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理念下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3-10-30赵倩高艳张兆东胡林岚
赵倩,高艳,张兆东,胡林岚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火热开展起来[1]。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是机械、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专业课程对接、岗位能力对接、专业知识对接”的理念,该课程的教师旨在培养学生在合理选材、组织分析、热处理改性、失效分析、质量检验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劳动观,以满足机械、机电类行业的岗位需求。
一、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2]。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紧密,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也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劳动教育会培养学生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3]。在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秉持“劳动教育”的理念,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先、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原则,以企业实际工作案例、实验实践教学、企业实习交流为抓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进而将艰苦奋斗、科学严谨、团结协作等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4]。
二、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劳动观。
4.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及实用性。学生要想对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反思,而且要进行反复实践、操练。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劳动能力养成的过程。因此,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师秉持“劳动教育”理念,以培育工匠精神,遵守法规、行规及提升职业能力为主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使学生树立责任、安全、质量、环保及创新等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
1.课前、课中、课后“全阶段”育人
课前,教师发布导学任务,以课程内容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学习“铸造”知识前,教师请学生查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一典故,类比金属材料的缩孔与缩松,帮助学生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在学习“热处理”知识前,教师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调查报告,以此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实践、不断开拓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中,教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发布课程任务,帮助学生分析任务要求、目标和重点难点。学生则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课程任务的分解,制定实验操作步骤,并有序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将科学严谨、团结协作及工匠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交流和顶岗实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中检验学习成果,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劳动观。教师在教学平台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方法”等拓展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2.劳动教育实现“双”育人
企业导师发布课程任务,将企业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们做到学贵于用、知识服务于生产。在实验实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磨试样、看晶相、做砂型……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更接近工厂实际,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而且提升了劳动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企业实践交流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以上方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知识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双”育人。
3.“多维度+多元化”评价方式助力“双”育人
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引领下,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师采用“多维度+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高校引入社会评价指标,由企业导师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生产实际参与评价,构建教师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全阶段评价,提升企业导师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的综合评价效果。评价方式的改进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工匠精神的实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等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讨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是承载材料文化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机械、机电专业的大一新生。良好的思政教育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根据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思政目标,结合工匠精神及教学任务,找准思政契合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1.劳动观
良好的职业操守、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细致的态度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品质。课程思政融入点如下。
材料性能:教师以港珠澳大桥、赵州桥、润扬大桥等桥梁为例,告诉学生这些建筑之所以可以坚如磐石,是因为建造师们充分考虑了材料的性能、工况条件及受力等因素。材料的性能是实际生产建设中的基础资料,如果我们忽视材料的性能,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案例,培养学生安全、规范、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热处理工艺制定:在引入机床齿轮有关资料及工程图纸时,教师告诫学生泄露图纸是违法行为,应树立保密意识。国家标准具有严肃性和科学性,热处理工艺制定也应遵循国家标准。教师要提醒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增强法治意识。
热加工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现场焊接图片,给学生讲授常用的焊接方法及特点。焊接过程有辐射及污染,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职业安全。在手工电弧焊焊接中,焊工水平是影响焊缝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职业证书,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钢的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阐述“趁热打铁”的原理,教育学生要在年轻时多读书,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精密冲压中压边圈的作用,以剪切、冲孔、拉伸为例,分析定位对冲压件精度和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的内容均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程图纸和工程案例,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劳动意识。实验实践教学是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工具和材料准备、设备调试,课中的操作、数据记录分析,还是课后的场地打扫、工具回收,学生都是在劳动[5]。通过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不断增强,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2.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其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以及民族国家的认识上。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还应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人做事、健全人格、成长成才。课程思政融入点如下。
绪论:授课前,教师讲授人类认识和使用材料的发展史、中国悠久的材料文明,通过故事和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结构:教师通过视频小故事介绍“锡疫”现象,引出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铁碳合金相图:教师以科技冬奥为背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冬奥会上的中国钢铁力量,即冰丝带、冰雪五环桥、大美冰瀑等,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教师讲授含碳量变化会引起铁碳合金类型和性能随之变化,使学生理解量(碳含量)变到质(钢到铁)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在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守卫边疆的战士、习言习语等,诠释新时代的“铁人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坚定制度自信。
常用材料及选择:在零件选材时,学生应充分考虑零件的性能要求及经济成本等因素,不能照搬照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铸铁发动机和全铝发动机的区别,培养学生不信谣言的科学意识。
热处理工艺制定:在讲解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我国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调查报告,以此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热加工基础:教师给学生播放焊接机器人工作视频,介绍国内外目前快速发展的焊接技术,激励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给学生讲叶乔波自行焊接冰鞋参加冬奥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弘扬永不退役的“叶乔波精神”,鼓励学生在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扬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教师给学生讲述“田忌赛马”的典故,引导学生以结构设计(部分)与铸件产品(整体)的关系为例,讨论设计、工艺、生产、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
实验实践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同学在互相协助、共同进步的同时,其团结协作意识也能得到增强。学习效果评价除个人评价外,还包括小组评价。小组中每个人的表现得分都记入小组评价得分中,小组评价成绩也将影响每位学生的最终评价成绩,以此提醒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工匠精神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整个教学和实验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知识点给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及工程师在工作中攻坚克难的事迹(例如,材料科学家肖纪美、院士柯俊、热处理专家陈运杰、大国工匠孙红梅等)。教师通过讲述这些励志、爱国、敬业、进取的典型人物的事迹,教导学生不断磨练自身,培养工匠精神。学生要正确处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遵守实操规范,热爱本专业,使自己成为懂技术、会实践、爱思考、乐创新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对于机械、机电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思政教育尤为必要。教师要在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明确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及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劳动观,以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中均强化了劳动导向,在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使高校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3],课程思政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