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动不动就被贬,逆境中为什么心态还那么好?

2023-10-30西洲

党员文摘 2023年20期
关键词:烟雨任苏轼

文/西洲

作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仕途却可谓潦倒。但他在世事艰难中依旧将日子过得充实,为百姓疏湖筑堤,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诗句。这不禁让人疑惑,遇到事儿的苏轼怎么不干脆“摆烂”退休、归隐山林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北宋景祐四年(1037 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在父亲苏洵的精心培养和教导下,苏轼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熟读经书,志存高远。

嘉祐二年(1057 年),20 岁的苏轼进京应考得了第二名,又在殿试考中乙科,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成为京师顶流。然而,就在苏轼名声大噪时,家乡传来消息,他的母亲程氏病故,他离开京城,回家为母奔丧。

守孝期满后,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 年)参加制科殿试,并一举夺得制科三等。考试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判官,自此走上仕途。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由于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又一次回家守孝。3 年后,他回到京城,此时皇帝已为宋神宗,时任副宰相王安石大力主张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苏轼深刻体验和感受过民间疾苦,因此多次上书反对变法,惹恼了新党。在新党的不断排挤和打压下,苏轼只得自请出京,在熙宁四年(1071 年)被贬为杭州通判,几年后又先后被贬,辗转密州、徐州任职。

不惑之年的苏轼依然怀抱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他在密州治蝗灾,在徐州抗洪水,还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此时,苏轼在地方为官已经有了一定政绩。可上任湖州知州后,苏轼写了一篇本是平平无奇、例行公事的谢恩文章《湖州谢表》给皇上,没想到却成了新党的把柄,指责苏轼对皇帝不忠,甚至说苏轼妄图谋反。

一时间,朝内倒苏之声一片。七月,苏轼被御史台逮捕,押往京师,关在乌台,有数十人受到牵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听闻苏轼下狱,多方协同展开营救,连王安石都出面为苏轼求情。130 天后,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团练副使,形同流放。

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即位,苏轼被重新起用,连连擢升,先是任职登州,又被召还朝,后又升为翰林学士,距离当宰相仅一步之遥。然而,苏轼又因为反对完全推翻王安石变法得罪了旧党,只好又请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 年),苏轼第二次赴杭州做官。两年后,苏轼再度被调回汴京,后又辗转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职。

1097 年,62 岁的苏轼乘着一叶孤舟来到儋州,一待就是三年。直到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复任为朝奉郎。接到诏令后,苏轼启程北归,但在半路病逝于常州,终年66 岁。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为官40 余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流离半生。屡遭挫折的苏轼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深感人生如梦:“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在孤寂迷茫时,他也曾萌生退隐之念:“我生本自便江海,忍耻未去犹彷徨。”但又被儒家的士大夫精神深深牵扯,始终没有真正归隐田园。

“乌台诗案”后,苏轼一度深陷绝境。谪居黄州时,苏轼不得不重新思考何处是人生真正的立足之处。自此,苏轼开始追求生命的本真,心态也转向豁达超然,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被贬的苏轼当然也常有苦闷之感,曾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苏轼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也曾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说是苏轼半生的写照都不为过。

苏轼年少得志,深受国恩,心怀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之心,痛苦的放逐生涯和频繁迁徙,更使得对国家怀有强烈责任感的苏轼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屡遭贬谪并没有让苏轼放弃儒家的经世济民思想,依然积极参与政事。虽然他没有多少实权,但依然竭尽所能办实事,在当地百姓心中有口皆碑。

在杭州时,苏轼发现西湖里的水草大面积淤积,便于元祐五年(1090 年)四月给太后上了一道表章,简述自己疏浚西湖的计划和理由。五月,他又上书给门下、尚书各省,警示说若不再整治,二十余年后,西湖湖面将全被野草遮蔽,杭州百姓也将失去水源。

在经费拨下来后,苏轼又和数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劳作,前后费时四个月,工程才告完工。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被清除。

随后,苏轼下令用湖草和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施工时,苏轼每天到堤上巡视,与筑堤民夫同吃同住。不久,一条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南北长堤横贯湖中,从此南北往来便利,人们再也不必绕湖而行。

即使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依然带领当地百姓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力图改革落后习俗,采取强硬措施,对那些欺弄长辈、从事赌博的人“投之生黎,俾勿冠履”。此外,苏轼还教会当地居民挖井,劝导百姓饮用清洁的井水。

苏轼不逃避现实,从骨子里展现出积极入世的乐观心态。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烟雨任苏轼
刘坤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定 风 波
微评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纪念吴家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