹剧创作者们积极排演新编剧目,培养后备人才,一同促进丹剧的社会发展。

2 丹剧发展的症结

尽管当前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丹剧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丹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丹剧发展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丹剧演出团体稀缺,目前仅存“丹阳市戏剧总团”一根独苗;二是缺乏新生力量的补充,丹剧人才青黄不接,迟迟培养不出年轻一代的代表性演员;三是观众流失严重,对年轻群体没有吸引力。

“回首多少县剧团,飘摇楼台风雨中”。丹阳市戏剧总团于1994年成立,陪伴丹剧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演职人员的传承已历经五代。但从第四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剧团再也没有培养出具有代表性的演员。现在大多数的丹剧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因为自身文化成绩不佳,所以不得不走上学习丹剧的道路,人数少且戏曲天赋参差不齐,对丹剧表演也缺乏热爱。优秀表演人才的匮乏,大大制约了丹剧的发展[3]。

丹阳市政府已经注意到丹剧人才短缺的这个问题。2011年,政府通过举办专业与文化的考试,将19名初中毕业生送至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并且减免了他们的一部分学费。然而,这些学生因为天赋水平有限,戏曲基础不够牢固,无法担当起丹剧的主要角色。最终,他们也就是在文化馆里排练一些相声、跳舞等节目,难以肩负起传承丹剧的重任。2019年,丹阳市戏剧总团开始委托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丹剧第六代传人,学习专业为戏曲表演(丹剧表演方向),学制为六年,目前尚未出师。但也为丹剧的复兴发展增加了可能性。

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看戏、听曲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进了城市。城市文化呈现出一种包容性、多元性的特征。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取向也不再单一。如今,随着新媒体、大众传媒的出现,信息来源更为丰富、信息海量却碎片化、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人们的娱乐选择变得丰富多样,丹剧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缩减。

丹阳市戏剧总团及丹剧爱好者们虽然一直在进行丹剧艺术表演的传承与研究,但由于观众的日益老龄化与流失、剧本内容与时代脱轨等原因,丹剧在商品市场逐步沦为边缘文化。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财务司发文公布了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丹剧赫然在列。自丹剧诞生以来,它经历了重重困难,也曾经红极一时,然而由于剧团的创作力量衰退和演员的流失,它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3 丹剧创新发展的文化思考

传统戏剧要在信息时代下焕发生机与活力,就离不开文化创新。

本文对丹剧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以下思考:

3.1 剧本创作的时代性

丹剧和黄梅戏等剧种比起来,虽历史较短,但它继承的艺术母体及其舞台表演形式皆属于传统文化范畴[4]。在当今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老套剧本以及重复的故事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照抄旧的故事作为内核,希望以此演绎一个新的剧目,“新瓶装旧酒”,作品自然不能引起反响。因循守旧,自然不利于戏曲艺术的受众的扩大范围。丹剧也是如此。在传承过程中,丹剧几乎丧失了时代性,呈现出陈旧和保守的倾向。要突破现在的发展瓶颈,必须要从剧本创作入手推动丹剧创新。丹剧创作者必须贴合时代精神,扎根于人民群众,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優秀的剧本能够以浓厚的时代韵味、引人思考的哲理理念引领时代风潮。以具有时代性的内核进行丹剧表演,既能吸引老一代观众重新走进剧院,也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为丹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2 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1)电视传播。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无法有效助力丹剧的传播。在丹阳地方电视台设立丹剧栏目已成为必要之举。可以每期推送不同丹剧剧目,利用电视广播这一媒介,方便快捷地将丹剧曲目传送至千家万户。同时,对丹剧的演员进行台前幕后的访谈,帮助他们更快地走进大众视线。

(2)网络传播。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丹阳地方戏曲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像、音频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剧目,提高丹剧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观众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有关丹剧的最新信息。此外,可在“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抖音等平台,为丹剧演员、剧团提供多样的传播渠道。通过上传精彩丹剧片段,创建丹剧话题讨论,制作适合快速翻看、碎片化浏览的短、小、精的丹剧文化普及视频等形式,将线上传播与线下引流结合起来,以现代方式传递丹剧之美。剧团还可以加强与网络平台、视频平台的合作,以相关话题、挑战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现有的较知名的戏剧公众号如“中华越剧戏迷联盟”“京剧戏曲网”等,致力于为戏迷爱好者们推送最新的名家名段,科普戏剧知识,已经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值得丹剧相关从业者参考学习,并创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

3.3 丹剧普及教育的推广

戏剧传承要靠人民群众,更要靠年轻一代。我国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的有关文件,各个剧种戏曲专家也与地方文化单位展开了集体讨论,共同探讨戏曲教育的探索之路。教育宣传是传承小剧种的有效形式。不过,在丹阳地区,鲜有中小学、大学开设戏曲教育的系统课程和教育经验,尤其是丹阳的中小学生对丹剧知之甚少,而外来的大学生更没有途径去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丹剧的普及。戏剧普及需要形成科学和体系的教学模式,只有抓住大中小学生的“口味”,才能真正在学生群体中宣传、传播丹剧,从而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形成有利于推广丹剧普及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当下环境下显得尤为迫切。

4 结语

现今,各种流行文化抢占市场,传统剧种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压力。

丹剧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时光。传承至今,丹剧是丹阳人情怀的依托,它伴随着丹阳成长,成为了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丹阳文化,它是丹阳人民智慧的结晶。“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推广丹剧艺术、传播丹阳文化,需要各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共同探索。只有多方力量朝着同一目标发力,形成独具丹阳特色的戏曲文化保护良性循环路径,才能更好地展现丹剧的文化底蕴之美。

引用

[1] 崔希.镇江丹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2] 邓彬.丹剧音乐的现状和走向[J].艺术百家,1996(3):102-104.

[3] 郭炎孙.浅谈丹剧艺术特色及其局限[J].中国民族博览, 2017(5):129-132.

[4] 李彬.丹剧生机断想[J].艺术百家,1996(3):99-101.

猜你喜欢

丹阳戏曲戏剧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of Stable Electrospinning
孔门十二时辰
有趣的戏剧课
李丹阳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