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绘就“芯”画卷
2023-10-30邓长富袁瑛
文◎邓长富 袁瑛
▲ 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会展中心
于家务回族乡地处通州区南部,是民族之乡、生态之乡、文化之乡,也是新兴的种业之乡。乡党委持续抓好“种业”这个一产中的“高精尖”,扎实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发展,以“小种子”绘就乡村振兴“芯”画卷,着力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农业产业板块的发展样板。
9月11日上午,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开幕。今年大会以“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 种业振兴 北京先行”为主题,聚焦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微生物种业等专业领域,搭建具有国际性、引领性、务实性特色的种业交流交易平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乡党委书记陈树立介绍。一直以来,于家务回族乡党委把种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锚定种业富民强乡目标,致力于把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北京唯一以种业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京津冀农业协调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六大产业布局中现代种业产业的核心区。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你们看,一个月前它们还只是细细小小的叶片,仅仅几十天的时间,已经生长为两小丛根苗,真是变化喜人。”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李珊珊向参观者介绍。
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专业从事航天育种研发、新品种培育和产品示范推广。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珊珊,是公司众多专业研究人员之一。“我从小就是在乡间长大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也都在农业领域搞研究,我很热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青年骨干李珊珊在公司这几年一直扎根科研一线,从事组培、育苗等扩繁技术的研究。
去年,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1.2万颗种子返回地球,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经过6个月太空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环境因素的诱发,种子的变异率大大提高,使其具备以往一些常规品种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李珊珊介绍,“千万别小看这一粒粒小种子,打好种业翻身仗,小种子也可以迸发大能量。”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于2011年7月正式挂牌,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2021年,国务院在《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种业创新高地。2022年,通州区政府通过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产业规划(2022—2030年)》《关于鼓励现代种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了园区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的“两区两中心”战略定位,以专项政策支持强力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多项重磅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断激活于家务回族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促进种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
10余年来,园区内多种创新要素聚集,多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先后育成京科968等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累计推广超过3亿亩;京球3号白菜等蔬菜新品种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成功阻击国际垄断资本的冲击;运用航天搭载和分子技术选育出系列专用大豆、鲜食番茄和高产优质辣椒品种100余个;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
“于家务回族乡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种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将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担当作为,加强科技赋能,不断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乡长李亚军说。
▲ 李珊珊(右二)向参观人员介绍航天育种
▲ 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太空番茄”
筑巢引凤汇聚天下英才
“通州区‘种十条’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撑,也为我们大展拳脚提供了制度保障。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种业专家团队入驻。”玉米生物育种专家赖锦盛教授表示。4月18日,赖锦盛等11名国内顶尖种业专家来到于家务回族乡开展主题调研,入园参观种业项目,了解种业园区发展情况,并为园区发展建言献策。
2022年2月,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与创新企业先正达集团中国全资子公司正式落户园区,这是园区新办公大楼启用后引来的第一只“金凤凰”。今年7月,第十二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系列活动——2023年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大会暨第九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在于家务回族乡开幕,来自全国的种业人员、专家学者纷纷云集于此,通过田间观摩、现场品鉴、会议论坛等方式分享经验,共谋北京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新思路。
“我们紧盯农业高精尖领军人才,成立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院所建立实验基地,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孵化了神舟绿鹏、供给互联等10余家科技型企业,引进硕士学历人才200人、博士学历人才80人。”副乡长苏永恒说。
▲ 富各庄村村民赵克华在给榆黄菇浇水
下一步,于家务回族乡将进一步有效整合空间、合理利用资源,不断完善园区生态链和产业链,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体系,高标准打造园区“会客厅”,吸引更多人才“回巢领航”,为于家务回族乡扛起种业“芯”担当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党建引领走好增收致富新路
“之前我从来没种过蘑菇,村里帮我们找致富的路子,作为党员,我们都积极响应。”富各庄村村民赵克华说。很难想象,在于家务回族乡的东南边,藏着这样一座“蘑菇王国”。每年,榆黄菇、白平菇等食用菌批量生产,整装上市,全村蘑菇年产量达30万斤,人均增收超2万元。
近年来,于家务回族乡坚持“育、繁、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积极打造村级产业品牌。2020年10月,富各庄村成立副中心首家科技小院。这是在发展庭院经济的背景下,先行先试先受益的典范之一。“村民一开始持观望态度,我们就想到了以党员户为突破口。”富各庄村第一书记许洁说。
赵克华就是五户带头人之一。赵克华介绍:“村里请来了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建大棚、做菌棒、试种食用菌新品种,慢慢地自己也有了经验。这几年收益不错,村民也纷纷在自家院子里种起了蘑菇,大家互相交流种植技术,都成了‘土专家’。”
富各庄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作用,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不断拓展的乡村产业,不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如今,不只是富各庄村,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的果村也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促发展,‘一村一品’惠民生”项目落地落实。果村党支部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结对共建,实行专家育苗、农户种植、集体销售,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果村芹菜种植产业项目荣获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于家务回族乡将持续聚焦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着力建设成为副中心乡村振兴样板,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于家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