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主体伴生螺旋”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3-10-30张成强赵红艳席素梅宋济明李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质量保证

张成强 赵红艳 席素梅 宋济明 李颖

摘 要:依据PDAC理论,构建了基于“双主体伴生螺旋”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诊改机制,并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诊改指标体系、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和实施。一是突出了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双主体,既要建立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也要建立学校层面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突出了双主体的伴生关系和运行的协同性,以及建设质量的螺旋提升,形成目标和标准的双关联和协同效应,并贯穿于诊改的全过程,实现了外部统一评估到自我内生诊改的转变。

关键词:双主体伴生螺旋;专业层面;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26

2015年,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陆续下发了教职成厅〔2015〕2号、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多个文件,要求以此为手段,激励高职院校在专业层面建立起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并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建设是最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一条最重要的生命线,而对于专业层面的诊改是一所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工作诊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和关键环节。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建设质量是中枢指标,向上支撑学校办学的质量,向下决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内涵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志,而构建完善的专业建设保证质量体系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专业诊改机制,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密围绕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的文件精神,进行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多个层面的诊改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的内涵

质量保证体系是以质量保证活动为对象,通过系统化、标准化及制度化的活动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对于学校来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种体制机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并合理组织形成有机整体。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多方评价主体的满意度,在信息平台支持的基础上建立的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体系。另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于学校数据平台,以内涵提升为核心、以自主为动力、以诊改为手段、以质量文化为内驱、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内部治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上下联动、有机互补的网络化、全覆盖,提升专业内部治理能力和内涵,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运行体系与机制。

诊改的理念是在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PDCA指的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诊改能够促进学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专业诊改是学校以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和需要为依据,以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专业资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专业影响力等方面为焦点,自主设立目标和标准,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专业进行分析与评估、自我诊改,不断完善提高。

2 专业层面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2.1 指导思想

以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支撑,以建立健全现代职业院校治理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自主改进和持续创新,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为工作方针,以专业层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构建以学校、专业两级主体相互协同的“双主体伴生螺旋”,建立常态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改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 任務目标

依据系统设计、协同推进、科学有效、诊改并行的原则,通过开展专业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基于校本数据平台和诊改制度的工作机制,构建专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具备网络化、全覆盖、较强预警和激励作用等特点,落实学校、专业两个层面在专业发展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主体责任,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学校的自我规范、自我改进,持续提升办学活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体系架构

基于专业建设全周期、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诊断改进机制,从学校与专业双主体两个层面出发,以学校提出的“五横五纵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为依据,构建专业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双主体伴生螺旋”专业诊改机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诊改策略。

2.3.1 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架构

专业在运行过程中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心,按PDCA循环,基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步骤,构建两个层面的质量改进螺旋和以“五纵两横一平台”为核心的内外协同的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框架。学校层面的保证体系是外部保证体系,专业自身构建的是内部保证体系。

学校层面主要职责是事前规划、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专业层面的主要职责是以需求为导向,自定目标、自定标准、自我保证、自我评价,生成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质量的螺旋式提升。专业发展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以学校工作目标为起点,以质量建设标准为量度,以工作制度和诊断性考核为保障,以质量生成为核心,以数据平台为支撑,建设全要素、网络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在专业发展质量保证体系构成要素关系中,从学校和专业两个角度分别构建了组织领导、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建设标准、运行实施、条件资源保障、制度保障与服务措施、诊断改进、质量报告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诊改机制之间的协调统一。

2.3.2 “双主体伴生螺旋”诊改机制

依据“五纵两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架构,根据产业需求、社会需要、政府要求,进行决策指挥,制订质量目标,确定质量标准,建设基础资源,完善保证制度,达成专业建设目标,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数据平台为支撑,对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根据诊断结果,在运行的每个环节建立质量诊断与改进循环,形成学校和专业自身发展的两个“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结合社会、单位、学生反馈,不断修订完善质量目标,提升质量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的特色质量文化。

构建的“双主体伴生螺旋”质量改进机制旨在明确专业发展质量保证体系中,学校和专业分别从“规划—标准—计划—任务—实施—(检测—分析—预警—改进—计划—任务—实施—)诊断—学习—激励创新—改进—规划”建立保证体系,以此学校层面的保证机制要协同专业自身保证机制的建设,共同保证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内外两层的保证体系中,各自要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同的以“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的诊改机制。学校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支持,而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支撑着学校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 专业层面诊断与改进的实施

