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衡派诗人留学欧美的域外体验与诗词书写

2023-10-31

新文学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吴宓

王 彪

学衡派诗人大多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并习以诗词纪之。这些旧体诗词从时间与内容上可分为二:留学往返旅途的诗词书写与处身欧美的诗词书写。年青的学子如何远涉重洋到达欧美,又是以怎样的情思打量徐徐展开的世界图景与现代经验?这些风景与体验是如何冲击、更新与重构他们既有的观念认知的,又是如何经过裁剪、转换而纳入到传统诗词的认知机制中?学衡派诗人留学欧美的诗词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而丰富的样本。概而言之,我们可用“两大目的地,三条路径,四种题材,五个诗人”对学衡诗人的留学路径与域外书写作一总括。学衡诗人留学的两个目的地是美国与以英法德为中心的欧洲。而当时到达这两个目的地则有三条路线可通行。到美国有海路可走,一般由上海出发,向东经太平洋,停靠东京、檀香山,到旧金山登陆,后据目的地不同由陆上铁路抵达美国中、东部各大学。而到欧洲则有海、陆两途。海路即当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般也从上海出发,经台湾海峡泊香港,过南海泊西贡(胡志明市旧称)、新加坡,穿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停泊科伦坡、吉布提等地,越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于意大利或法国登陆,后辗转到德、英等国。191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后,一条从中国到欧洲的陆上新路线被开辟了。此途一般由北京出发,乘火车途经奉天(即沈阳)、哈尔滨,到满洲里换乘入俄国,经赤塔、伊尔库茨克、喀山、莫斯科等,到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城市。两大目的地与三条路径使得学衡诗人的域外书写范围基本涵盖了亚、非、欧、北美四大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面对这宽广洞开的世界场域与悠长的域外历史人文景观,学衡诗人主要注重“四种题材”的书写,即自然景观之游记玩赏、社会风俗之观察反思、人文历史之拜谒凭吊以及羁旅他乡的故国之思。而所谓的“五个诗人”是指有大量域外书写且颇具代表性的五位学衡诗人:吴宓、李思纯、胡先骕、陈寅恪、萧公权。

一、 海路赴美留学往返沿途之诗词书写

1909年,在驻美公使梁诚以及美国国内民众共同促成下,美政府同意退还庚子赔款中索赔过高的部分用以支持中国学生留美费用,并设立游美学务处(即清华学堂之前身)具体负责留美选拔、培训事务。除此之外,当时公费留美亦有两途:“清季各地政府已开始派遣的官费生,以及民国因革命有功而领赏者。”①此后,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与日俱增。美国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超越日本,成为拥有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学衡同人中梅光迪、吴宓、汤用彤、萧公权、贺麟等人是通过庚子退款留美学习的,胡先骕两次留美是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的公费支持;任鸿隽作为革命有功的辛亥革命元老,则选择放弃总统府秘书职务而留美。

对于清华留美学生而言,能够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意味着他们已通过层层严苛选拔与六年左右的艰苦训练,终于迈过了“清华的窄门”②。这一刻赋予留学生们的荣耀与前途不亚于旧式科举。虽然要到几万里外的陌生国度,大洋航途亦充满危险,但荣耀的激励、取法欧美复兴中国的使命担当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义无反顾。

吴宓经陕西省选拔考试,1911年入清华学堂就读。1916年夏,完成学业考核本应如期赴美的他却因体育不合格且患角膜炎而推迟。校长周诒春聘其为清华学校文案处翻译员以作权宜。此后,苦练一年长跑、跳远、跳高并治好眼疾的他最终在次年夏被允放洋留美。1917年8月18日,吴宓与清华同学乘委内瑞拉号从上海出发,船行海上,感古思今、思绪纷呈,有《太平洋舟中杂诗》五古长诗四首励志述怀兼及所见。其一有云:“天风吹海水,吾舟日夜东。渐觉蓬莱近,难与故国逢。”首叙别离之情。但正如1920年清华留美的萧公权所言:“我们清华同学在船上白天三三五五或聊天,或做各种游戏,毫无去国离乡的悲哀。”③吴宓“难与故国逢”的离别惆怅很快被“水天接圆线,渺渺尽长空。……入夜悬日月,奇景更无穷”壮观的太平洋景色所吸引。而因京师大学堂停办返乡,后经江西省选拔留美的胡先骕就没有清华留学生的无忧无虑了。考取过秀才的胡先骕在“学而优则仕”上是有着极大抱负的:“髫年负奇气,睥睨无比伦。颇思任天下,衽席置吾民。”(《书感》其三)。而当清朝覆灭、京师大学堂停办此路不通后,胡氏是怀着郁郁不得的遗憾心情赴美留学的:“二十不得志,翻然逃海滨。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这种情思在其1912年留美前在上海所做《杂感》表现得最为明显,与“壮志承宗悫”的吴宓、梅光迪等人的精神风貌迥异,其二诗云:

