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皆感与五色入文:色彩意象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30袁昕月
袁昕月
摘 要:色彩作为古诗词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尤以色彩意象为典型。本文拟通过探究语文古诗词中的色彩意象,分析不同色彩意象代表的内涵,通过对内涵的解读探寻古诗词的情感脉络,以期从多个角度认识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法,并能应用于语文古诗词教学,为相关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色彩意象;审美解读;文化意涵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色彩充斥着视野,同时,色彩往往也决定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要想认识色彩,就要先感悟生活,关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色彩。色彩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器官,不同的色彩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利有弊。同样,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色彩,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
一、色彩意象的来源及理论内涵
古诗词色彩意蕴深厚,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如《论色彩意象的情感特征》《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特点之浅析》,但色彩心理学与古诗词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学者涉猎,究其原因是学科交叉性过大。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古诗词中色彩意象的内涵与外延,探究色彩意象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古诗词色彩意象的来源
谈及色彩意象,我们首先应了解色彩。玛依耶夫娜在《色彩心理学》序言中谈道:“对于周围世界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信息,我们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看到的色彩。”[1]色彩渗透于生活,又难以被人察觉。究其历史发展,色彩最先出现在原始人类社会时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而意象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经常出现,能够正确了解其内涵,并合理划分不同色彩意象,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趣味,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角度讲解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色彩有明色调和暗色调之分,古诗虽然与绘画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也能通过使用色彩让读者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现代绘画中,我们通常使用三原色红、绿、蓝,来调和其他所需的色彩。我国几千年前就曾提出“五彩”之说,类似说法在《周礼》《左传》中均有提及,《释名·释彩帛》则对五种颜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释,如:“白,启也。冰启时色也。”[2]五色分别又与五脏、五气等对应。
我们发现,人们根据所处时代背景,对色彩分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因而,色彩意象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语言。有学者将其进行了划分,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特点之浅析》中,将色彩意象归为四种类型,分为含蓄性色彩、象征性色彩、准确性色彩及立体化色彩。笔者将其归纳总结,拟将色彩意象划分为两种:单色彩意象和多色彩意象。不同色彩意象的内涵不同,效果不同。
(二)古诗词色彩意象的内涵
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指导着人们的日常审美,通过其解读,帮助人们了解美,感知美。何为意象?何为色彩意象?简言之,意,为寓意;意象,为寓意象征的客观物象,并且这种物象寄托了主体的感情色彩。“作者通过对色彩的印象所引发的联想、经验、记忆而得到‘意的内涵,我们可以把这类的色彩表现称为‘意象色彩。”[3]
反之,色彩意象,是我们在看到色彩时心理产生的无法言说的感觉。其非无端生发,而是由“意”在脑海中生发出的“象”;并且“象”也非对“意”的简单描述,是“意”所有感情的凝聚。在我国古诗词的发展长河中,色彩意象作为一种感情符号的代表,联结了中国古诗词,并为我国古典诗词创造了梦幻般的色彩家园。“以画法为诗法的诗人,也深悟其中之妙,以色彩描摹景物,展现形象,开阔意境,揭示内心情感。”[4]
(三)探究语文古诗词色彩意象的必要性
古诗词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文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而诗人在创作时,多数都使用了色彩,有些以色彩含蓄表达内心情感,有些以色彩衬托风景秀丽,有些甚至通篇用色。因此,有必要对语文古诗词中色彩意象进行探究。
1.色彩意象能辅助教师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将色彩的表现作为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根据色彩的象征意味、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色彩所构成的内心环境等,引导学生走近诗人。”[5]
一方面,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导入环节中,可以使用色彩意象進行情境的创设。如学生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下载与“白雪”相关的媒体视频,通过色彩直观地展现梨花与白雪间的关联,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赏析环节中,可以使用色彩意象进行知识的迁移与类比。如教师在讲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词,对这些诗中“绿”的内涵进行比对。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在灵活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同类色彩的意象与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古诗词赏析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准确解读作者的思想内涵。
2.色彩意象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谈到审美,首先应清楚美的内涵。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道:“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6]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艺术魅力的特征,而色彩意象属于其范畴之一,同样也具有独到的美。因此,不同人对于色彩意象具有的美的看法不甚相同。任灵华在《意象的审美特征》中,将意象所蕴含的美归为四类,分别为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与新奇美。色彩意象属于意象的范畴之一,那么自然也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这里借用任灵华的意象美,将色彩意象具有的审美特征暂且归纳为含蓄色彩美、朦胧色彩美、自然色彩美和新奇色彩美。如此之美,又怎能不进一步探究呢?“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师生更多注重对抒情内容的解读,反而未能充分了解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良苦用心。”[7]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就更加需要探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之美。
二、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情以物牵,辞以情发。”[8]情感与物色之间具有微妙的联系,色也不仅指物体之色,还包括其音貌。古人以“青黄赤白黑”这五彩为正色。本节重点讨论声色状貌中之色,浅析中学语文古诗词中五色之美。
(一)黄与土之美
“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9]中国传统五行说中的黄色属土,其在色彩心理学中通常象征着活跃与积极,如太阳一般,起着领导作用。我国传统服饰就以黄色为尊,“黄”在诗词中通过修饰,有时还代表着忧愁与悲伤。如李清照的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体现了一种衰败之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黄昏”给读者一种黄昏近临的忧愁之美,这些颜色的使用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词人当时的所思所感。不仅李清照喜欢用“黄”色来抒发感情,其他诗人亦然。据统计,“黄”字在杜甫一生所作诗篇中出现过百余次。
