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管理的效果
2023-10-30陈文丽常杏萍王俊玲
陈文丽 常杏萍 王俊玲
医疗工作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医院医疗水平密切相关,还与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密切相关,是医院发展和生存的关键,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1,2]。临床科室是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主战场,但目前大部分临床科室主要注重业务水平方面的提升,在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导致医院质量管理效果不佳,不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3,4]。PDCA属于持续改进管理模式的一种,具有循环往复性,可实现有效闭环管理。同质化管理既往应用于疾病管理中,是一种通过将管理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实现统一标准的管理,既具备全面性也具备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在本次研究中,我院评审办联合质考办基于PDCA构建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运用到本院医疗质量管理上,取得不错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同质化管理工作实施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管理前)和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管理后)各选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纳入病例均年龄≥18岁,在我院门诊确诊后需要住院治疗且生命平稳、无精神性疾病、无认知功能障碍、配合度较高;排除有视听障碍、语言障碍、危重症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及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患者一般资料 n=200
1.2 方法 我院2021年10月起开始实施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2021年10月前按照常规医疗质量管理,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实施方式如下。
1.2.1 P(计划):正式实施新管理措施前,应用问卷调查和头脑风暴的方式对当前我院医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对影响医疗质量和不良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鱼骨图,绘制鱼骨图后利用柏拉图对各影响因素分析确定5项主要因素:重临床、轻管理,未确定考核指标,未指定记录标准件格式,没有统一标准,会议内容不一致;围绕主要因素制定相关对策表,对具体改进管理措施进行明确。见图1。
图1 我院医疗管理现状鱼骨图
1.2.2 D(实施)
1.2.2.1 组建CQI小组(质控小组):每个科室或并且均成立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作为组长,负责统筹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计划,督促成员实施,监控成员落实情况,及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成员由副主任、护士长和医疗骨干组成,主要负责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管理效果汇总。
1.2.2.2 制定同质化质量管理标准
1.2.2.2.1 明确同质化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要求:①根据上月总结会议分析的重点整改内容和改进措施确定本月质控重点;②每月监测指标为科室运行指标、科室专业指标、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以及等级医院评审指标等;③根据职能科室反应的问题进行质量检查和整改;④每月科室从病历、合理用药、合理用血、医疗安全、院感控制等管理方面自行检查存在问题,按月汇总至质控小组,小组每月分析后制定整改措施,并告知职能部门落实;⑤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作为PDCA改进项目;每月对超过30 d的病例、非计划再次入院或再次手术、非预期死亡或急救、医疗投诉和纠纷作为异常或特殊事件分析,对上述事件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⑥实行闭环管理,每月对上月、本月和下月的质控重点整改内容进行探讨分析。
1.2.2.2.2 同质化管理流程:各科室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实施前制定科室《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质控主题》,定期召开科室质控例会,定期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制定科级改进项目,对职能部门督查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将相关资料汇编成《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安全自查总结表》进行归档管理,主管部门每季度开展督查考核工作,年终进行目标考核和总结。
1.2.2.2.3 组织开展多层面强化质量管理培训会议:①定期组织全院质量管理会议,对规范化科室建设进行重点宣讲,并在会上通报督查情况;②不定期组织医疗质量培训会,讲解如何开展科室规范化建设、提升病历质量、落实核心制度及绩效管理等内容;③定期组织科主任和质控员会议,重点对管理方式、工具及如何结合实际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培训;④组织质控管理经验交流会,由优秀的科室分享管理经验,还可进行组织实地观摩活动;⑤对于质控管理较差的科室,质考办和评审办等职能部门到该科室进行“个体化”培训,“面对面”进行质量设计和工具运用的指导工作。
1.2.2.2.4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临床、医技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专项考核标准,每季度由质考办和评审办联合进行全面督查指导工作,重点考核科室质控活动,要求科室全员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对相关制度流程进行反复学习,由科主任复杂组织和监管,对于管理工作良好的科室优先评优评奖,并给予相应奖励。
1.2.3 C(检查):由质考办牵头与各职能部门参与到各科室质控会议中,对科室质控会议的开展情况和会议内容进行督查和补充,对科室改进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跟踪评价,对科室质控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应用对比定量数据的方式对持续改进结果进行体现。
1.2.4 A(处理):每月对督查工作进行通报反馈,并将问题汇总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布,对达到标准的科室给予奖励,未达到标准的给予处罚,并责令整改到与其目标,要求每个科室将上月未处理的遗留问题作为本月整改的重点,将遗留问题纳入下一PDCA循环改进中。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式