浮生如叶慨翻飞,掷笔书空意已微。一去里闬乡梦远,重来江沪故人稀。桴浮沧海身长往,剑斩楼兰愿独违。漫说乘风慕宗悫,茫茫天地果何依。

不过对于第一次乘着“如山巨舰似浮家”(胡先骕《旅程杂诗三十二首》其一)飘摇在惊涛骇浪的太平洋上时,年青学子无论何种心情都将面临现代图景所附属的生理冲击——眩晕。吴宓从离别惆怅到欣喜奇景再到故国忧患的思绪就此被打断,“舟初过东海,风浪三日恶。首尾常倾侧,丈余成起落。同人患晕眩,辗转卧呕泄。强步甲板上,浮空足无着。”(《太平洋舟中杂诗》其四)较为幸运的是学衡诸人都不怎么晕船,吴宓的“犹喜气清爽,顿能胸襟阔。明朝已惯习,只道海上乐”(《太平洋舟中杂诗》其四),胡先骕的“频领涛声成美睡,还观舞袖映华灯”(《旅程杂诗三十二首》其二)即可为证。萧公权不仅不晕船,还有即兴吟诗之闲趣,“我侥幸是少数不晕船同学当中的一个。无论船怎样颠簸,我们仍旧能够在舱面散步,或餐厅进食。我当时曾胡诌了一首五言‘古诗’,虽属‘打油’,尚能约略描写那天风浪的声势和晕船同学的苦况。”④五言古诗即《海行》,诗云:

海若驱长鲸,狂澜纵起伏。人共天低昂,楼船经一粟。偃卧苦翻腾,跬步亦踯躅。岂徒耳目眩,时觉喘息促。同舟病莫兴,出哇肝胆绿。黑云迎舟来,百尺苍龙矗。舟穿黑云去,豪雨喧飞瀑。骄阳忽耀空,篷窗尚淋漉。晴光斜射海,万波走金簇。横风向晚定,倚舷恣瞻瞩。西天灿晚霞,东天张翠榖。海水写天容,文锦万千幅。胸怀豁如洗,淄尘何待扑。谁意风涛恶,壮游得清福。

萧公权此诗既非其晚年自谦之“打油”,亦非“约略描写”。《海行》一诗以庄正之语言,细腻之笔触,将晕船诸人之苦状,海上奇幻壮美之气象以及诗人荡涤之心胸形神兼备地刻画而出,可谓是海航纪行之佳作。

船出东海向东走,多停泊日本几日稍作休整。这成为留学生们怀着复杂心情近距离观摩这个交锋不断邻国的绝佳机会。吴宓《太平洋舟中杂感》其四诗中有云:

行行到日本,驱车历城郭。川原皆秀媚,屋宇并修洁。勤俭治生涯,其人衣短褐。政学各有纲,事业惟崇实。凡百兴国象,周游吾魂慑。勖哉志士功,远矣富强术。望尘终难追,冥想入寥廓。

实地观察体验日本当时整饬崇实的社风民情、蓬勃向上的兴国气象后,吴宓原本恐惧、仇视与不屑混杂的情感认知转变为由衷的敬佩、赞美与感慨。方外蕞尔小国化身为文明的模范生,这大抵是学衡派留学生切身体验后的普遍认知转变。1920年萧公权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点:“船到日本,停泊了一天。我们全数上岸去横滨和东京‘观光’。虽然‘走马观花’,时间短促,两市街道的整洁固不必说,人民普遍的有礼貌和守秩序,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前此和许多中国人一样,不大看得起‘东洋人’。现在我开始修改我的态度。”⑤而1912年胡先骕第一次留美途径长崎时也有类似之观察:“片响抵岸,逶迤而前,览其都市,道路修洁,行人稀少,无车马喧,盖有业之民多,游惰之辈少,重之地僻人稀,遂鲜肩摩毂击之状也。道旁屋舍,类皆纤小,整洁可爱,第欠轮奂,终非泱泱大国风尔。”⑥胡先骕此时虽然还有“泱泱大国”之观念,但对日本长崎小市那种清明生长之朝气还是极为赞叹的。1923年胡先骕再赴美留学时舟泊东京五日,“匆匆五日之小驻,去西装,换和服,跣足着屐,解衣磅礴,礼法脱略殆尽,在盛夏实大块事。此五日中,曾一至护国寺、一至植物园、一至日比谷公园,此外则日落之后,随意散步而已。”⑦有《游东京植物园》《游东京护国寺》等诗以纪之。其中《游东京护国寺》五古长诗上半部对东京护国寺堂皇庑大之建筑,灯火辉煌、钟鸣鼎沸之气象的描摹;下半部分是对护国寺中立碑纪念的明治维新诸多功臣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大隈重信、山县有朋以及为此牺牲的平民的追悼。胡先骕此时已经接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借此游一方面暗示传统文化、宗教传承之必要,另一方强调息武罢兵、推行政治、社会改革之亟待。顺便要说的是,1926年10月,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胡先骕作为中国植物学界代表参会,亦有《登日本箱根半山,至富士屋精舍小憩》《绕箱根湖谒箱根神社》《日光礼东照宫,是为德川氏家庙》《日光登山至中禅寺》《京都岚山》《石山寺》《金阁寺》《谒京都宫殿》《谒宫幣大社春日神社》等十二首诗作,并裒以《蜻洲游草》出版。

离开日本,继续向东行驶十日左右,即抵夏威夷群岛,于檀香山停泊。胡先骕在《旅程杂诗三十二首》中以近乎竹枝词的诗体对此时夏威夷之景色风俗有出色描绘。其十三诗云:“十日惟看浪拍天,眼明荒礁破苍烟。便逐散发扁舟去,闲逐沙鸥自在眠。”是在无边际的海上连续航行十余日后,看到檀香山附近小岛亲切期待的情绪;其十四诗云:“卷发铜肤踏浪儿,觅钱能作水中嬉。兴阑缓步踏沙去,信口清讴解自怡。”是对当时夏威夷群岛土著夏威夷人(为波利尼西亚人之一支)的印象,夏威夷人善冲浪、游泳等运动,并能歌善舞;其十五诗云:“阿侬贯费买花钱,项饰鬟笼摘露鲜。一曲夫拉工短舞,踏歌归去有余妍。”夏威夷人性爱花,善音乐。年轻姑娘穿花衫,鬓角插花,项颈上戴花环。胡先骕此诗即是对此风俗的描写;其十九诗云:“一代名王奠此邦,故宫離黍百堪伤。至今花树留遗爱,剩抚铜仙吊夕阳。”18世纪末夏威夷酋长卡美华美哈统一夏威夷群岛,建立夏威夷王朝。卡美华美哈去世后王朝分裂,其中一部由其妻子卡亚胡玛努女王统治。1898年美国兼并夏威夷后,女王退位。本诗即是对此段历史之叙述。

