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智聚力蓄势赋能共话新时代大国工匠

2023-10-29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3年25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工会

□本刊编辑部

2023 年7 月,以“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以下简称工匠大会)在北京举办。举办工匠大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的实际行动,对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匠大会筹备工作启动以来,组委会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并经专家评审编纂出版优秀论文集,本刊精选出其中3 篇,以期为工会工作者探索更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举措带来新的思考维度。

北京市总工会研究室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 时代意义及宣传方式研究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劳模和劳模工作,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13 年4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2016 年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20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概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23 年4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时再次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党对劳动、劳动价值的认识,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二、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牢牢把握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引领广大工人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目标。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果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身体力行,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做新时代的奋斗者,那么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用奋斗赢得未来。

(二)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想信念培养造就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汇聚起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力量。人们的基本社会实践形式是劳动,在社会实践形式中具有典范作用的精神力量即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仍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团结引领亿万职工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与此同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在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越是在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前,越需要全党上下紧密团结、步调一致,越需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因此,更需要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调动起亿万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职工以攻克“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开拓奋进、建功立业。

三、培育、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实问题与路径探索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激发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在企业负责工会工作或在工会系统负责劳模工作的被访谈者普遍认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折射出的时代人文精神。然而,真正开展工作时,却容易陷入教科书式的老生常谈,也容易一阵风走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劳模工匠人才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不够系统完善,重视前期评选、轻视后期教育管理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二是宣传不够生动,缺乏长效可持续宣传机制,社会公众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了解认识不充分。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党对劳模、工匠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就是通过劳模工作,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各级工会和工会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模工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并主动向党委汇报工作,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与创先争优劳动竞赛紧密结合,将培养选树劳模工匠和发挥劳模工匠作用贯穿劳动竞赛始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心关爱、热情服务劳模工匠,为劳模工匠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努力使劳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是要结合北京特质和职工队伍的新特征,健全和完善劳模工匠的选树机制。在制定评选条件时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是广泛的代表性,要兼顾各个行业和各个方面,重点考虑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职工队伍职业的多样化特点,密切关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突出工作业绩和贡献。最后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充分挖掘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一手好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优秀工作者,突出时代性、先进性、代表性。

三是要丰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内容,拓展宣传方式,增强宣传效果。各级工会要把宣传劳模工匠作为工会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劳模工匠先锋作用和工会组织体系健全、阵地设施完善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要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劳模工匠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创新宣传理念,丰富宣传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充分借助新媒体,通过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讲座、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让典型人物立得住、叫得响,使职工身边有典型、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要教育职工以劳模工匠为榜样,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力量。

四是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经验,为劳模工匠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北京市各级工会要为劳模工匠施展才干、展示才华、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发挥劳模工匠骨干带头作用,不断深化技能价值导向。要鼓励和支持劳模搞好传帮带,向职工传授技术和业务知识,在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经验,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节约型企业,支持职工开展企业间技术交流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工会组织在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中应发挥主要职能,形成工会主持、部门牵头、劳模工匠参与的综合创建格局,保障职工创新工作室人员、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调配。

五是要建立完善劳模工匠培养和教育机制。劳模工匠激励机制是一项涵盖培养、教育、管理、鼓励等方面的系统工作,重点是对劳模工匠的培养和教育。要为劳模工匠学习、深造创造条件,加强劳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及各项改革措施,继续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技术,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技能,永葆先进性,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建立劳模学习交流制度,组织劳模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劳模的思想教育,不断提升劳模素质,使劳模始终保持荣誉,不断进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要加强对劳模工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技术攻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劳模综合素质,打造和培养技能型、创造型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福建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 加强“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福建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早在2000 年,福建就提出“数字福建”的建设战略。经过20 多年不懈努力,“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22 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 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9%。随着数字经济布局加快,数字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数字工匠”人才队伍成为福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深入了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给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深化福建省“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福建省总工会采取抽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加强“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福建省“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即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四类进行,在福州、厦门、泉州等数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抽取职工样本1000 份。

一是“数字工匠”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从政治面貌来看,受访“数字工匠”人才中,共产党员占26.9%,共青团员占32.4%,未加入任何党派的职工占40.7%。与福建省职工队伍相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职工具有更强的入党意愿,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例比福建省职工平均值分别高出6.8 个百分点和9.5 个百分点。“数字工匠”人才普遍关心国家的发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由衷自豪。