(二)赤与火之美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10]红色在中国传统五行中属火,在色彩心理学上也常带给人一种赤诚、热烈之感。“红”在诗词中也时常是赤诚热烈的代表词,以毛泽东的诗词最为典型,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句,突出了万山之“红”,展示出一种秋色丰收的喜悦之美。
(三)白与金之美
“白,启也。冰启时色也。”[11]白色在中国传统五行中属金,通常白色的物体在色彩心理学上象征着纯洁、安静,如白衣天使。在语文古诗词中用“白”修饰其他景物出现频繁,同时,也有一些诗词不直接出现“白”这个色彩,而是具有白色特征的景物,如雪、云等。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雪”都是一种隐性白色,但却具有白色的内涵特征,前者带给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后者描绘出飞雪之美。
(四)黑与水之美
“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12]黑色属水,通常在心理学上象征着压抑与沉稳,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如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黑”,用暗淡的基调,带给读者一种寂寞压抑之美;又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用黑色来形容天空中的云朵,展示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气氛,因为云朵本身很轻,却用黑色来形容,说明战争一触即发,也展示出独守孤城的压抑之美。
(五)青与木之美
“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13]青色属木,在色彩心理学上常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但在诗词中,作者却时常以此反衬愁绪。如“把酒问青天”中的“青天”指苍天,作者以“青”来形容天空,展现出一种“青天”的色彩画面美。又如“朝如青丝暮成雪”“留取丹心照汗青”“青枫浦上不胜愁”“齐鲁青未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难于上青天”等。
中学语文中具有色彩美的古诗词数不胜数,结合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灵活引导学生探寻古诗词中具有的色彩意象,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色彩意象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精练,意境内涵丰富,语言表现形式多样,令人不禁陶醉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诗词语言中的色彩意象意蕴丰富,饱含情趣。且诗词里的各种色彩非对世界的直接搬运,而是结合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外化出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另辟蹊径,以色彩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其情感,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与内涵。
(一)单色彩古诗词教学
以一种色彩修饰或对比,常见于古诗词中。本文将单色彩意象分为显性色彩意象与隐性色彩意象,研讨它们在教学中的使用。
1.显性色彩意象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显性色彩是在古诗词中能够直观看到的色彩,教师在进行同类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入手,赏析感受显性色彩意象,同时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由色彩构成的图画。
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本身为红色,作者却又以“二月花”的“红”来衬托,使我们的视觉感官加深对霜叶“红”的印象。同时,教师需要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显性色彩意象的感知能力,由于显性色彩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含有色彩的古诗词,并对不同色彩意象进行归类,从而加强对显性色彩意象的感知。
2.隐性色彩意象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有些古诗词虽然不包含色彩,但其用词营造出的意境,却带给人丰富的色彩感,这些隐性的色彩意象多代表各色的花草树木或不同时节。隐性色彩是在古诗词中不能直接看到的色彩,教师在进行同类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意象入手,赏析感受隐性色彩意象,同时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由色彩构成的图画。
如“葳蕤向春秀”里的“葳蕤”,本用来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但用在这里,令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画面。教师在教学这句诗的过程中,可以以“葳蕤”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葳蕤”这个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到“葳蕤”这个隐性意象,这时,教师再指出其内涵,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色彩意象。又如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还表现了梅的洁白鲜艳。教师在进行《梅花》的教学时,可以从“雪”这个隐性色彩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梅的洁白无瑕,从而逐渐理解整首诗。
(二)多色彩古诗词教学
“诗言志,歌永言。”[14]诗歌通过诗歌中的不同色彩,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表达含蓄或浓烈的情感。诗人通过色彩的组合、对比等不同手法进行复色搭配,产生不同的意象效果。本文以两种色彩为例,探究其意象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异色对比,饶有趣味
强烈的色彩冲突可以带给读者鲜明的视觉感受,并且能表达出更浓厚的感情韵味。如教师在讲解杜牧的《江南春》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探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里的色彩意象,学生发现这里的红色与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后,教师再顺势提出,作者使用了映衬手法,以“绿草”映“红花”,从而突出了“江南春”的美景,为诗增趣。又如楊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在进行后两句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色彩之间的关联,在学生思考后,再指出红与绿两种色彩互相碰撞,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因此,目之所及,皆是碧绿的叶与殷红的花,荷叶环绕着红花,充满美的趣味。再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可以从色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其关联与效果,从而逐步深入整首诗的学习。
2.近色相衬,相得益彰
近色是指色相临近的两种色彩,如碧和绿、黄和绿。相近的颜色放在一起,往往能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贺知章在《咏柳》中这样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与“绿”是近色,教师在教这首诗时,可以从“碧”与“绿”两个近色入手,不仅展现了柳树的嫩绿,还具有色彩的层次性,“碧”与“绿”在诗中相互衬托,表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色彩意象的运用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中固执僵化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色彩的视觉角度理解古诗词,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更能帮助他们学习古诗词。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陕西理工大学2023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中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LGYCX2335)。
参考文献
[1] 玛依耶夫娜.色彩心理学[M].闫泓多,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
[2]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
[3] 王友兰.论色彩意象情感特征[J].中国教育,2019(19).
[4] 高亮.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特点之浅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9):119-121.
[5] 鲁智飞.初中古诗词中色彩词语及其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下),2018(10):159.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 同[4].
[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同[2].
[10] 同[2].
[11] 同[2].
[12] 同[2].
[13] 同[2].
[14] 姜建.尚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