舟离檀香山向东越三日,即抵美国西海岸之旧金山。胡先骕1923年9月抵旧金山金门港时,正值夕照海狮石,景色殊致,有诗赋之:“金门形势郁崔巍,麋集帆樯晓望开。从此更寻牛货梦,海狮石畔小徘徊。”旧金山此时的气象大概是符合胡先骕心中泱泱大国之风。1920年,同样是在旧金山登陆的萧公权对此间风物的欣喜惊叹外,思绪略显复杂,《旧金山》诗云:

新洲胜地拟仙寰,西岸名都重此间。铁道烟横三里雾,金门朝涌两行山。百蛮舟舶通海瀛,万有珍奇炫肆阛。黄白类殊心必异,只应思蜀咏刀环。

旧金山为美国西海岸重要城市,依山临海、风景殊美,萧公权将之比拟为“仙寰”“名都”亦属实至名归。颔联诗人将目光投向旧金山的山川形胜与铁道火车交相辉映的景象。而颈尾二联中,萧公权反客为主,将在旧金山观察到的现代事物置换到主体既有的情感、认知与倾向等中国传统经验中。旧金山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而空前繁荣的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平等地位与国际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商业交换。而萧公权却将之比附为蛮夷与天子之间的朝贡贸易。而朝贡贸易的本质是政治的,其背后的搜异炫奇色彩是相当浓厚的。正是在这种中国经验与固有认知的支配下,萧公权尾联看似突兀转折的情思,才变得有迹可循。“黄白类殊心必异”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国际版、种族版。怀着强烈民族主义情愫的萧公权无怪乎刚到落脚美国就要高唱“只应思蜀咏刀环”了。

萧公权到达旧金山后,因所选学校是位于密苏里州的密苏里州立大学,需从旧金山坐火车经内华达州(Nevada)、犹他州(Utah)、科罗拉多州(Colorado)、堪萨斯州(Kansas)四州,其中以洛杉矶、盐湖城的风景尤异,萧公权作《由金山赴密州途中作》一诗,将其初到美国时的感想与沿途所见风物一并写出,可作此次由上海到密州旅途的一个总结。其诗云:

二、经海上丝绸之路赴欧留学往返沿途之诗词书写

李思纯与好友李劼人、何鲁之等四川青年学子同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他们奉行“本科学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的宗旨,坚守“奋斗、实践、坚韧、俭朴”的信条,是朴实勤奋且富朝气地进行社会文化与文学创作改良实验的一批年轻人。李思纯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先后在《少年中国》上发表《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国语问题之我见》《汉字与今后的中国文学》等文章参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其中《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中为新诗提出了“多译欧诗输入范本,融化旧诗及词曲之艺术”⑧的中肯且极富建设性的建议。这些文章透露出了李思纯兼重古今、中西取镜下稳健的改良观与深厚的诗词功底。这也是其虽未师出白璧德门下,但与学衡派诗人一拍即合的源自。

1919年中秋前,李思纯与诸友结伴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途中多有旧体诗词纪行。先是自成都龙泉驿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途径内江、万县、汉口、南京等地,重九抵上海。沿途作《龙泉驿雨中晓发》《内江舟中》《中秋泊万县》《三峡》《晚泊金陵》《重九客上海》等,随行记景、凭今吊古,诗中多寓羁旅之愁思。其中《龙泉驿雨中晓发》诗云:“孤馆易为别,旅情今夕同。烟峦澄画意,浓翠湿秋容。驿路何年凿,洪荒无限功。天涯自今始,凄绝短程中。”相较于庚款支持的梅光迪、吴宓、萧公权以及地方官费支持的胡先骕,李思纯这群未得任何资助的学子将要远离故乡,海外万里求学,已知的艰难与未知的旅途确实让人心生愁苦,晓发又逢冷雨,别添几丝凄凉。这种凄绝羁旅之愁在舟发上海之后的《黄海舟中寄家》中最为浓重,其诗云:“故国青山外,伊人水一方。惊潮撼天地,独客梦苍凉。海气孤烟黑,长空落照黄。遥遥十万里,珍重待还乡。”故国伊人已渺不可见,前行尚有遥遥十万里征途,独客孤舟,惊涛海上,落日昏黄,有梦亦苍凉。

