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3-10-30虞嘉雯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虞嘉雯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000)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高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探寻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教育大学生爱国、强国、报国,引导他们自觉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争做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理性自觉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其本质特征是爱国爱家,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状态下有着特定的表达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嬗变,其内涵也在不断更新。新时代家国情怀既具备家国情怀的本质特征,又因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变化具有其特殊性[1]。因此,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是指教育者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总定位和总要求,在遵循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一系列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定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引导其在理性认知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

二、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与高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筑牢高校的思想阵地。高校若能将家国情怀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典故,拥有的重在以行为标尺和道德准绳约束自身的思想境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定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可见,高校将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在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上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课程建设的高度,实现思政教育思想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历史深刻昭示,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总能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熠熠生辉,对增强民族共识、凝聚民族力量、激发人们舍己为国的伟大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因此,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必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家国情怀在疫情中凝聚起了强大的合力,让更多青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以身许国等优良传统的独特价值,进而引发家国情怀跨代共鸣与情感交织。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实践素材,而且为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机会。此外,家国情怀中无数的中国故事亦能为思政教育增添新素材、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使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主动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一起,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去。显然,这必然会使高校在无形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内在动力

家国情怀蕴藏着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内生逻辑关系,一旦被人们所理解,便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家国情怀能凝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力量,促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历史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高校大学生身处和平时代,未曾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残酷,亦不曾体验过革命先辈们经历的艰辛。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高校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社情,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家国的认可与热爱,促进个人对党、国家、社会情感的有机统一。

三、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不够深入

虽然大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程度不高、家国情怀认知不深、认知模糊、价值偏差等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普遍是“00后”,他们出生、成长于经济繁荣的互联网时代。相较于之前的大学生,“00后”大学生有着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综合素质较高,但也容易沉迷于舒适圈内,导致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够强,对家国情怀的理论认识较为浅显,无法自主深入地去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面对暴增的信息内容和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去判断信息的真假对错十分困难。繁杂的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出现生搬硬套、断章取义,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式解读”[2],将家国情怀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这种认知模糊极易导致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高校需予以高度重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氛围不浓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例如,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团课,但是培育力度还相对较小,且在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校园建设等方面尚存在着些许问题,导致家国情怀培育的氛围不浓。

部分教育者囿于专业倾向、自身理解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有待加深,很难从教材本身或教材之外去挖掘、加工、丰富家国情怀,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师的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家国情怀的内涵更新滞后于新时代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脱节。教师主要基于教材本身所存在的家国情怀部分进行解读,内容较为零散,且教师尚未将其整合为科学系统的家国情怀内容理论体系。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教学存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比较被动,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培育实践不足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可见,实践对于我们认识、掌握、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衡量家国情怀培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部分高校受就业压力和高学历层次人才增加压力的影响,为保证大学生的升学率、考证率、就业率,对大学生的培育更为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对家国情怀的培育也是偏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交流。这对大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继而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其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干扰。脱离实践且机械刻板的理论教学容易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产生厌恶、抗拒等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参加家国情怀实践教学活动时,也存在着参与积极性不高、持久性差、功利性强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比较片面,且都停留在理论层面[3],或许短期内能取得某种成效,但不能使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获得价值情感认同。长此以往,大学生必然难以主动将家国情怀理论转化为实践动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培育的保障不够

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且周期较长,需要高校建立相互协同有效的保障机制来促进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有条不紊地正常开展。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成效。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领导对于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会直接影响家国情怀培育队伍和教学资源的分配以及培育力度的大小。第二,评估奖惩机制不健全。以往单纯的考试评估机制,其功利性较强,有局限性,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无法检验被考核者能否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第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涉及多场域、多因素,唯有“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才能使家国情怀的培育取得最大实效[4]。

四、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着力点:优化思政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5]思政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能够帮助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因此,高校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时,要用好思政课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政课程的建设规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来优化思政课堂,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第一,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尊重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架起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人文地理教育,梳理其中的逻辑框架,进一步系统、科学地整合家国情怀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同时,教师选取的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要结合时事热点,合理、巧妙地将蕴含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先进人物、事迹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等作为优秀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亲和性。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传统思政课堂“投喂式”“说教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模式。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家国情怀,使深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理性辨析家国情怀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AR、VR、MR等新兴数字技术,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深度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实现情感的共享共振[6]。

(二)突破点:善用媒体平台,创新家国情怀教育

全媒体时代,“机不离手”已是大学生的常态,他们更习惯于且更倾向于在网络平台中学习、交流和娱乐。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疫情的发生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拓展,网络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因此,高校要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家国情怀的网络育人模式,以网络平台为家国情怀培育的突破点,实现家国情怀从“指尖”直抵“心尖”。

第一,设立专门的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宣传网站。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弘扬传统优良家风家教”“志士仁人诗词歌赋鉴赏”“历史名人典型事例”等模块,供学生学习和了解[7]。同时,高校要发挥网站图、文、音、像为一体的呈现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家国情怀内容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第二,开辟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以及公众号等个性化订阅号,以人文关怀为主导,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适时推送家国情怀系列内容,主动回应大学生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情感需求点,实现双向互动,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高校还可以利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以动画、短视频、微课堂等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高校应利用慕课、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设高质量线上家国情怀系列精品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及时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回答学生存在的困惑,使大学生的学习更自主灵活,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落脚点:完善实践活动,确保培育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唯有将家国情怀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积极运用到实践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家国情怀,才能验证是否真正将家国情怀的内涵、价值、情感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只有将家国情怀作为行为准则予以践行,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行为规范、价值标准是否需要调整或重塑,以确保学习的实效。因此,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高校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完善校内外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逐步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报国之行。

高校要加强家国情怀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借助校园的基础设施,全方位展示家国情怀相关优秀文创作品,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体会家国情怀独特的情感与魅力,进而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此外,高校可以开展各式各样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比如,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爱国英雄纪念活动、“一封家书”、诗词大会、书法征文、演讲辩论比赛、角色扮演等,使家国情怀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中培养家国情怀。第一,高校要组织学生参观本土红色景点、文人故居、博物馆等,使大学生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革命先烈和历史名人的优秀品德,感悟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第二,高校要以新时代为契机,鼓励大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家乡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行动中深化对个人、集体、国家的认识,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立志成为新时代勇挑大担、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

(四)支撑点:健全保障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家国情怀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高校健全长效育人的保障机制,能确保家国情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有效推进,不流于形式,进一步形成系统化、结构化、长效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培育机制。

第一,高校要健全工作队伍建设机制,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秉承着“学生为主、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理念组建工作领导小组。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培育现状,结合校园实际完善顶层设计,制订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培育方案,明确各级部门的具体职责,实行责权分明制,推动家国情怀培育有效平稳地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壮大思政教师队伍,而且要注重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以身作则,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二,高校要健全评估奖惩机制。科学的评估奖惩机制有利于高校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挖掘培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优化培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实效。评估考核方式坚持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日常与定期相结合的评估原则,以实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对于考核结果,高校可采用精神和物质两层面的奖惩机制,提升被考核人学习家国情怀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高校要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善于以身育人、学校精于以文育人、社会长于以境育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有机融合,从而打破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育者从三个不同的场域中寻找家国情怀培育的侧重点,结合大学生在这三个不同场域中身份的转换,从情感认识、理论认知、行为方式三个维度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理解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之上。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略谈“家国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