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发展,开展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2023-10-31董春风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自然段语言文字课文

■ 董春风(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2022年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提到,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在新《课标》指导下,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开展“读写结合”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学会语言文字组织方法,在文本语言品鉴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一、挖掘语文要素,确定表达立意

语文要素通常分布于每个单元的导引中,也分布在各单元的习题中,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单元或课文中的语文要素,实施读后仿写,以此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挖掘导引,引导练笔

统编版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起始部分都设置了“导引”,其意在让师生了解本单元重点“教什么”“学什么”。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导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提升“以读促写”的效果。

例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引”利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本单元课文的大概内容,“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这表明本单元课文的组织是围绕“乡村”“独特风景”“和谐”这些关键词组织的。教师可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在本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写一段与“乡村”有关的文字,让学生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教师亦可围绕此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比如,阅读《乡下人家》,回忆自己在乡村游玩或生活的经历,“写一写”自己在乡村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导引”可抓住本单元课文的主题、要点、方向,确定“写”的主题,进而让“读”有的放矢,让“读”与“写”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2.研究习题,引导练笔

每一篇课文后均附带了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可通过研究这些课后练习题,找出读写结合教学中“练笔”的主题。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题: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境。题中的诗句包括“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由此可判断“描写情景”是本课教学中需要抓住的基本要素,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令其对古诗词的精彩语句进行扩写,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和谐的画面”,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反复研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悟,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内化,实现“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双重效果。

二、分析文章内容,学习写作选材

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分析课文的同时,强化小练笔的选材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典型材料的组织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

1.围绕“思想情感”选材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小练笔虽然篇幅无须过长,字数要求不多,但选材务必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师可通过课文分析增进学生对文章选材的认知。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天窗》这篇课文中,作者首先写出了“天窗”的来历,借助这一内容,一方面,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天窗”;另一方面将课文的主题“天窗”与下文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接下来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和心灵的慰藉”。此部分中作者写了“观风雨”“观星云”“观黑影”,以此体现“天窗”给人带来的乐趣和慰藉,说明了天窗的作用。《天窗》一文从写作材料组织来看,既包含“看到的”,又包含孩子们“想到的”,由此可看出,文章紧密围绕孩子们的童趣和好动、爱玩的天性组织材料。

2.围绕“新颖生动”选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在材料的组织上有“生动”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新颖”“生动”的特点加以体会。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猫》一文中写了“猫”的“古怪”性格,比如:有时“很乖”,有时“贪玩”,有时“耐心”,有时“温柔可亲”,有时“胆小”、有时“勇猛”。这些材料突出“新颖”,让读者产生通读全文的兴趣;课文在描写猫“温柔可亲”时,用到了“蹭”“伸”“跳”“踩”等一系列动词,突出“生动”这一特点,让这些具有特色的材料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教师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能够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掌握文章选材的基本要领,并将此技巧应用到作文中,在“读”文章后通过“写”加以体验,必然有助于提升“小练笔”的效果,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三、抓住文章线索,学习表达顺序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文章主要以写人、叙事、写景的文章为主,此类文章突出的特点在于:文章的思路清晰,语言组织较为严密,这样的文章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和内化文字表达顺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进入21世纪后,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西方著名高校尝试将校内开设的课程以“公开课”[1]的形式放到网络上,对全社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公开课”很快在网络流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公开课”方便了学生学习,促进了不同高校课堂教学资源的交流,使普通大众有机会接触学习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定程度提高了高等教学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2012年,国家提出利用网络共享优秀教学资源,至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丰硕,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变化[3]。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时,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在读文找句中了解“观潮”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并以此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开展“读”“写”训练,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观潮》一文共包含了5个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一语概括全文,起到了总写的作用;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写出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早上),地点(海宁市盐官镇),描写了大潮来临前的场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第三自然段中写出了大潮来临的时间(午后一点左右)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场景(人群沸腾起来);第四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对大潮“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进行了生动描写;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西去”,江面渐渐“恢复平静”,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合作思考”,归纳出文章“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时间顺序,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教师可以将文章线索作为“读”“写”教学的契合点,引入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主题的习作训练,让学生随堂模仿《观潮》一文的时间线索写一段话,写出“打算推荐什么地方”或者“这个地方有哪些特别之处”,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随堂“习作”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读写结合教学,让学生在模仿中锻炼自身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条理性。