舟行海上,经黄海下南洋,穿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穿曼德海峡入红海,经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日月悬天,周行不息,香港、西贡公园、新加坡、锡兰岛、吉布提、红海、苏伊士河、地中海等异国风俗景物一一过眼,多少冲淡了李思纯浓重栖皇的思乡之愁。《香港》诗云:“天海苍苍晓,凭栏万里情。高风残月堕,晴日早潮生。肥绿椰枝秀,空青驿路平。南交好风物,信美况西行。”南交的绿椰青空给予李思纯对未来的旅途几分期待;《西贡公园》诗云:“葛衣过十月,荷芰绕池平。细草黄金日,高林碧玉城。珍禽能作语,佳卉不知名。便拟移家住,榕阴度一生。”胡志明的珍禽佳卉、碧城榕阴让其有三宿桑下之不舍;《非洲吉布提港》诗云:“涛痕青海市,日影赤童山。帕首闻殊语,黔身见百蛮。孤舟太仓粟,万里亚丁湾。何事劳乡梦,天涯未忍还。”吉布提的城市风貌、山川地理与语言风俗等异域风情都让李思纯不忍离去之感慨;《地中海舟中望意大利海岸》:“教宗专一世,霸业动千秋。大岛雄澜丽,青山断岸浮。孤峰含石火,远市出晴洲。风利催征舶,何因得少留。”长途跋涉终抵地中海,舟中远望可见意大利的海岸火山与历史名胜,诗人竟生出“何因得少留”的冲动感慨。对异域风情景致的新奇完全冲淡了万里远游的愁思。李思纯乘坐的轮船最终在法国马赛登陆,随后转乘火车北上到巴黎。

李思纯在法、德留学三年后,亦是从巴黎出发,原路返航归国。归途中有《东归杂诗三十八首》又复将沿途之异域风情一一记之。曾经来时重重乡愁别上海,现在对生活三年之久的巴黎亦是充满不舍,《巴黎临发二首》其一诗云:“南飞西笑百何成,转尽风轮送短生。今日东归无一语,只应忍泪望层城。”学成归来的李思纯以更具世界性的眼光与从容之心情观沿途景色,辨异域风俗。因此同样的行程,归途诸诗书写得更为细腻、真切,遣词造句也更为纯炼。这些诗作直如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异域风情的一幅幅油彩画,颇见功力,这里我们选录几首:

白衣贾客列船舶,红帽鲛人走市廛。此是天西一门户,青峦碧嶂万千年。

——马赛

大风雄浪引归艖,夹岸嵯峨孕石华。枨触四年前旧梦,银花火树照天涯。

——斯特隆波里火山

风高天黑海波荒,鴂舌歌声咽徵商。却忆一千零一夜,凄凄神话月昏黄。

——舟中闻阿拉伯人夜歌

蒙头赤帻人情诡,覆鼻玄巾妇饰奇。短树夕阳金字塔,尼罗河水洗残碑。

——埃及波赛港·其二

蛟宫龙阙此重关,拨翼群鳞指顾间。数尽炎荒到红海,火云如烧浪如山。

——红海舟中见飞鱼

欧风吹尽旧禅灯,椰树蕉花媚暑蒸。黑面僧伽参舍利,红裙姹女忆摩登。

——印度锡兰歌隆布港

青红如绘海山图,欧越千家聚一隅。数变阴晴忘历日,杂居种姓乱车书。

——新加坡

近乡情怯,忧思亦重。对故国文化陆沉、生灵涂炭的沉重忧患在《吴淞》一诗中达到情绪的顶点,其诗云:“沙线崇明十里黄,吴淞烟树列苍苍。国门一入生凄咽,掩泪神州看夕阳。”不过总的来说,李思纯此次留欧往返途中的异域风情给其印象与影响是异常深刻的,那一组组色彩斑斓的诗作是其诗集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直到1927年李思纯又作《昔游诗》一卷纪念游踪,有《香港登山》《海防峰峦奇绝》《西贡》《新加坡多雨》《槟榔屿》《锡兰佛教》《吉布提今昔》《苏彝士河》《波赛港》《意大利西西黎火山》等诗,集前小序:“余生窃慕俊特之士,远志遐举,周历圆舆。行年三十,横览区宇,跋涉欧亚。虽襟抱未尽,差用自慰万一耳。”⑨中有无限感慨系之。

三、由东北经西伯利亚大铁路到欧洲沿途之诗词书写

1930年前后,在“二马背驰”之下情志俱损的吴宓陷入精神危机之中,甚而产生“飘然思撒手,身命羽毛轻”(《病中作》)的弃世念头。1930年8月31日,吴宓在日记中有载:

呜呼,宓之痛苦,非人所知。人徒知宓离婚孤居、恋爱未成之苦……而不知对心对彦婚姻恋爱,仅是我生涯中之一大苦事。外此之苦事,如(1)天人学会(2)《学衡》杂志(3)对碧柳之友谊等,皆与我以极大之失望与痛苦,而有以异乎婚姻恋爱及个人生活者也。⑩

诸多痛苦包围着的吴宓只有靠抽离习常环境才得以缓解。1930年暑假,吴宓得清华大学休假一年批准,公费由东北经俄罗斯赴欧游学。《欧游杂诗第一集》五古五十七首即是吴宓赴欧及欧游途中寄寓异域风景以骋情、凭吊名人遗迹以慰思的诗词书写。其一诗云:“郁郁不得意,休暇赋远游。飙车直西指,遵陆览名洲。此行异昔行,倏尔十三秋。鹏飞渡沧海,壮志挟云浮。摧落到中岁,盐车驽马俦。丧乱止无日,德业途益修。况复伤仳离,身世多烦忧。歌啸聊自适,胜策似此不。”即是对其欧游缘起之诉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生活、志业遭受多重危机的吴宓此次欧游是修复(或重塑)自我之旅途。

1930年9月12日,吴宓离开清华园搭乘由北平到哈尔滨的火车,正式开启赴欧游学(散心)之旅。结伴同行者有陶燠民(福建闽侯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殁于1934年7月3日留欧期间,曾有词作刊于《大公报·文学副刊》)、冯至(名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著名现代诗人)、王庆昌(字开周,河北巨鹿人)三人。行前黄节、张奚若、钱端升、浦江清、潘伯鹰、朱自清、赵万里、汪道久、陈仰贤等师友或诗以寄慰,或亲自送行。其中朱自清《奉赠雨生先生赴欧洲》颇能道出吴宓此时情思处境,诗云:“惺惺身独醒,汲汲意恒赊。道术希前古,文章轻世华。他山求玉错,万里走雷车。短翮难翻举,临歧恨倍加。”吴宓颇觉欣慰,作诗谢亲友,《欧游杂诗·由北平至伦敦》其二诗云:

短别不足悲,再拜谢亲友。吾姑德年高,抚我如生母。中表负雄才,名贤家风守。三世长相累,提携恩情厚。黄师忧世怀,名篇传万口。浦生学通博,大事付托久。朱君新相知,美味如醇酒。作诗盛慰勉,图报乏琼玖。

其中“浦生”即指浦江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讲师。吴宓欧游期间将《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编辑事务托付给一直以来协助自己办刊的浦氏,故曰“大事付托久”。“朱君”即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氏此时受吴宓之邀,协办《大公报·文学副刊》。

车行二日,于9月14日抵哈尔滨,吴宓一行休整两天办理出国换乘相关事宜。哈尔滨为东北铁路枢纽,此时属苏联势力范围。俄人、日人、韩人大量迁居于此,大街上俄式建筑、俄国商店、餐饮比比皆是,虽属中国,实多异域色彩。《欧游杂诗》其五诗中有云:“滨埠似津沽,骈阗百货盈。俄华日韩人,列肆为廛氓。市侩侣游妓,阛阓掉臂行。铁路盛衙署,气象何崇闳。”即是对当时哈尔滨市内风情的描述。

休整三日后,吴宓等人于17日乘车离哈尔滨西行,过满洲里即入俄国境。西伯利亚大铁路所经之地为靠近中国一侧,地势较为平坦。但西伯利亚素为塞外荒寒之地,渺无人烟,吴宓在《欧游杂诗·由北平至伦敦》其六诗中有纪云:“沿边行千里,广漠惟平原。苍苍望无极,天野一色浑。黑线远如弧,略以别乾坤。下无居人迹,上无飞鸟翻。未睹只树影,几疑穷海奔。深寒积阴晦,冬衣不觉温。”穷目所及,不见人烟、不见鸟飞、亦不见绰约树影,苔原气候下唯有苔藓、地衣可触,阴晦深寒之中不禁让人觉衣单。又二日,“下午三时,车至贝加尔湖东岸。绕湖行,而南,而西,而北。至明晨始离湖之西岸。”贝加尔湖西汉时为苏武牧羊之地,同行陶燠民又为吴宓讲述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族民俗神话传说,吴宓有感而作诗,其七云:“薄暮贝加尔,车行依湖岸。泱泱水平阔,终宵环及半。远山如带青,天光碧玉璨。不见一渔舟,亦无群鸥玩。苏武牧羊处,流传惟篇翰。民俗说古雄,撼山岩石断。父女不同心,有情得偕逭。两河今合流,名城邻巨碬。”诗的前半部分叙述车经贝加尔湖的盛美风光,后半部分将汉、蒙历史典故、传说融为一体以叙风情。

火车绕过贝加尔湖继续向西行,即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既而翻越乌拉尔山,进入苏联的欧洲部分。沿途人烟渐稠,气候风物也大不相同。苏联当时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社会风尚与气象迥然一变。吴宓对当时苏联的城市、农村风气与景象都着意观察,其八、其十二、其十三诗云:

面包类猪肝,其味苦酸涩。购者群趋肆,鱼贯分行立。工作严计时,人各纸条执。胼胝易日粮,有钱不许给。罗刹逞雄风,平等无爵级。杀伐成新治,文教破夙习。道旁见穷乏,闻一难知十。故国盛灾祲,烝民难食粒。

——其八

越岭入欧土,气候风物异。负戴行人稠,原膴田畴治。高树护崇屋,红绿诸色备。金塔葫芦顶,白壁多古寺。僧侣闻诛戮,今岂有遗类?党国兴工业,所奖惟制器。外货严遏绝,国币亦深閟。手表与剃刀,重金不可致。

——其十二

过午莫斯科,西来第一城。轻剽窥新俗,雄阔想旧京。长林远围绕,广路直纵横。乐厅小剧院,巍峨近望衡。国联教育会,红白异灯明。名刹开展览,艰苦状民生。触目照像馆,食肆众喧轰。标语勖努力,玩具陈甲兵。

——其十三

总的来说,吴宓对当时苏联的暴力革命、重质轻文、党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及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有着细致真实的描写,并透露出其反感与不认可的态度取向。这与吴宓进入当代后对社会变动、土地革命、简化文字的反应有内在的一致性。

火车于9月24日出莫斯科,继续西行,经波兰、德国抵巴黎。吴宓此一阶段欧游诸诗与过苏联期间诗作有明显的差异。车入波兰后,吴宓明显感到两个国度的差异,仿佛从一个沉重、压抑、崇实重利的时空突然来到欢快、精进、现代又典雅的时空,心情也由阴郁转晴朗。“波兰笑迎人,入境心情霁。车座骤敞洁,肴馔得精制。结茅为圆亭,饰窗供佳蕙。此邦擅方言,生女犹美慧。”(其十四)是对波兰人外向欢快的性情及精美之制器的欢喜;“明日德意志,整洁为世先。寸土皆勤耕,杂花丽园田。陌路广且平,远山雾吐烟。都市盛规模,机械累层颠。霸业未销歇,能使戍敌还。”(其十五)是对德意志精勤的风尚、现代化的城市以及德意志帝国未销之霸业的致敬;“巴黎侵晨到,烟雨层城匿。秀丽兼谐和,斑黝被古色。民风称都雅,文物盛雕饰。威灵祷圣母,功烈念先德。豪谈茗座里,照影镜湖侧。胜绝拉丁区,学问资饫食”(其十六)是对古朴典雅、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的巴黎的赞扬;“孤行抵伦敦,衢路明灯彩。急车上下层,繁密蛛网汇。名字皆熟识,风俗资涉采。归梦向何方,客情若有待。”(其十七)则是吴宓于9月30日晚九时,初抵伦敦时的见闻。至此,吴宓由北京抵伦敦共计19天的异域行途暂告一段落。