3.1 健全组织体系

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求,在专业层面健全“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以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专业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为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人才培养过程要素把关。

3.2 健全制度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以知识创新为基本理念,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中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学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建设要求,形成统一、规范、有效的保证体系。重点在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专业建设指导组织、实习实训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制度,细化标准,规划建设。

3.3 健全目标体系

坚持产出导向,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目标链,以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为基础,细化目标分解和任务分工,按照专业建设实际,将目标细化到每一个专业。借助学校质量管理平台,对工作任务进行实时监控,形成任务监测一页纸报表。

3.4 健全诊断指標体系

坚持发展导向,健全专业分类评价和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自诊。构建了培养方案、办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运行、校企合作、教学成果、社会评价等7个一级指标体系(诊断项目);培养方案制定情况、执行情况、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培养提升、教学文件、教研活动、课堂监管、实践教学环节、教材选用和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校企合作管理、质量工程、学生竞赛、教师竞赛、招生情况、学生职业发展等23个二级指标(诊断要素),以及82个三级指标(诊断观测点)。

3.5 健全信息化监测平台

以信息化提升专业层面治理水平,建立学校层面专业发展数据监测中心、专业分类管理评价中心、专业规划目标达成监测中心,动态检测着学校开设专业的整体情况,以及各专业在招生、教学、就业、师资等各方面的数据,为学校和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6 健全诊改机制

3.6.1 专业诊改实施

专业层面的“双主体伴生螺旋”的设计从学校和专业两个层面同步设计,依托数据分析平台的专业发展数据监测中心、专业分类管理评价中心和专业规划目标达成监测中心三个系统数据的支撑,对学校来说,专业诊改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点。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施过程与目标达成度和专业评估3个维度,开展过程性和周期性诊改相结合的专业层面诊改工作。

(1)建立专业诊改体系。按照“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3个层级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对照专业建设标准,从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等方面确立诊改目标监控点,师范类专业要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文件要求,确立与师范类专业建设相适应的诊断点,实施过程性、周期性监测和诊断性考核。

(2)形成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机制。各专业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诊断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招生情况、就业情况、毕业后两年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校内高年级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填写专业建设诊改报告。学校根据报告考核各专业的建设水平,依照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评价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示范专业,评选优秀专业,并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管理,进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机制。

(3)建设专业建设数据监测平台。学校根据专业建设标准,结合专业建设诊改报告中的各个目标监控点,细化监测诊断因子,并进行数据化处理,设定预警阈值,建设专业建设数据监测平台。利用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将数据作具象化处理,形成直观数据图形,便于专业主管部门、学院、专业教研室对专业建设情况的及时诊断与改进。

3.6.2 专业评估实施

(1)指导思想。坚持专业评估和专业诊改的有效融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着力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评估目的。发挥专业评估的导向、外部诊断和改进作用,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布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强化各专业的主体责任,发挥学校层面的外部监督、激励作用,健全学校专业层面质量保证体系,引导各专业完善专业建设规划,树立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3)评估原则。依据评估指标和要求,坚持导向性、实证性和成果导向原则,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条件保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专业建设期内产生的绩效数据为导向,引导专业根据自身建设现状进行查漏补缺,客观独立做出评估结论,深化改革和内涵建设,为学校专业布局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为专业自身发展提供导向。

(4)评估重点。坚持成果导向,旨在促进学院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重点评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条件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绩效数据。

(5)评估组织与实施。专业评估工作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办公室负责评估的数据分析和诊断改进工作,各专业负责做好自评数据表的填报、补报和后期的自我诊断和改进工作。

4 结束语

专业诊改作为重要的一条途径和举措,促进学校建立健全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通过专业诊改工作,我校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提升”,建立了校级和专业两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双主体伴生螺旋”诊改提升机制,全面对专业进行诊改,发现问题并即时解决,形成闭环,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进行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培养质量。但是在全要素的保障机制、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作用、双主体伴生螺旋的质量提升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今后以此为努力方向,继续完善我校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

[2]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Z].

[3]蒋立文,经贵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质量保证[J].江苏高教,2006,(05):5356.

[4]周思勇,何明友,葛晓波,等.人文价值取向下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2,(04):5257.

[5]苏翩翩,吴何珍.依托“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开展高职专业诊改的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5963.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质量保证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焊接技能评定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要求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