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策略探讨
2023-10-31孙琪霞胡文俊陈子阳
孙琪霞 胡文俊 陈子阳
一、文献综述
对于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关注军民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如邱柯萍(2018)、何海燕(2018)、王雪(2018)、张近乐(2017)等,提出高校军民融合的切入可以将育人的理念与实践的参与相结合;二是,关注高校科研活动军民融合,比如钟灿涛(2011)等剖析高校科研活动实现军民融合的难点所在,学者魏海燕(2011)等从军民融合视角,提出国防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估方法;三是,关注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问题,比如张炜(2017)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在军民融合中的地位与作用,屈艺(2017)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我国国防特色高校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一是,国防科研管理部门的存在模式,比如FUCHS(2009)关注美国国防预研项目署(DARPA)的最主要成功因素分析。二是,军民两用技术政策环境的研究(Derk.D,2009)。比如早在1990 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国防科研生产上的军民融合政策,涉及军民两用、企业创新、技术转化等多个领域,对于科技园的军民一体化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扶持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纵然有政策的扶持和实践的经验,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策略还需深思。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对于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研究多是从某一方面,缺乏一定的实操性。国外对于高校推动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经验虽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我国还需要结合国情,发挥我国高校的社会功能在新时期被赋予新内涵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需要规划。
二、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优势
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性和优势。一方面,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还具有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优势,可以为国防领域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国防能力的不断提升。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优势:
1.科研实力雄厚:高校科研实力雄厚,能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2.人才资源优势: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能够为国防领域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国防能力的不断提升。
3.学科门类齐全:高校拥有齐全的学科门类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
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高校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三、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国内外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经验
从高校科研活动、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方面深度军民融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进行总结。美国政府有关部门的80%核心技术都可以作为军民两用。比如互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在军用—民用—军用中有效地形成了闭环,从而达到军转民、民促军的军民融合目标。有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成以上的项目,以及负责了大部分“973计划”“863 计划”项目。六成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项被高校囊获,高校还攻克了大量国家科技创新难题。
(二)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
一是,把握高校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明确高校“为什么融”的前提下,解决“融什么”问题。(1)高校积极主动地承担国防科研活动。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和需求开展基础研究,成为军民两用科学技术的重要输出端。(2)高校提供各类人才服务于军民融合。在国防、经济和融合的各军民融合建设岗位,
高校紧瞄岗位需求,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3)高校为军、民两地搭建桥梁和平台。高校在办学中与科研院所、军工单位、社会企业、政府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可以畅通人才、技术、资源等信息在军、民两地的交流渠道,让军地更好地协调运行。
二是,解决“怎么融”的问题。从资金、政策、人力机制体制上保障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发展。(1)支持构建军民融合高校科研工作体系。包括高校对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管理(比如有些有申请资质的要求:保密证或者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高校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保密管理、质量管理及绩效评估。(2)支持教育与技术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包括主动搭建高校与地方“民参军”企业产学研平台,开通军民两用技术协同攻关平台,支持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3)支持军民融合型人才培养。立足学科优势,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入手制定符合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特别是国防高校,要开展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工作。
四、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难点
尽管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势,能够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但是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难点:(1)高校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保密管理。一是,缺乏科学的保密操作规范。虽然很多高校有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资质(获取了保密证或者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保密操作规范,无形中产生失泄密问题;二是,缺乏专业的军工专项保密网络技术。这也使得高校在承担国防科研任务时对于保密管理产生一定风险。三是,文化冲突和保密管理问题。在高校科研工作中,需要对外交流产生碰撞汲取创新源泉,在这个过程中,保密与交流势必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不止需要考虑基础技术层面的硬问题,更多地需要协调长期存在于基础研究领域和国防科技领域中深层次文化层面的软问题。(2)高校和地方“民参军”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双方各司其职,统一目标,在合作中共赢和制约并存。那么,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摸索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