四、 处身欧美的留学体验与诗词书写

如果说留学旅途的域外见闻是学衡派诗人打开自我、拥抱世界的序幕,那留学期间的学习、体验与抉择则是学衡得以自立与凝聚的关键。除了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皈依与体认,学衡诗人留学欧美期间亦广泛汲取欧美之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之文明积淀,也在闲暇时交往、游览、观察、凭吊欧美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与历史人文遗迹。换言之,学衡诗人一面从欧美古来今往的历史凭吊中印证中西,阐发新人文主义;另一面在对欧美自然景致与民俗风情的观赏与观察中或陶冶性情或反思重塑。而国事蜩螗与异国他乡的处境也使得学衡派处身欧美的诗词书写中打下中国底色,传统的诗歌范式与思维里夹杂着故国忧患与游子情思。

1911年春,陈寅恪游学德国期间因脚气病复发,赴挪威疗养,半个多月就好了。此一期间,陈寅恪创作了不少记游题咏之作。今仅存三首《北海舟中》《易卜生墓》《皮桓生墓》,是陈寅恪现存最早的诗作。陈氏这三首诗作中,《北海舟中》是对由德赴挪威的海行途中见闻。诗中有云:“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斜阳大月中宵见(Midnight Sun 为挪威奇景),故国新声一笑休(舟人共唱波兰新曲)。”“束地巨环”即地球纬线,“斜阳大月”即挪威极地午夜日光的奇景,“故国新声”即波兰被外族瓜分统治期间的流亡人民哀歌。四句将科学知识、异国奇景、异域亡国哀情囊入诗中,正可谓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典范;《易卜生墓》是对挪威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悼念。颈联“疏星冷月全天趣,白雪沧波缀国妆”,借挪威自然风情与女郎着装比拟易卜生冷酷现实主义的戏剧风格,可见贴切;《皮桓生墓》则是对挪威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昂松的凭吊。比昂松一生为争取挪威国族独立,发展挪威文化而斗争,于1910年去世,陈寅恪1911年春凭吊时多有惺惺相惜之意,故诗的颔、颈两联云:“士有相怜宁识面,生原多恨此伤神。藏名马鬣非无意,投老龙心稍未驯。”虽然陈氏这三首诗是对北欧风情及其文化文学的关切,但其落脚点却在中国。“忽忆江南黄篾舫,几时归去作遨头”(《北海舟中》)是听闻北海舟人唱故国波兰新曲而泛起的思乡情绪;“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易卜生墓》)则是以易卜生的戏剧成就来期盼故国文艺,七年之后胡适在《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以启民众寤寐则是后话了;“回首乡关三万里,千年文海亦扬尘”(《皮桓生墓》)两句虽为陈寅恪后来所补作,但也足以说明陈寅恪异域书写中难以消退的中国底色。这种难以消退中国底色的异域书写,在三十四年后再次赴英期间,为陈寅恪所复写、补写,此中心绪亦值得探讨。

李思纯1920年到1923年留学欧洲期间,先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法兰西文学兼攻史学,后于1922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就读。期间曾游览法国枫丹白露宫、拿破仑墓、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德国康德街、维廉故宫、博物馆荷马手迹、腓特烈大帝的无忧宫等历史人文名胜古迹,并有诗纪之。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旅行、参观中李思纯对英、法、德的民族精神、城市文明与山林文明、文明的多种侧面以及新老文明的特性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书写与思考。李思纯在《旅法的断片思想》中曾分析法兰西民族:

法国人是世界著名Sentimental的民族;我们与法国人相处,只觉得他们的“热烈”“冲动”“灵活”“快乐”,随时都被感情驱使,和那德国人的“威严”,英国人的“冷酷”,恰立于相反的地位。……但主情的民族,最可怕的是冲动(impulse),平时见他“弛缓不振,平淡无奇”,一旦冲动起来,便可以造成掀天撼地的大风浪。所以像法国人的平和,而十八世纪的政治大革命,惊天动地,开了民治的新纪元。……中国社会的“浅陋无知,游隋放肆”,固有待于英德理智民族的精神,去医治他;但中国社会的“凉薄自私,阴柔好利”,也有待于法国感情民族的精神,去医治他。

