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建议:为中低收入家庭增加保障房供给
2023-10-30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自7 月2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以来,中央和地方不断释放政策宽松信号。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9 月26日,已经有天津、沈阳、南京、大连、兰州、青岛、济南、苏州、福州、郑州、合肥、厦门、无锡、武汉、广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取消或者调整放松原来的住房限购政策,其中以省会城市为主。
在这些城市中,沈阳、南京、大连、兰州、青岛、济南、福州、郑州、合肥、无锡和武汉等城市是全域取消了限购。
如何看待当前大城市采取的取消或者调整放松原来的住房限购政策?继一线城市广州采取适当放开限购年限和区域之后,北上深等是否应该跟进并取消限购?如果取消限购,突破口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中房集团理事长,有着“中国保障房之父”称号的孟晓苏。
北上广深应取消限购?
《中国经济周刊》:自7 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定调房地产,中央和地方不断释放政策宽松信号,这轮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孟晓苏:7 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是符合现实国情的正确决定。从数据看,2021 年我国房地产销售额是18.2 万亿元,2022 年则下降到13.3 万亿元,一年丢掉了4.9 万亿元。这4.9 万亿元占2022 年121 万元亿GDP 的4%,对国民经济拖累非常大。以往任何年份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大幅度的房地产销售额下降。而丢掉的近5 万亿元资金去哪儿了?央行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住户存款增加17.84 万亿元,显然是被那些本来有购买欲望的居民给存起来了。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房地产市场低迷,将给经济正常发展带来多种危害。从企业端看,房地产市场萎缩将伤及诸多相关产业,给钢铁、建材、玻璃、陶瓷、家居、家电等产业带来困难,经济下滑直接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从政府端看,土地收入下降直接造成地方财政吃紧,依托于土地抵押和担保的地方债也出现了危机。可见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房地产一旦被束缚住,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7 月份中央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重点提法中包括“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改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等,对有些人来说是“超预期”,但都在我的“预期”之中。
《中国经济周刊》:住建部提出“认房不认贷”,并非取消限购。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大城市已经对限购、限贷等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松绑。随后,很多二三线城市也选择跟随。您怎么看待各个地方出现的这种现象?
孟晓苏:住建部提出“认房不认贷”,展现出主管部门对“限购、限贷”政策进行调整的重要姿态。更多专家参与呼吁取消“限购”。地方政府“听话听音”纷纷调整政策,让多地楼市已从限购政策下逐渐解放出来。目前全国限购城市已经从60 多个下降到了十几个,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取消了限购、获得了解放,被“限购”继续盘踞城市只是少数。当然在取消限购以后,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毕竟房地产市场信心恢复还需要时间,就像一场战争刚打完也要有恢复期一样。
《中国经济周刊》:广州成为中国一线城市中首个放松限购的城市,但是限购区域只提到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南沙和白云区部分区域。在这6 个区,广州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 套;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社保缴满2 年限购1 套,缴纳社保的时间从5 年缩短至2 年。广州的这种做法,对北上深是否有参考意义?
孟晓苏:我认为,北京、上海可采取不同于广州的方式。首先可以按照住房门类逐步取消,尤其是可以先从“商改住”的房子开始。目前北京平均房价是6 万多元,而“商改住”房价仅2 万多元,“商改住”房价只是商品房价格的1/3。如果率先取消对“商改住”房子的限购,不仅不会提升北京平均房价,反而能降低北京的平均房价。这可以作为北京、上海取消限购的突破点。这样做既能够盘活经济,同时又不会让房价出现上涨。
《中国经济周刊》:很多人担心,如果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取消限购,会不会又迎来新一轮房价上涨?
孟晓苏:现在没有办法作这个判断。回头看2016 年北上广深带头去库存后,房价确实出现了一轮价格上涨,但是现在这一轮楼市跌得太深,有不少人担心即使取消限购,人们也不会轻易回到房地产市场。既然判断居民不愿意再买房,为什么还要用行政手段进行限购呢?
大城市应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让50%的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特大超大城市取消限购以后,防止楼市价格过快上涨的药方是什么?
