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几个基本问题
2023-10-30廖敏晴
廖敏晴
(茂名开放大学 广东茂名 525000 )
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后就开始学习语言即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就正式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交流、交往和交际的工具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而语文作为人的母语,则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而具有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与其他学科一样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桥梁纽带和重要基础。换句话说,语文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思维的基础,因而又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一个“根”扎得不深的人,是难以致远的;一个母语不好的人,其思维是难以丰富与深刻的。语文学习的审美教育与文化价值、文学熏陶与情感培养等,就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既要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和谐与个性发展。语文课要顺利完成这两方面的任务,就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一、深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机理是实现有效性的根本
一般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按先后顺序大致分为六大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评价”,其中尤其以“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课堂小结”这三个环节最为关键。
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教学效果如何就取决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从其学习的“需要”开始的。有了“学习需要”,才会激发“学习动机”,而这个过程又有诸如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生偏好、学习基础以及先天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而来的就导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干劲十足,而有些学生则学习动机不正、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干劲不足。在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之后,从教师“组织教学”和“复习提问”,到“导入新课”和“学习新课”,再到“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教学结果”。这是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的。如果放在更长的教学周期来说,上一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如何,就会对学生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学习需要及其学习动机产生直接的不同影响。(如图1)
图1: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机理图
如教学评价机理图所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起主体作用,要体现七个基本要求: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无的放矢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组织严谨有序。六大教学环节的组织要无缝对接,以免丢三落四。三是教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这直接决定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以免误人子弟。四是教学程序要科学实际。凡事都有先有后,要循序渐进,当然必要的倒序也未尝不可。五是教学过程要科学民主。这是能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六是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这是决定教学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重要因素。七是教学评价要合理有效。在这里,教学评价特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它是描述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把握的程度与结果的科学方法,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价值判断,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因而是否“合理有效”至关重要。教学评价可简单分为“正评价”与“负评价”两种。实践证明,当“正评价”大于“负评价”即评价合理有效时,就能对学生产生“正激励”,从而使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到教学结果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当“正评价”小于“负评价”即评价不仅不合理有效反而起负面作用时,就能对学生产生“负激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所有语文教师所希望避免出现的情况。因此,深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机理并灵活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实现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根本。
二、充分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是实现有效性的基础
如前所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既是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和谐与个性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顺利达到语文课这两方面的目的任务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劣甄选”“精神激励”“学习导向”和“行为调控”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方向、更有方法,从而使得学习更有效果;同时,也会鞭策教师教得更有成效。可以说,课堂评价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首先,有效的课堂评价具有“精神激励”的功能作用。这里所说的激励,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定的奖惩性措施和适当的奖惩形式,借助有效的方法和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班级及其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期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它是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复习提问”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成效与不足,从而得到无形的激励或鞭策。当然,评价在其它教学环节的作用也不例外。所以说,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是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互相激励、扬长避短,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共同发展的。
其次,有效的课堂评价具有“学习导向”的功能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指挥性。通过教学评价目标的引导,指明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其应达到的程度。这种“导向性”与“指挥性”功能,是通过“激励”而实现的。如前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给出的“正评价”大于“负评价”时,就是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学习成果,就能对学生形成“正激励”,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更好地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当教师给出的“正评价”小于“负评价”时,即会对学生产生“负激励”,但只要这种“负激励”是善意的并运用得当,就能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更好地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所以说,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的反馈,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程度,引导其“学”不断地强化与提高。
再次,有效的课堂评价具有“行为调控”的功能作用。这种“行为调控”功能作用与“学习导向”功能作用是紧密相连的。有了“学习导向”,就能调控“学习行为”。当然,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完成的。如教学评价机理图所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而进行的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程度的信息反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利于监控自己的教与学是否有效。无论是“正评价”还是“负评价”,亦或由此而产生的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能使得学生继续强化学得好的方面,而纠正学得不足的地方,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有效的课堂评价具有“优劣甄选”的功能作用。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评价还具有很好的“甄选”作用。所谓甄选,意思就是甄别选择,在经过各种条件的审核鉴别(真假优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或得出结论。这种选择,是有依有据的,而不是随意而为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行为及教学结果进行互动式的有效评价,来比较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就能够甄选出优秀的学生、普通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当然,对这一功能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它容易导致教育功能的功利化,“优等生”易得重视,而“劣等生”易被忽视。这容易背离语文课程教学全面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它又有利于教师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知之明”“扬长补短”。因此,甄选功能本身并无错对,关键在于把握与运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否有效,从“战术”角度来看,说保守一些,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及其教学效果;而从“战略”角度来看,说长远一些,更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
三、科学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技巧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就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然也离不开必要的手势等肢体语言和表情等情感语言。因此,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这个工具,对于提高课堂评价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评价语言还是方式技巧,都要遵循和体现“六个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一致性”,即课堂教学目的与学生目标需求相一致;“激励性”,即教师对学生要有激励和期望,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导向性”,即无论是学生的错对,都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并有针对性地导向教学目标;“合理性”,即评价既要适度得体、不夸大其词,又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明确性”,即评价要明确直观、公开透明,避免隐晦其词、言不由衷,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时效性”,即要把握评价的时机,评价越及时就越有利于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其创造力有效地发挥出来。正所谓“雨后送伞”和“雪中送炭”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教师的课堂评价,除了要善于运用科学规范、幽默生动、富有内涵的语言工具外,在方式方法和运用技巧上还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课堂点评相结合。这是由“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定位所决定的。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课堂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高境界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学生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有效过程。这样的课堂评价,能激发学习需求与兴趣,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是延迟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这是由课堂评价“时效性原则”所决定的。有效评价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了解。即时评价虽然比较容易使学生及时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但有时也容易使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挫伤。而延迟评价,则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缓冲的机会,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归纳评价,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正评价与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期望行为给予肯定性、正激励的评价(即“赞美”)。所谓“负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背离教学目标的非期望行为给予否定性、负激励的评价(即“批评”)。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能很好地作用于被评价的学生,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一方面要真诚地“赞美”学生。因为赞美是一种驱使学生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对自信心的渴求,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真诚的“赞美”。但赞美也需要看对象、把分寸、讲场合、求实效,否则,其效果就会变得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批评”不失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只要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如期待式批评、关爱式批评、启发式批评等),就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