正是基于这种对英、法、德不同民族特性的认识以及其在救济中国社会缺陷的作用,李思纯对拿破仑大帝、腓特烈大帝、歌德、贝多芬等历史人物投以极大的热情。《丹枫柏露(Fontaine bleau)观拿破仑行宫》《巴黎拿破仑帝墓》两首五古长诗即是对法兰西民族情感驱使的特性,以及这特性孕育出的拿破仑大帝的思考。《康德街》《歌剧院听毕妥芬第九合奏》七绝二首是对德意志民族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观察。其中《康德街》诗云:“宇宙当前任管窥,真如实相未能知。”是由康德哲学引发的天人之思;《歌剧院听毕妥芬第九合奏》诗云:“寸缕排空万竅开,云璈象管走风雷”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带来的情感之震撼。李思纯在《博物院中见荷马手迹》《歌剧院观白鹅武士歌剧》等诗作中也传达出对西方雅乐得以传承,故国神州文化陆沉的哀痛之情。《博物院中见荷马手迹》诗云:“雅典沦亡雅乐衰,风诗盲史茁天才。二千年后丛参稿,中有人文万古哀。”可见之。除此之外,李思纯的《蒙达尔尼野游》《泛舟薄罗腻湖》《晓行西郊哥隆布电车中》《晓渡莱茵河桥》《自梵瑟大湖泛舟抵波次舟行宫》等诸诗或闲暇游览,或旅途所经,将法德两国的优美景色与风俗民情一帧帧地剪辑而出,颇见工笔。即如《自梵瑟大湖泛舟抵波次舟行宫》诗云:“渔村水驿画芳菲,湖气蒸天绿四围。直上离宫三十里,南薰五月拂云衣。”是李思纯于春夏之交泛柏林西部万湖时的静美风光,可见惬意之致。不过不管是历史文化的凭吊还是自然风景的游览,李思纯欧游诸诗中都弥漫着浓重的羁旅愁思与思乡情绪,且看以下诸句:“南北东西客,随风又转萍”(《马赛车中》);“也将娱独客,应免念东归”(《卢克森堡公园晚坐观喷泉》);“客情随地异,胜赏与人同”(《圣日耳曼》);“春声如笑人如醉,过尽芳时未忆家”(《道旁见桃李辛夷》);“一宵瑶霰惊白头,羁旅萧寥在异乡”(《大雪中自歌剧院夜归》)。

胡先骕1912年与1923年两次留学美国期间的诗词书写则明显呈现一个中国学子成长为具备世界眼光的现代植物学家的蜕变。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批评胡先骕《齐天乐·听邻室弹曼陀林》满纸滥调套语“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自有其合理性。不过也应看到胡先骕留美期间不仅仅只此一首,他的《美洲度岁竹枝词十首》《杨柳枝》(三首)《天香·海仙花略似水仙花》《声声慢·月夜金合欢盛开感赋》等诗词作品,或以凝练文字、详尽注释以状美国圣诞节民风民俗,或以精微细腻之文字状植物之特性。且看“黄金炫彩,璎珞垂珠,麝尘浮动春宵。细叶笼烟,横斜几茁倡条”是如何将金合欢月夜开花的神态细微呈现。而第二次留美时的《奉答翼谋先生见怀》《记波城花事》《阿诺德森林院放歌》《〈中国植物志〉属书成,漫题》等诗作则初步显现出膺服于新人文主义的现代植物学家的初步成长。即以《阿诺德森林院放歌》为例,诗的前半部对森林院众多花木有移步换景式的呈现:“柘冈辛夷半山句,万蕊如雪迎初阳。樱花辅颊绚朱粉,蓬瀛姹女施新妆。海棠霞晕差可拟,尹邢正色难评量。独惜野梅限南徼,点染艷雪无幽香。罗浮邓尉猿鹤梦,恨缺两翼翻南翔。丁香绛白殿春事,更赏踯躅罗红黄。此花滇蜀冠天下,往往百里云锦张。”美景纷繁寓目,神态各异。后半部则以现代植物科学家的眼光批评中国传统园林花木多为帝王专享,提倡“亟宜取以研树艺,搜罗珍怪穷遐方。分培广植遍宇内,庶令闾巷饶众芳。侈言美育此其道,岂惟累累盈篚筐?吾徒借镜有先例,名园异国交相”。取镜欧美,在中国建立植物园,发展植物科学,易于对民众进行美育。

前文已谈到,吴宓在欧游前已经深陷情感与精神的危机中,多次感愤郁积无可发泄。这危机导源于吴宓“新人文主义者”的人设崩塌后,从自身到外界而来的种种压力。陈寅恪曾言,吴宓“本性浪漫,惟为旧礼教、旧道德之学说所拘系,感情不得发舒,积久而濒于破裂。”其实,吴宓不仅为旧道德之学说所拘系,亦为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新人文主义学说所拘系,而且得了“中国之白璧德”的人设,这绝对是其人生中的大不幸。当理想、浪漫的因子在其心中冲突,并作出抛家弃子追求镜花水月的选择时,就将自己推向整个世界的对立面。且不说外界的评论,单单就吴芳吉、汤用彤、胡先骕、刘永济、郭斌和、陈寅恪、萧纯棉等学衡诸挚友的强烈反对就让吴宓痛苦不堪。直到1934年,胡先骕在《梅庵忆语》中还说道:“至以拜伦自况,而发生一段罗曼史,似尤非白璧德先生信徒所宜有之事也。”但对吴宓而言其浪漫性情是发自内心的,其道德追求也是发自内心的,两者都不伪,亦不愿互相委屈。吴宓最终给自己精神上的出路即人文理想与浪漫性情都要追求,不过“人文理想”对应着“公”(或云“外阳”),“浪漫性情”对应着“私”(或云“内阴”),两者互不干扰,即使互相干扰了也只求真切真诚即可,不论对错。这种自我调适之法虽然在1935年《空轩诗话》写完后提出的,但却是在1930年到1931年的欧游期间逐渐成形的。可以说欧游时期是吴宓人文主义理念不断调试与重塑的时期。