孟晓苏:其实这个药方我早就给出了,就是要实行住房双轨制,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保障房一旦能大规模入市,平均房价自然就会降低,至少能平衡上涨幅度。这时候即使商品房价格上涨,也会被保障房上市把平均房价拉低。
近年我国楼市总会出现这样一个循环现象:一旦市场放开,房价随即上涨;然后打压房价,又把市场给限制住了。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国房地产的供给结构出了问题,只供应商品房,很少供应保障房。如果我们能从这一轮房地产低迷期走出来,应该吸取保障房供给不力的教训,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房。要让全国大城市中50%左右的居民家庭,都能够享受到双轨制带来的基本住房保障。保障房建设一两年就会有产出,就让“一低两新”家庭能有指望,就不会只面对价格高企的商品房市场。现在人们批评“收入房价比”、要求“取消公摊”等,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要为中低收入家庭大规模建设保障房。
这样说并不是不照顾中小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现在中小城市地价不高,保障房和商品房价格价差相对较小,这方面的问题没那么突出,可以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照顾。但是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地价与房价太高,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地价已占到房价的2/3,如果不为低收入家庭建保障房,这是不公平的。保障房建设用地不能收取土地出让金,只能收取基本税费,这样才能让它的成本低、价格低。
最近看到不少人提出建议,说可以由政府把积压商品房收集起来,当作保障房使用。其实他们不知道,商品房与保障房的主要价差来自地价,地价早都用掉了,是退不回来的。包含着高地价的商品房怎么能改成保障房呢?房型也大不一样。因此,当务之急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要大力推动建设保障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是住建部在牵头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我看到住建部在9 月12 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4万套(间)的任务目前已完成72%。如果像您所说让大城市50%左右的居民家庭都住上保障房,这么大批量建设保障房,到底该由谁来建?
孟晓苏:我曾在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房”)当过总经理和董事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房在每年全国住房开发计划中占到20%的比例,这些住房基本上都是保障房,是以低廉价格卖给各个单位,以此来保障职工居住,最终通过房改卖给了职工。那时候国家通过中房每年向各地拨款建设,这些资金回笼很快,中房各级公司从来没有出现过市场风险与资金危机,只不过各公司都没有多少利润。中房从来不追求利润,保障房怎么能要求利润呢?
近年来,国企央企都不去建设保障房,这主要与国资委建立的中央企业经营考核指标体系有关,从2020 年开始,央企业绩考核指标对盈利质量重视程度日趋增强,对国有企业公共服务职能的考核不够。现在国务院国资委已强调发挥国企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希望国企央企房地产企业要尽快回归保障房建设。
目前保障房是住建部在牵头“筹集建设”,“筹集”两字说明中央财政没有出钱建房,还是在号召地方政府做事。保障房建设建议由中央财政带头出钱,由央企和地方企业合作建设。这样可以避免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出资困难;另一方面是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舍不得拿出好地,把保障房都建到远郊区县,让保障房成为无效供给。中房到各地建保障房,在投资的同时,还带动了地方政府投资。如果地方政府不愿意拿出好地,中房的投资就会转到其他地方。所以保障房建设一定要有中央出资,还要有央企参与,这样才能够增强有效供给。规模化保障房建设可以在控制房价上涨中起到重要作用。
新加坡保障房模式值得借鉴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保障房建设,哪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孟晓苏:为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住房需求,新加坡政府实行多层次、阶梯化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构建出以“廉租房—廉价组屋—高端组屋—私人住宅”为代表的阶梯化住房结构。新加坡地少人多,80%以上国民已经享受到“组屋”这种保障房待遇。
近期,新加坡商品房价格猛涨,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4 月27 日,新加坡官方发布最新房地产降温措施,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外国买家须支付的“印花税”从30%调高至60%。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印花税也有所提高,购买第二套和第三套房的,须支付印花税分别从25%和30%调高到30%和35%,购买第一套房的永久居民继续支付5%印花税。印花税在我国是一个小税种,在新加坡就能够提高到60%,也就是说要购买100 万元的房子,就得另交给国家60 万元的印花税(还没包括别的税种)。新加坡政府就是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抑制房价上涨。但是因为有了保障房,这样加税已经伤害不到新加坡国民。而新加坡政府通过税收拿到的这些钱,又可以用来更好地建设保障房。
当然我国并不需要照搬新加坡的做法,毕竟我国国家大、人口多。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我认为我国大城市应能达到50%居民家庭享受保障房,启动保障房规模化建设,及时转变房地产开发结构,走上“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7 月底中央定调要优化房地产政策以来的第一个“金九银十”,您觉得今年还存在“金九银十”吗?
孟晓苏:9 月份各地房屋购买者已经开始热身,有点躁动,说明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楼市购买力还没有真正回归。10 月份应该再加把力,加快落实中央调整房地产政策的要求。其实各地鼓励购房的办法还很多,比如过去曾经有过的购房入户政策,以及地方上的税收返还政策等,都可以拿出来用。
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应该尽快启动,全社会都应该支持多建设保障房。这样能够让居民住房市场价格适度回归,对商品房市场营销起到积极作用。居民看到商品房价格不降了,他们才敢踊跃入市买房。如果我国从明年开始加大保障房投入,把大幅减少的商品房销售额给补上,顺势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房地产市场会回到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美国房地产业已经发展了240 多年,现在还在强劲发展。中国从房改到现在才25 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