二是“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年纪轻学历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职工队伍整体年轻,参与此次调查的职工中,“80 后”“90 后”是主体,84%的职工在39 岁以下,40 岁(含)以上职工仅占16%。例如,福建晨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100 多名职工,平均年龄仅29 岁。与福建省职工队伍相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职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更高,66.3%的职工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大专学历占25.6%,高中以下仅占11.8%。

三是“数字工匠”人才职业认同感强。数字经济产业劳动用工总体规范,98.9%的职工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职工工资收入较高,近六成职工月收入高于6000 元,月收入高于8000 元的职工占34.9%。受访的职工获取工作的途径多样,网络应聘占比最高,为52.6%;人才市场、校园招聘分别占11.7%、7.6%。部分高技能人才和高级职称人员通过单位人才引进、猎头公司推荐等方式获得工作。职工对所在行业和单位有很强的职业认同感,57.3%的职工认为单位发展机会较多,85.4%的职工最近两年没有换过工作。

四是“数字工匠”人才对学习新技能态度积极。在被调查“数字工匠”人才中,27.9%的职工参加过单位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60.7%的职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数字技能培训,近五年有18.6%的职工自费参加过与数字技能相关的进修或培训,有10%的职工参加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数字工匠”技能大赛,半数职工认为“数字工匠”技能大赛在选拔人才、以赛促训、激发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数字工匠”人才技术技能水平高于福建省职工平均水平。在被调查“数字工匠”人才中,35.3%的职工有职业技能等级,其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含)以上的占比分别为33.6%、39.3%、27.2%;36.7%的职工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为44.0%、46.7%和9.3%;数字经济产业职工拥有职业技能等级的比例比福建省职工平均水平高出11.3 个百分点。

二、福建工会团结动员“数字工匠”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一是推动“数字企业”建会人会。2022 年,福建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数字经济产业工会,先行先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并推动各设区市总工会依托科技园区、数字经济协会、数字发展中心、大数据局等创新方式,组建市级产业工会,构建上下贯通的产业工会体系。针对数字经济产业职工年轻化、高学历、有活力等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指尖人会”“线上入会”等模式,推动4663 家数字经济企业建会,发展会员24.5 万人。

二是广泛搭建竞赛交流平台。深化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园区和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培训、合理化建议、“五小”创新等竞赛活动。2022 年启动首届福建省“数字工匠”技能大赛,举办BIM、无人机、焊接机器人等“数字工匠”技能大赛子项目210 场,福建建成数字领域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98家,选树福建“数字工匠”500 多名。2023 年3 月启动了第二届福建省“数字工匠”技能大赛。

三是积极开展“数字人才”培训。依托“八闽工匠学堂”等线上平台为职工提供免费式、补助式数字技能培训。推动平台企业共享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等培训内容,提升企业管理者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福州市总工会启动“数字工匠”培养计划,在福州工匠学院基础上成立数字产业分院。厦门市总工会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劳模工作室建设,探索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链劳模工作室联动机制。

四是加大维权服务工作力度。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劳动关系“体检”活动,组织数字产业职工就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与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全面推广职工法律服务“园区枫桥”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做实做细“四送温暖”、医疗互助、职工疗休养等工作,推动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指导数字经济企业工会用好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全额返还政策,缓解经营资金压力。

三、“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数字产业职工队伍技能结构不合理。尽管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远高于全省职工平均水平,但高技能人才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依然偏少,拥有中高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职工占27.2%,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9.3%。“数字工匠”人才的供给还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端数字化人才和产业跨界人才尤为紧缺。

二是“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数字工匠”人才的学科培养体系滞后于新兴职业的涌现速度。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数字化知识的融合不够、实训不足,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还不够密切,存在信息不对称、职业教育和培训供需脱节、培训层次偏低、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职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数字领域高技能教育培训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现有职业技能等级的晋升难度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数字工匠”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还未完全搭建起来,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成效有待提升。

三是企业培育“数字工匠”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受经营理念、成本控制、职工流动率等因素影响,企业自主培养“数字工匠”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意愿不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更愿意从外界招收高层次数字技能人才。部分企业对“数字工匠”人才技术技能的认定与职位晋升、薪酬增长并无关联,“数字工匠”人才薪酬与福利待遇保障不到位,成长激励不足。