四、找出段落特点,学习构段方式

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组织中,做到“言而有序”十分重要。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习作”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对典型文章或段落的阅读、体会、模仿才能逐渐实现语言文字知识的迁移,将其内化为自身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段落特点,领悟文本的构段方式,让学生通过随堂小练笔,模仿段落中的写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猫》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整体布局。老舍先生在文章的开始部分,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话点明了猫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到了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中,文章紧扣“古怪”二字对猫展开具体描述。比如: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猫”古怪的行为,它要么“成天睡大觉”,要么就会“出走”,整日整夜不回家;有时候,“猫”很贪玩,而有时候,他们却可以保持长达几个钟头的“屏息凝视”;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猫”情绪上的捉摸不定,时而温柔,时而冷峻;时而撩人不止,时而对人不理不睬;第四自然段对猫的描写中,将猫的“胆小”和“无畏”形成对比。

作者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描述了“猫”矛盾的性格,突出表现了“猫”的古怪,学生要体会这种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构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随堂小练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描写。比如:《我喜爱的一本书》《一个美丽的地方》等,启发学生将课文段落的写作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特征写具体,让学生在随堂训练中掌握基本的习作方法,学会“如何组织写作材料”,安排好自己习作文章的结构,从而让学生能够言而有序,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实现“读写结合”教学。

五、把握语言亮点,学习表达方法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是它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材料的条理性,还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语言表达技巧,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的韵味,做到“言而有情”。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语言表达精彩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的语言亮点,学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提升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精巧的语句。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连发两问“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这两组句子中,将比喻与疑问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朗读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水声叮当”“如丝般顺滑”,给人带来“听觉”和“触觉”上的体验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精妙的语言,体会语句的节奏。教师在学生阅读精彩语句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随机将教室中摆放的绿植作为学生随堂练笔的对象,让学生参考课文中的语言亮点,利用“五感”法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一段对植物的生动描写。

教师通过把握文本的语言亮点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还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实现“言而有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六、抓住读写衔接,创造练笔机会

语文教学需要将“读写”结合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为学生创造更多练笔机会,使其在实战环境中得到锻炼,增加体验,感悟和创新。

1.抓情感,写体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字、词汇、语句、段落所构建的文本,其本质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走向便掌握了突破写作壁垒、提升语言文字能力的钥匙。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那些“情境交融”的文章唤醒学生的文字表达欲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倾诉心中所想、脑中所思。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的课文教学中,文章在不同位置多次用到了同样的语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进而让“作者”对“阿妈”的眷恋之情浸润全文,因这浓浓的情感,“月光下的小路”处处透露出温馨。细细的流水、流淌的月光、小小的水塘,甚至连鸣唱的秋虫、拍打翅膀的夜鸟、跃出水面的鱼儿都充满了美的神韵。

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体会贯穿文章的“情”字,唤醒学生心底对亲情的体验,在阅读课堂活动的间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情感脉络写下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汲取课文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以此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2.找留白,巧扩充

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精品美文,它们不但情感浓郁,而且字字珠玑,以此为母板开展小练笔,必然让学生受其文风感染,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教师可以据此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让学生在扩充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收录了一首名为《秋晚的江上》的现代诗,这是现代诗人刘大白的作品,诗歌通过简洁的描写和勾勒,突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秀美,处处留白,引人遐想,比较适合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此诗歌,抓住其中的留白,比如:诗歌中写“鸟儿”时,用到“驮着斜阳回去”,语句精炼,留给人巨大想象空间;再如:“头白的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白”与“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宛如一幅画呈现在面前,画面上已经具有了大致轮廓,只待学生动笔勾画出细节。

教师借助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由“读”过渡到“写”,即可写出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又可延承文本的意境和文风;即可以“读”促“写”,又可以“写”助“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特殊的方法,培养并引导学生成长,踏进未知之门。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在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同时,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做到言而有序、言而有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自然段语言文字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