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一流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

2023-10-30商会陈聪宁

百花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商会 陈聪宁

摘 要:中美一流大学参与艺术教育已经有百年历史。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为例,它们拥有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成为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典型的世界一流大学,虽然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但是一直勇于探索并积累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本文对中美一流大学参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流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提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地探索艺术教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下,社会对于高等教育、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培养出能够有效思考、能够清晰地沟通、辨别各种价值和做出明确判断的人。艺术教育珍视创造力与好奇心,试图扩展人类知识的界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依赖于艺术和科学。”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观点。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亲自讲授美学课程,开创了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实践之路。1967年零点项目的立项,在美国哈佛大学引起了巨大的关注,项目创立人古德曼用“零”代表美国当时艺术教育的匮乏,“从零开始”的决心不言而喻。西方艺术注重将美与真联系在一起,重视认识价值,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而中国则重视“文如其人”,传统的儒家思想常常将美与善结合。发展到今天,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开始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学校将文社科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好奇心与理工科学生严谨的逻辑推导、缜密的理性思维交织在一起,追求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发展目标。本文拟对中美世界一流大学艺术教育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目前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可发展路径,以期提供经验与借鉴。

一、世界一流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

“神形兼备”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共有的精神特质,既重视外在的“形”,也注重内在的“神”。它们将艺术教育视为极其重要的学科,视为培养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

(一)艺术教育源远流长

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并不算长,但能异军突起,执世界一流大学之牛耳,绝非偶然。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在19世纪初第一次将人文艺术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开始关注与研究艺术教育,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例如,哈佛大学在1863年开设了“自由教育”课程和文科课程,虽不是明确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但文学艺术承袭古希腊精神,传承文明与思想,强调大学殿堂是陶冶人心灵、脱离蒙蔽的地方,与艺术密切相关。1874年,耶鲁大学正式把非专业艺术教育列入本科课程,是世界上最早设立人文和艺术学科的大学之一。包豪斯艺术大师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在1960年加盟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从此,耶鲁大学的艺术师资队伍逐步壮大,不仅发展出了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规模,还将艺术教育推上领头羊的位置。

作为我国大学翘楚的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倡导美育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成立于1911年,早在建校之初,该校就把艺术教育列入教学课程之中。周远清同志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期间,给予艺术课程正确的指导与巨大的支持,这成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转折點。

(二)重在培养综合能力

如今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对于艺术教育的培养理念与目标等问题的理解参差不齐,在探索纷繁复杂的办学理念中,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传授艺术理论知识之外,重视培养综合能力,重视“思维习惯”与“智识能力”的训练(表1)。

(三)课程体系完整

世界一流大学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对完整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基本上面向所有本科生实施艺术教育,对于课程模块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并对学分有详细的要求(表2)。

(四)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善于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科具有多科性与发散式创造性。交叉学科提取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加深了学科的深度,而且还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分歧到逐渐协调并进、彼此成就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状态。麻省理工学院重视通识艺术教育,包括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教育,文理并重,将艺术与人类学、经济学、历史、语言等学科结合。哈佛大学艺术教育也是文理兼容,并且继承了古希腊精神,将悠久历史深深刻印在艺术教育体系中。1943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柯南特,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将历史与国家未来融进艺术教育中,认为通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根本。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认为,大学各系科、各专业必须具有对“共同的人性”的探讨,这也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基础。其中,芝加哥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经典阅读”,历代诗歌、历代西方绘画作品、雕塑品、西方建筑等都被纳入艺术教育的范畴。清华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半开放的课程性质意味着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更广,使艺术教育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二、关于我国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至今日,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非常重视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也探索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艺术教育面临的现状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从他处吸取优秀经验,反思自己,以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设,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长远发展。

(一)关于学科布局

大学应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均衡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文化”已经成为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方向。《全国普通髙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明确指出要在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努力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健全机构和完善体制,以保障教育中心的高效率运行。各地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如加入特色课程作为点睛之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应在测评体系、监督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二)关于课程设置

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开展形式上,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在学习艺术课程的基础理论之上,增强美与艺术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发掘自己的个性与潜力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应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开展社会文化的繁荣建设与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系统构建公共艺术综合课程高质量体系。高校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课程,同时也应该实现高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加强课程交流,互惠互利,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新局面。

(三)关于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质量。艺术教师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担任着传输知识的角色,还影响学生的审美发展和价值认同。从全国的教师资源配置上看,我国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很大的缺额问题,严重的还出现了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承担艺术教育工作的情况。师资队伍能力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明显,导致课程教学形式单调,出现了教学方法呆板不实用、课堂氛围不活跃、严重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高校应对艺术教师的选定、艺术教师的培训与素质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艺术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虽然在专业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基础,但是在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政治素养等一系列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关于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这需要高校对于教学设备的大力投入与安排,对于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突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固有思维的同时也要保留原有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与精华,与教师心灵的沟通并不会因为新媒体教学模式而减弱。同时也要加强教学中各种资源的深层挖掘与区域整合,要通过构建综合艺术教学的模式来拓展课程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地域的资源与文化优势,多元化模式是未来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多样的路径与平台。

三、结 语

艺术教育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教育已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新生代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下,公共艺术教育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优化人类的生命质量,不断探索、创建和提升人生价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高校应该将中国传统审美素养、美育文化、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相结合,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放远眼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回信中指出的:“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丽燕.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启示[J].藝术研究,2020(3):152-155.

[2] 钱晓芳.艺术院校“双重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23-25.

[3] 彭吉象.新时期中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美育学刊,2019,10(5):11-16.

[4] 张迪.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21(11):4.

[5] 陈乐.“多样”与“同一”: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9(4):43-48.

[6] 张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2):3.

[7] 李玮璇.法国综合大学人文艺术教育特征:以巴黎萨克雷大学为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5):6.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