1930年到1931年,吴宓周游英、比、法、意、瑞、德等欧洲诸国,历史文化名人及遗迹是其最为关切的对象。吴宓欧游途中所作的《伦敦讷耳逊纪念碑》《罗色蒂女士诞生百年纪念》《游莎士比亚故乡》《牛津欧战纪念》《牛津雪莱像及遗物》《爱丁堡故宫见苏格兰女王玛丽遗像及所居处作诗吊之》《爱丁堡司各脱纪念塔》《日内瓦湖畔斯达尔夫人故宅》《日内瓦卢梭像及遗物》等诸首五古长诗几乎占整个《欧游杂诗》一半左右的篇幅。具体而言,吴宓这些加有大篇幅注释的五古诗作,一方面为纳尔逊、雪莱、罗色蒂以及斯达尔夫人等外国文化名人立一精准之小传,另一面通过夹杂着其自身情感与倾向的阐释,吴宓也为自己浪漫情感寻求到了异国认同。其中以《牛津雪莱像及遗物》最突出,其一诗云:

少读雪莱诗,一往心向慕。理想入玄冥,热情生迷误。淑世自辛勤,兼爱无新故。解衣赠贫寒,离婚偕知遇。至诚能感人,庸德或失度。暴乱岂终极?风习仍闭锢。到处炭投冰,徒令丹非素。天马绝尘驰,驽骀惭跬步。

虽是写雪莱,但句句都能看到吴宓自身的影子。吴宓通过此诗完成自我与雪莱的异体同构,然后再通过在其二、其三两首诗作中对雪莱人品、爱情与文学成就的赞扬,进而完成对自我的确认。对纳尔逊、斯达尔夫人颂扬的诗作是同一理路。吴宓在《游莎士比亚故乡》《牛津欧战纪念》《爱丁堡司各脱纪念塔》《日内瓦卢梭像及遗物》中亦是通过对这些人物或揄扬或批评的方式,来完成对自己外在的文化理想、道德追求以及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确认。

如果说吴宓的精神危机在欧游历史文化遗迹的追溯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与重建,那么吴宓愤懑郁积的情绪则是为欧洲的自然山水胜景与风俗民情所抚慰。1931年4月15日,吴宓游瑞士日内瓦湖后有感慨:“此间风景美极;盖湖之东端,其幽静美艳,更胜于湖之西端也。宓到此极感快适,思彦苟从宓劝来此,则心情识解必为一变。嫁与不嫁,均得快乐;何至争执疑虑,使人我皆苦哉!此亦可谓不获补救之缺陷也。”可见吴宓自怡于日内瓦湖的舒展惬意,这种情绪在《日内瓦湖景总叙》中有更为诗意的流露:

百里丽满湖,玉笏同芳润。耀日金粉围,雪峰簇千仞。宝石青丝穿,贯注河流迅。绿波映天深,万象镜中认。晴夕火龙柱,雨晨银墨印。帆船俪白鸟,栩栩风光趁。依山楼阁密,绕堤花木俊。胜境绝人寰,客游心情顺。

此中可见吴宓对秀美湖景的流连神情。除此之外,《伦敦公园》其一:“森森阴十里,徜徉足除忧”;《伦敦公园》其二:“客情我最适,独游欣无侣”;《牛津大学风景总叙》:“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半载匆匆住,终生系梦魂”;《由牛津赴爱丁堡》:“美景须臾变,慰情惟此方”;《巴黎卢森堡公园》其二:“进水儿童围,蹒跚或在抱。驴骑引羊车,锦襦杂绣褓。纸船泛镜波,竹环滚茵草。跳掷逐球鞬,语笑喧梨枣。活泼喜天真,幸此赤心保”等,皆是情绪的自然慰藉的流露。

总的来说,自从踏上留学征途的那一刻,迎面扑来的世界图景与不断冲击着的现代经验如何被纳入既有的思想范式与认知机制中,是这批年轻人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衡派一定程度上是凭借白璧德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文主义去弥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认知差异与思想鸿沟的。而他们的域外诗词书写正是这样一个抵牾、误读、融合与重塑过程的显性表征,为这批年轻学子由中国走向世界,由传统走向现代画出一条条交错同行的精神轨迹图。从艺术层面看,世界图景与现代经验的纳入不仅扩大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语言容量,还对意象意境的拓展,审美范式的更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古典诗词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一翼。就此而言,学衡诗人的这些书写域外体验的诗词在现代思想蜕变与古典诗艺新探上都有着值得进一步深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26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近现代旧体译诗整理与研究”(22CZW03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罗志田:《中国留美学生史·序言》,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张猛校订:《中国留美学生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序言第5页。

②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张猛校订:《中国留美学生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95~96页。史黛西将通过清华留美视为一道窄门,并描述道:“清华学生的父母都认为出国留学是光宗耀祖的事,因为原来那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权力和物质享受的途径已经被取消了。贫困的家庭知道清华奖学金是他们的儿子通往美国的船票。虽然‘喝洋墨水’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动力,但学校严格的评分体系还是带来了较高的损耗。从1911年到1921年,入学学生中只有42%能毕业(636/1500);301名学生被开除;135名学生因为个人或健康原因辍学;另有45名学生死亡。”

③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39页。

④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39页。

⑤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39页。

⑥胡先骕:《长崎小游记》,《留美学生季报》1914年第1卷第4期,第123~125页。

⑦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胡先骕文存》上卷,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刊行1996年版,第245页。

⑧参见李思纯:《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陈廷湘、李德琬主编:《李思纯文集·论文小说日记卷》,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889~898页。

⑨李思纯:《昔游诗·序》,陈廷湘、李德琬主编:《李思纯文集·诗词卷》,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348页。

⑩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5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7页。

猜你喜欢

吴宓
吴宓对借钱的不同态度
眼里容不得错别字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玩笑话也需谨慎对待
吴宓与钱钟书
钱锺书愿永远列名吴宓弟子之列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
吴宓、梁漱溟与钱
帮5元钱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