四是“数字工匠”人才对工会工作有更高期待。随着职工对工会工作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数字工匠”人才最希望工会开展或加强的工作,排在前四项的分别是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送温暖慰问、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职工子女教育托管。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数字工匠”人才最希望工会服务能在实惠度、普惠性、网络参与便利度等方面作出改进。

四、“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构建多层次“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经济劳动力供给水平与质量。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学科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领域设置相关学科和专业,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数字工匠”人才。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与范围,支持企业通过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行业性职业技能培训联盟等,广泛开展数字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完善“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数字人才技能水平。深化技能评价改革,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自主设置数字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自开展人才评。落实“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强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更好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多途径宣传职工技术技能等级提升相关政策,切实提高职工对政策的知晓度。

三是深化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做强做大“数字工匠”技能大赛,打造“工会+企业+高校”的竞赛联盟,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发现、培育、锻造一批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健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把竞赛活动、技术创新与技能评定、晋级晋升结合起来,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潜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数字领域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探索建设数字领域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推进工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数字工匠”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会、行业双向互动的数字经济产业工会工作格局。加快数字工会建设,推进工会治理数字化、工会服务智能化,创新普惠服务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积极应对数字产业形态和数字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革,在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积极探索,更好保障“数字工匠”人才合法权益,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林辉 工匠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发挥工匠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国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工匠学院建设。现就工匠学院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工匠学院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建设工匠学院,加强技能人才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带动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

建设工匠学院是进一步实施技能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2022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工匠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提高认识,落实支持保障措施,结合地域优势和产业(行业)特点,发挥工会院校等作用,加快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工匠学院建设。为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国各级工会积极谋划和探索工匠学院建设,形成了工会主导建设、工会与高校(职业院校)或企业合作建设、线上学院等多种模式,在孵化培育技能型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能力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办学、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工匠作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工匠学院是推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离不开思想政治引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工匠学院在培育培养培训产业工人队伍方面,能够且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建设新时代工匠学院,加快构建培养和服务工匠人才的体制机制,是打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建设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工匠学院建设的目标和定位

工匠学院立足于培养和培育工匠,发挥工匠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满足工匠、准工匠、一般技能人才、广大一线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成为工匠技术创新、高技能人才交流和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在资源整合上,工匠学院应整合本地或本行业的产业工人特别是工匠、准工匠资源,发挥工会、企业或高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等)优势,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努力提升产业工人特别是工匠、准工匠的素质和技能。

在服务定位上,工匠学院主要面向三类群体:一是面向本地区产业工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二是面向高技能人才,重点培育工匠候选人,致力于孵化拔尖技能型人才、培育领军型产业工人,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三是面向工匠群体,进一步提升工匠能力和素质,发挥工匠辐射引领作用,带领行业企业发展。

在培养体系上,工匠学院应逐步形成“一线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准工匠人才)——工匠人才”的金字塔型人才培训体系,既涵盖了产业工人群体,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服务产业工人;又对产业工人群体进行分层分类,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三、工匠学院建设的几点构想

(一)加强顶层设计

工匠学院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借力借势。省级层面要加强统筹,并指导市、县各层级工匠学院建设,逐步形成职工、欢迎企业受益、工会有为的良性循环,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二)创新办学模式

现阶段工匠学院建设,重在探索,重在实效。工会要充分发挥作用,结合本地区或产业实际与特点,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具体办学模式上,可采用工会自建,也可与高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等)、企业等联合办学。

(三)丰富培训内容

工匠学院在培训内容上,首先注重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重点突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围绕产业工人的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和素质提高等内容下功夫,不同项目,对象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例如,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农民工学历提升班等,以所就读的专业知识内容为主;电工、钳工、焊工等专项技能班,以学习某专项技能的特色操作法等为主;综合素质项目以职业素养提升为主,满足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改革教学方式

结合技能人才在职培训的特点,开设短期班、研修班、学历班等多种类型的培训项目;开展线上平台建设,开发线上培训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培训协同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行业领军的企业等合作,选取一些典型实训基地,合作共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操多重教学方式。

(五)壮大师资队伍

依托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资源,聘请各层级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技术导师和客座教授,充分发挥工匠在技能培训中的传帮带作用,可持续推进工匠培育;聘请高校、高职院校和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兼职教授,以工匠学院为载体,做好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建设。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工会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