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类型化创作的程式与方法
2023-10-30姚家齐
□ 姚家齐
体育电影《夺冠》真实还原了奥运会的比赛场景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体育电影,逐渐开拓出一条体育电影的类型化创作之路。尽管影片取材的体育项目各异,但在冲突社区、常见情节和视觉图景三个方面,体育电影表现出了固定的创作程式和惯例,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变得清晰起来,并被观众逐渐熟悉和认同。体育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接受着观众的反馈,形成了完善的创作体系。它是一种集体文化的表达,更是一把打开市场的“钥匙”。
体育电影有时不被认为是一种主流的电影类型,早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制片厂虽然生产和制作了不少以体育为题材或者以运动员为主角的电影,但并未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也从未被纳入关于类型的研究和讨论中。这与该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体育比赛主要是区域性的活动,观众了解和关注体育赛事的方式仅限于现场观赛,观众与运动员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如今我们在电视和电影中欣赏到的比赛时的慢镜头、特写镜头等视听效果,在当时是难以完成的,甚至可能不被观众习惯和接受。这使得以体育比赛作为创作内容的体育电影,在影响力和视听表现力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当时还有不少影片选择以体育人物或体育故事为创作出发点,把表现体育比赛的内容放到次要地位,例如影片《洋基的骄傲》,就以真实人物卢·格里克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这部影片成了不错的体育电影案例,但该题材影片无法真正与传记片、纪录片等进行区分。这可能是体育电影不被认为是一种类型电影的原因之一。此外,体育电影被视觉文化专家,尤其是电影研究专家边缘化,可能的原因是,体育电影在进行识别和分类的方面存在困难……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很难被证实和断言,特别是考虑到缺乏公式、惯例和集体认同。①
经典好莱坞时期,我们不能将电影制作和电影本身的发展从经济、技术和工业背景中拿出来孤立地看待,而新好莱坞时期这些力量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更为复杂。②这种复杂性一部分源于电视的影响,体育电影则在这个“复杂”的时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特色。电视转播为体育赛事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并开始辐射到体育电影的创作之中。多机位、大特写、超慢动作回放以及大屏幕高清彩色电视的报道给人们带来了良好观赏体验,使得体育电影得以流行开来。③体育比赛活动不再受限于小范围的场馆内,通过电视的转播和报道,上亿的观众获得了全新的观看方式,也降低了体育电影的观影门槛,让观众更易于了解体育比赛的规则。同时,电视直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还打破了现场固定观看距离的束缚,出现了慢动作、运动、多角度、特写等镜头,为体育电影表现比赛内容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照。
全新的比赛呈现方式为电影内容的创作打开了一扇门,创作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将体育比赛中激烈对抗的段落用于电影叙事的铺陈,体育电影的创作开始朝类型化的方向发展。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体育电影,如《洛奇》《烈火战车》等。同时期的中国也涌现出许多经典的体育电影,如《沙鸥》《女足九号》等,这些影片展现的拼搏精神,感染了一代人。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通常带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意义,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体育承载了过多非体育的功能,“但其实这些东西也是一种责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这些影片给予大家一种精神的鼓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④到了21世纪,随着体育产业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优秀体育电影涌现出来,从林超贤导演的《激战》《破风》到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体育电影虽未获得超额的市场收益,却俘获了不少体育观众的心,收获了一定体量的固定受众。