1.3.1 医疗质量:对管理前后医疗基础质量、医疗流程质量和医疗终末质量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5],每个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医疗质量越优;同时对管理前后首诊负责制落实率、责任医师落实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6]进行对比分析。
1.3.2 患者满意度:管理前后在患者出院前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问卷满分100分,<50分表示不满意,50~70分表示一般,71~80分表示部分满意,81~95分表示基本满意,96~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3.3 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用床均上报情况:①不良事件上报率:用每百名出院患者上报件数计算=上报件数÷同期内出院人数×100;②用床均上报率计算=上报件数/床位数(适用于年度计算),我们医院实际床位1 155张。
1.3.4 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管理前后Ⅰ~Ⅳ级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Ⅰ级(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发生了错误事实,未造成损害,或有轻微后果,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1.3.5 患者住院时间:统计管理前后住院时间<3 d、3~7 d和>7 d的例数,计算对应占比。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医疗质量 管理后的医疗基础质量、医疗流程质量和医疗终末质量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的首诊负责制落实率、责任医师落实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P<0.05)。见表2、3。
表2 管理前后医疗质量 n=200,分,
表3 管理前后医疗质量 n=200,例(%)
2.2 管理前后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用床均上报情况 通过统计管理前后全年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和用床上报情况发现,管理前不良时间上报件数为1 523件,管理后上报件数为1 762件。管理前上报率为3.696件,管理后为4.214件,管理后上报率高于管理前(χ2=10.896,P<0.05);管理前用床均上报率1 523÷1 155=1.319件,管理后1 762÷1 155=1.526件,管理后上报率高于管理前(χ2=19.245,P<0.05)。
2.3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 管理后患者满意度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4。
表4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 n=200,例(%)
2.4 管理前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管理后Ⅰ级、Ⅲ级发生率均低于管理前,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Ⅱ级发生率低于管理前且差异显著(P<0.05),管理后Ⅳ级发生率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5。
表5 管理前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件(%)
2.5 管理前后患者住院时间 管理后住院时间<3 d占比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前后住院时间3~7 d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管理后住院时间>7 d占比低于管理前(P<0.05)。见表6。
表6 管理前后患者住院时间 n=200,例(%)
3 讨论
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不仅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还是患者选择医院最直接的标准[7],因此医疗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在医院管理中十分关键。从目前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医院质量管理尚未达到质量检控阶段,存在对质量管理模式的认知不够、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管理流程不够合理规范等问题[8],且在日常管理中,对质控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未能按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管理的措施,导致管理效果不强,各种问题难以解决,医疗质量未能得到提升[9]。因此对医院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十分必要。
近几年PDCA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应用广泛,唐晓庆等[10]研究中,将PDCA循环运用基础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发现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提升患者满意度;姚斌[11]研究中,运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有效的提升医疗质量,可见PDCA在医院管理中应用效果良好。同质化质量管理是一种医疗服务改进管理模式,一般应用于临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通过对医疗服务供给环节进行优化促进院区间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发展,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患者就医需求[12]。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则转变了管理方式,从事后转变为事前,通过事前分析确定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和流程,建立长效同质化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了医院管理的主动性,强化了对医院的风险管理,进而使得医疗质量得到提升[13]。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的规范了医院管理,通过多部门沟通交流和互相协作,不断的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不仅体现了标准化管理,还体现出个性化管理[14]。同时借助各种评估手段对医院管理中的风险指标进行筛查,体现了科学分析的管理理念,可帮助管理人员更好的强化医院风险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完善安全管理方式,将风险因素对医院日常管理的影响降到最低,更好的对医疗质量进行提升[15]。
由上得出结论,基于PDCA的同质化质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率,使得不良事件及时得到处理和控制,避免事件恶化,降低事件严重程度,更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