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语“妮”喃
——走近中铝集团劳动模范杨妮
2023-10-31卢晓琴
卢晓琴|文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挑战,无谓结果,不遗余力。”杨妮于所面对的困难,抱持这样的体悟。
“锥形瓶中,高铼酸铵的结晶,从液面降落到瓶底,像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面,轻轻晃动锥形瓶,小雪就变成了大雪,这大抵是独属于我们科研人员的浪漫。”她喃喃低语,浅笑嫣然。
不同于科研工作者沉稳老练的刻板印象,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冶研院”)杨妮博士有着天然的未经雕琢的亲切感,说起她的实验,她总是津津乐道,那样抑制不住的嘴角上扬、喜悦欢脱的情绪,很容易打动听众。
“这里有我敬爱的导师和热爱的事业”
1985年,杨妮出生于山西运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9岁的她,看着马路上三轮车排放的一团团黑色尾气,“保护环境”四个字,在小小的脑袋里迸发,渐渐萌芽。高考志愿的填报,父亲为了她能有一份“铁饭碗”,赫然写上了医科大学的“制药工程”。杨妮却不以为然,偷偷将第一志愿改为“环境工程”。
如杨妮所愿,享有“春城”之称的浪漫之都昆明,向她敞开了怀抱。
大学毕业,对于研究生专业的选择,杨妮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环境工程”到“冶金”专业的转换,并不困难。从“环境工程”的末端治理,到将“清洁生产”的理念贯穿到冶金生产的全过程,于杨妮而言,是对初心的坚守。
硕博连读期间,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谢刚带领杨妮,围绕企业需求,参与了高纯二氧化硅粉体制备研究、高纯ITO粉制备研究、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的制备研究、铝灰资源化利用等课题研究4项。她像竭尽全力吸吮雨水的禾苗,迅速、茁壮地成长。初识谢首席时,他工整如印刷体的实验手稿,给杨妮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我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都是谢刚老师,他是国家百千万人才,是我们中铝集团的首席工程师,常年在谢老师身边,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杨妮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杨妮的硕博研究课题都是在昆明冶研院开展的,留在这里更像是宿命,是断然割舍不了的。2016年毕业后,杨妮毅然留在了昆明冶研院,留在了她深深爱着的科研岗位上,没有一丝犹疑。
“日复一日的枯燥中的迸发正是科研本身”
真正的考验,是经历了漫长的研究,日复一日的枯燥中,数不清的失败经历。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验证,跌倒之后重新爬起,在科研工作中是家常便饭。
谈到学习生涯,参与《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的制备研究》项目的经验,对杨妮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永昌硅业生产现场,木炭进口受到制约,新疆精煤运输成本高,而云南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活性低,灰分高,直接使用不仅会造成炉况恶化,而且增加烟尘处理系统负荷,想要制作可替代的还原剂球团,一系列挑战对杨妮都是艰巨的。
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系统的实验论证,怎么办?在研究过程中,杨妮带着硕士研究生数次到现场学习,最长一次在生产车间待了5天。为了更深刻理解生产的各环节,她在停炉更换炉衬时,同工人师傅一道进入炉膛,仔细观察炉内残余反应物以及炉衬的状态等。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请教。就这样,摸清两头,吃透中间,寻找生产与科研的结合点。
难题接踵而至,没有现行的统一标准,如何验证球团的质量?
杨妮又开始大量查阅文献,研究工业硅生产对还原剂的质量要求,结合煤化工领域的相关检测方法,通过上千组实验,成功确定了球团抗压强度、热强度、抗碎率、孔隙率的检测方法。最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包括洗精煤、木炭残渣、废粉料等制作的球团,替代量达到了生产用量的80%,极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废物利用,更是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可以说,在环境保护这条道路上,杨妮的脚步是一如既往的。
“每一次同困难的博弈都是我新生的羽翼”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2018年7月,在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各有特长,但也存在一定缺陷,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本次“国重”重组,全国统一布局,企业类、资源领域是整合的重点,整合后的15个领域取消了“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并入“制造”领域。任务之艰巨,可以想见!
目标坚定,只能成功。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杨妮又与团队一同投入“国重”重组的任务中来。在此次重组中,尽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国重”重组材料整合阶段,国家重大专项《稀散金属镓锗铟高效富集及分离纯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和《复杂伴生锗资源高效提取与定向分离技术》的申报也在同步推进,高纯铼粉的制备研发亦不能松懈。杨妮要完成从助手向项目统筹与协调人的角色转变,方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少则5日,多则10天的出差,稀松平常。国重运行阶段验收资料的梳理、申报渠道的确认、研究方向的调整,每一步都容不得行差踏错,每一次调整,也都带来极大的考验。材料要认真编写,实验也要有序推进,往返于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杨妮,同“国重”专班成员一道,整整数月,没有周末,没有正常的作息,没有规律的饮食。她认真梳理思路,与团队成员起草“国重”重组方案初稿,一稿一稿编写,一稿一稿推翻。在中国铜业科信部与公司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协助团队完成实验室制度建设以及其他重要材料的准备。
历经千难万险,胜利的号角终于吹响。至此,中铝集团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挑战,无谓结果,不遗余力。”杨妮于所面对的困难,抱持这样的体悟。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土地的涵濡浸润,赋予她以坚忍、顽强、沉着。暖日高天昼渐长,物华满眼吐芬芳。红土地的葱蔚洇染,滋养她以细腻、宁静、恬淡。杨妮,这位普通,又不普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她的美,在这短短两小时的采访中,徐徐缓缓,舒展开来,引人酣醉。
青山如黛,绿水含烟。一颗小小的梦,经年盛放,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