电影《洛奇》剧照
在不断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体育电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创作程式和系统,体育电影类型化创作的方法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反复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从冲突社区、常见情节和视觉图景三个维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作经验和认识,体现着其对体育题材的理解,这些体育电影也在观众不断的观影反馈中获得改进和成长的机会,创作者们日益开拓出了一套完整的体育电影类型化创作方法。
一、冲突社区:求胜之旅的升级序列
类型电影通常有固定的叙事程式,这些程式对创作者进行引导,为他们划出了创作的边界,也在相同的范围内给予观众一定的预想界限,为观众建立起熟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创作像一场体育比赛,遵循着特定的规则,在相同的框架内,演变出千万种不同的内容形态,不断满足着观众的期待。
类型电影叙事过程一般可被描述为:某一事件在有限的视觉行动空间内发生,沿着时间的横轴不断向前,冲突不断强化,集中围绕着中心人物来体现冲突,中心人物是一个从感知上为观众组织和阐释事件的沟通工具,观众必须能够认同中心人物为解决某一戏剧性冲突所作的努力。⑤体育电影中,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场景是比赛场景,视觉行动的空间主要集中于体育活动的区域,即比赛和训练的场地。围绕着整个比赛周期的时间轴线,主人公们不断训练和提升自我,在终极较量中,与对手比拼,争夺比赛的胜利。这构成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形成了在比赛场馆内,运动员间的对立系统,建立起求胜的冲突社区。具体体现为:
(一)视觉行动空间:训练场地与比赛场地
在体育电影中,视觉行动的空间分为赛场和训练场。赛场一般会模拟或还原真实的比赛场景,特别是注重还原或展现观众席专注热烈的情绪,以营造真实的比赛现场氛围。不同于电视转播,电影更倾向于表现细节,而非全过程,所以,镜头会较少展现赛场的整体环境,而更侧重于表现局部更富有表现力的场面。在一些真实体育事件改编的电影中,会根据影像资料,还原比赛的真实场景,例如电影《夺冠》中,完全复刻了当时奥运会的比赛场地,甚至聘请运动员本人出演,以实现最真实的赛场效果。
电影《烈火战车》中运动员们在海边训练
训练场的选择则是多样的,虽然现实中体育训练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同一动作同一个技术需要千锤百炼,但影片为了避免视觉疲劳和情节乏味,会选择更多元化的训练内容,并把这些训练放置在更具视觉美感的场景中。例如,最常见的跑步训练,《烈火战车》《一球成名》等影片,就把训练场地放在了海边,运动员踩着沙砾、踏着海水,沿着海岸线奔跑。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种训练方式是不科学的,但在电影中,却可以让画面更富有美感。
(二)中心人物:体育师徒
体育电影一般选择运动员或者教练员作为主人公,有时也使用二者的双视点。这组师徒关系是体育影片中独有的设定,是其他任何类型影片所不具备的。运动员是直接的比赛参与者,是赛场上镜头和目光的焦点,带着观众的期许投身于竞赛之中;教练员是间接的参与者,通过调整战术、制定策略、安抚心态等方式,参与到比赛之中,间接影响着比赛的走势。
平日里,运动员需要在教练的帮助下,持续的训练,才能在体育项目中得到突破。即便像短跑等非常需要天赋的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运动员夜以继日地重复练习,完善和掌握基础的运动技巧,逐步提升水平。
师徒关系为体育影片提供了最基础的叙事逻辑,即由“训练”到“比赛”的内容,还原出比赛的取胜之道——通过教练员的指导,运动员的反复训练,一点点提升成绩,承载着观众的期待,全身心投入比赛,并最终带给观众满意的答案。例如,在电影《麦克法兰》中,中年教练怀特来到小镇,带领着一群具有天赋却找不到方向的孩子们,组建了一支越野跑队伍。他带领七名小队员,不断训练,通过一系列的磨砺,最终收获了理想的成绩。
(三)戏剧性冲突:求胜的渴望
体育电影中,主人公的核心诉求和动机,是在终极决战中战胜对手,战胜自己,赢得比赛的胜利,这也是影片从始至终最重要的和待解决的矛盾冲突。它体现着体育不断超越、不断突破的人文主义精神。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体育影片的核心矛盾冲突一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呈现为挑战和突破身体极限,适用于追求速度、力量、体能的项目,例如田径类、游泳类、举重类等,这类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比赛技巧,但更看重其身体天赋,以及通过刻苦训练所能达到的身体极限,这蕴含着人类对于突破自我极限的渴望。
