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2023-10-30张二丽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张二丽

(运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高校要围绕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思政育人方案,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理念,立足办学特色,开发特色思政教育素材,积极落实“双一流”战略。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协同育人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教育氛围。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道德的力量。高校要积极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借助线上线下教学和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构建多元化高校协同育人模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

课程思政是对立德树人的再度深化,也是党对高校教育改革、育人目标的重新解读。高校除了要守护好思政课堂,还要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群、社会实践和教育评价体系中,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1]。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解决新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高校持续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要把主流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中,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熏陶,为培养中国梦建设者和民族复兴事业奋斗者而努力。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思政教育的新特点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高校进一步号召专业课教师、公共文化课教师都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积极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鼓励教师们“百家争鸣”。课程思政进一步转变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单一化育人理念,督促教师们主动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例如工匠精神、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等,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政课与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壁垒,加快了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校完善专业化核心课程群、加快“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让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和立德树人理念。教师要将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唯分数、唯学历和唯学术的育人理念。

(三)积极融入“互联网+”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个别学生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盲目追星和崇洋媚外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要把互联网转化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具和思政教育的渠道,积极推广蓝墨云班课、慕课和“雨课堂”等智慧教学软件,让互联网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摒弃有害的互联网文化[2]。

(四)积极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无数共产党员具有的勇担使命、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都能在红色文化中得到体现,这些精神也是“00”后大学生比较欠缺的。红色文化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艰辛的奋斗历史,督促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师要结合红色文化,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讲解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和复兴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得“糊涂”。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衔接不畅

很多思政教师只是专注于教材教学,很少主动去了解所带班级,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割裂的局面。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德育对专业课、就业、家庭生活的影响,这种态度也会影响专业课学习[3]。此外,很多思政教师还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讲解职业道德。很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鸿沟”。

(二)思政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思政教育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意志力的锤炼,更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的重塑。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缺少打破僵局的创新力,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论讲述为主,“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新媒体运用比较少,线上线下教学使用频率比较低,互联网优质资源和时政新闻热点的融入比较少,思政教育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

(三)思政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支撑

思政教育不能满足于思想层面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思政教学没有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班级贡献、课堂贡献和个人荣誉的考核,很难起到发人深省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改变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边缘学科的形象,不利于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四、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结合爱岗敬业精神开展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讲解敬业精神和科研精神,为学生介绍各行各业的劳动楷模,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高度[4-6]。

(二)有利于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思政开创了高校“百家争鸣”的育人格局,倡导门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各个专业渗透德育教育。高校要从职业道德素养、科研精神、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层面开展思政教育,逐渐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多点开花”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有利于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理念督促高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了解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打破思政教材的限制,用时政新闻对思政教育进行延伸和拓展。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红色文化和国家安全等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就业劣势,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五、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积极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契合点

高校要立足本校的优势专业,积极编写与工匠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相关的主题教育教材,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针对理工类专业,思政教师可以把工匠精神作为教育亮点,结合我国的粤港澳大桥、航空航天成就、高铁列车和智能机器人等开展思政教育,展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风采,展现不同领域的大国工匠的敬业乐业精神。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和书面材料,微课主要介绍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人员扎根荒漠,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的敬业精神,展示我国粤港澳建筑工人创造的“海上奇迹”,展现建筑工人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针对人文类专业,思政教师要播放外交部的发言视频,展示我国外交官妙语连珠的语言艺术以及不卑不亢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督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思政教师要积极了解专业设置情况,开发个性化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对专业课学习和就业的积极影响。

(二)构建全新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要积极搭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育,组织各个专业骨干教师和思政教师联合开展线上思政教育。思政教师可以联合专业课教师开展“工匠精神”专题直播教学,由教师亲自“上阵操作”。思政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大国工匠有哪些特质、工匠精神对就业有哪些影响等,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7]。此外,高校可以申请微博、抖音和微信公众号,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渠道,例如,利用微博账号宣传校园公益活动、艺术节和思政教育讲座等。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利用抖音等社交软件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互联网打通思政教育和学生生活之间的“鸿沟”,让学生主动配合和参与思政教育。

(三)持续开展红色革命文化专题思政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新生、迈向辉煌的精神力量,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红色文化浓缩了党的奋斗历史,见证了党的初心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价值导向和精神感染力。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发红色文化素材,为青年大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抗争历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9]。例如,思政教师可以结合百年党史开展教学,为学生播放延安精神纪录片,展示革命先烈开辟延安根据地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革命老区人民支援革命发展的奉献精神,了解军民鱼水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政教师要借助红色文化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为学生解释革命先烈们为维护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做出的牺牲,培养大学生戒骄戒躁、潜心科研事业。思政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奋斗和创新书写青春故事,让大学生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

(四)积极开展校园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交通志愿服务、爱心助学、勤工俭学、校园清洁和社会公益活动等,让思政教育转化为开放式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道德的力量,启发学生对道德、理想、家国情怀进行思考。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教师支教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报名,体验支教老师的辛苦,感受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改掉花钱大手大脚和沉迷网络游戏的坏习惯。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清洁活动,配合清洁工人清理学校垃圾、校园小广告,配合保安维护校门口的交通秩序,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不容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校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全面融入热门的时事政治新闻

思政教育要时刻保持新鲜感,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思政教师要精心挑选热门的时政新闻,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为守卫祖国疆土而牺牲的四位戍边战士的事迹,带领学生了解这一事件发生的始末,了解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和陈红军烈士英勇抗击外军、誓死守卫边境线、保护战友的崇高情怀。最小的陈祥榕烈士只有18岁,是很多大学生的同龄人。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陈祥榕烈士的战斗日记,分析他为什么选择参军、为什么愿意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思政教师要号召大学生学习烈士热爱祖国、守卫祖国安全、不畏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思政教师要挑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用热门时政新闻活跃思政课堂,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思政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结束语

高校要树立不破不立的思维,用课程思政打破当前僵化的思政教育局面,精心挑选时政新闻事件,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构建全新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格局。思政教师要借助智能化教学软件和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立足办学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