第二种为单人的技巧性比赛项目,比如拳击、网球、乒乓球等,这些项目不仅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出要求,同时也依赖运动员的战术水平。这种项目的体育影片在比赛呈现上更加丰富,不同于径赛类项目的短时间决胜负,它具备更长的比赛时间,可以展现更丰富的比赛过程和更多细节上的变化。
第三种为团队比赛项目,也是最常见的。主要包括一些大球项目和团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这类项目主要考验队友之间的团结合作,电影则热衷于表现比赛过程中的协作、配合与互助,但它并非孤立地考验着集体主义精神,前两种形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作用其中,为形成人物们的人格魅力和光辉形象而创造价值。特别是在这种团体比赛中,人物们为获得胜利而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有时不仅为了成就自我,更为了集体和国家的荣誉,这也是对于个人“问题”的最高级解法。
二、常见情节:体育英雄与阿喀琉斯之踵
体育影片的常见情节取材于现实的比赛状况和运动员们的切身经历,这类情节通过影响比赛的结果,从而改变剧情的走势。遭遇伤病是运动员争胜过程中面对的最直接的阻力。伤病是所有运动项目都绕不过的话题,日复一日的机械性训练令运动员饱受伤病的困扰。这其中既包括了运动造成的生理性伤病,还包括了长期紧张、压抑等情绪所造成的心理疾病。体育电影的创作者常利用遭遇伤病的情节来制造人物的困境,通常分为可逆与不可逆的两种形态,并分别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两套情节创作系统:
第一套是最常见的形态,即运动员遭遇了可逆的运动损伤或心理问题,通过休养、治疗,来治愈伤情,完成自我恢复。如果是心理的问题,一般需要影片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帮助、开导,带着运动员走出内心困境。然后,运动员重新复出、恢复训练,最终重整旗鼓,再回巅峰。
以运动员为主角的影片通常使用第一套创作系统。生理上遭遇伤病的情节,是体育影片中人物不可避免的困境和需要克服的外界阻力,它代表了精神与肉体之间的角力,个人力量与自然规律的比拼。最终战胜伤病的结果,是在用一种戏剧化的表现效果,为人类超越极限的精神献上赞歌。
心理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为主要人物之间的沟通搭建起了桥梁。赛前,人物之间需要解开内心深处的困扰和芥蒂,彼此之间心灵的沟通,意味着人物关系的拉近,彼此建立了信任。例如,在电影《卡特教练》中,卡特教练不仅扮演着篮球队教练的身份,更是这群高中生球员的人生导师,他要带领球队获得胜利,更需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不少学生最终通过篮球特长认定考入了大学,获得了奖学金。
第二套是特殊的形态,即运动员遭遇了不可逆的运动损伤,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逐渐淡出高水平的竞赛,不得不选择退役,然后以教练员的身份复出,最终带领自己的弟子再获佳绩。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就以教练戴敏佳为主要人物,讲述他带领着自己的弟子们,用两年时间打出翻身仗,率领中国队重回巅峰。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教练的形象
这种特殊的形态下,一些体育电影将伤病和年龄问题设定在教练员的人物前史里,隐藏于教练带队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之中,以此来阐释教练员们的执着,表现他们面对现实的坦然。
这两种伤病的情节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通过影响运动员参与的每一场比赛,来实现剧情节奏的变化。它常以偶然的形态出现,却揭示着运动员们命运中的必然,这既是他们不能回避、无法逃脱的磨砺,又是他们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契机,在毁灭与重生的命题下,散发着理想与信仰的人文光彩。
三、视觉图景:电影院里的体育比赛
体育影片的剧作结构常以比赛进程为线索,而对比赛的电影化呈现,是体育影片特有的视觉图景,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比赛的视觉体验离不开观众的观看经验。随着转播技术的发展,观众对比赛中的各种镜头,从大全景的观看视角,到慢动作和多角度的回放,都习以为常。这些镜头足够满足体育影片呈现比赛的基本需求,但相比电视赛事转播,体育影片在三个方向进行了升级:
(一)电影化的视效升级
体育影片对比赛进行了电影化的效果升级,通过设计视听语言、运用蒙太奇手法等,强化了对抗的激烈程度,突出地表现了运动员的动作、情绪和状态。
电影与电视转播呈现比赛的目的和效果是不同的,电视转播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地传递比赛内容,导播有限制地切换镜头,尽可能让观众连贯和完整地欣赏比赛。近些年的赛事转播向电影“偷师”了不少技法,无论是现场观众反应的比较、运动员神情的特写镜头,还是比赛停顿的间隙插入多角度的回放和慢镜头,都在尝试打破线性的比赛节奏,在保证直播流畅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为观众补充重要的比赛信息和细节。但从整体上看,基本思路仍然是沿着赛事的时间轴线来进行。
体育影片的比赛段落有着不同的时间逻辑,剧中的时间和现实观影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为单一镜头的升降格、多个镜头间的剪辑节奏,留足了创作的空间。再辅以其他的视听效果,如不同的景别、有象征意义的构图、镜头的运动、特殊音效、情绪音乐等,不仅传递出比赛信息,还在完成剧本内容的前提下,着力渲染了比赛的效果,充分调动了观影者的情绪。
(二)丰富和深入的拍摄视点
如今的电视转播,大部分时间是基于一个固定的机位进行拍摄,少数时候,观众也可以欣赏到其他角度镜头,比如捕捉赛场外观众和教练的表情和神态,结合比赛的情况感知他们的心理状态。这都属于观众的视角,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看比赛的进程。
体育影片则让观众完全代入了不同的人物,跟随着不同人物的视点,比赛的过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情感价值。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参与叙事的主要人物,都提供了可跟随和代入的视点。观众与他们一道训练,一同克服重重困难,与之建立起了信任,怀揣着对过往的理解和认可,共同奋战到了关键比赛的关键时刻。
(三)省略冗长的比赛内容
体育影片不可能展现比赛的全貌,它只会从比赛中挑选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不同于比赛精彩片段的集锦,体育影片对比赛段落的筛选具有明确的剧作要求,这些段落不一定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一定是具有戏剧性和戏剧张力的,可以配合电影情节的要求,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将矛盾冲突逐步推向高潮。体育影片筛选和使用的部分比赛内容,着重需要考虑内容蕴含的情绪,需要与剧作要求相符,把运动参与者们的心理状态和观影观众的心理期待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赛的内容划分出不同剧情的节点,对于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和状态,如相持焦灼、反败为胜、旗开得胜、稳操胜券、兵败如山倒等内容,创作者会选择合适的比赛节点,通常使用比赛中的比分、不同回合、不同的竞赛距离等来进行控制,以剪辑出不同的节奏,直接和清晰地反映出比赛的走势。
四、结语
体育电影拥有巨大的创作潜力,不仅是因为体育产业在国内拥有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展现出的励志奋斗、民族精神、中国梦等特定情怀,符合当下的创作环境和趋势。甚至可以说,体育电影探索着个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赞颂着团结协作的普世价值,承载了人类对于超越自我和超越极限的渴望。
体育题材像是一座深埋地下的宝藏,等待着更多的电影创作者们继续向前探索和挖掘。而体育电影的类型化创作则是一条开采隧道,通过固定的程式、惯例和集体认同,形成标准化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在创作、观影、反馈到再生产的循环机制下,不断升级和完善,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风险,为电影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Emma Poulton &Martin Roderick (2008) Introducing sport in films,Sport in Society:Cultures,Commerce,Media,Politics,11:2-3,107-116.
②托马斯·沙茨、王方:《“新好莱坞”简史:溯源、发展进程、经济学及美学意义》,《都市文化研究》,2013 年第2 期,第211 页。
③布鲁斯·巴宾顿:《体育电影——亦赛亦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1 版,第49 页。
④ 张冀、赵卫防、孟琪:《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及编剧创作——从〈夺冠〉谈起》,《当代电影》,2020 年第11 期,第46 页。
⑤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年第1 版,第11-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