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研究

2023-10-29王希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精准受众智能

文/王希

当今时代,媒体信息传播和受众行为模式正在快速转变,全球传播景观正被重塑。社交机器人、机器写作、算法推荐、数字虚拟人等新的AI技术和应用推动了内容生产智能化,提高了国际传播的精准度。此外,国际传播的技术博弈日趋激烈,AI在价值和规制上的争议也更加明显。主流媒体应认清全球传播环境重构的机遇和挑战,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一条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实践路径。

一、AI背景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AI技术与传媒业的融合迅速推进,这既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带来智能化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冲击、媒体权威性被消解的挑战。

1.机遇。AI技术在发展初期就与国际传播密切相关,例如,很多跨国信息的编码、解码都使用了自动化计算。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成为AI技术应用的前沿。这为主流媒体“换道超车”、驱动精准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机遇。首先,AI为国际传播提供新模式。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能够让机器内容生产贯穿“智能采集—智能加工—产品—智能审核—智能分发—智能反馈”全环节,有效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滞后的信息传播模式。其次,为国际表达提供新可能。例如,AI绘画让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还以AR/VR/MR技术赋予现场新闻更多的体验感、现场感、沉浸感。最后,打破传播边界。通过语言识别、智能推荐、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主流媒体可以将叙事话语穿插在不同的场景与情境中,融入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贴近性、亲和力和时效性。

2.挑战。AI技术正从主体、渠道、内容等层面颠覆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信息生产的智能化以及传播主体向人机协同方向演进,给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人类记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冲击。AI技术在信息采编和发布环节中的优势远超人力,以至于有些观点甚至认为,“人”不再在生产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是让位于能够快速生产、精准分发、智能互动的机器人。然而,技术虽然使得信息生产效率呈指数级增长,却也产生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对受众产生巨大干扰,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次,AI技术消解了权威媒体的影响力。AI技术可以重复发布海量信息,还可以迎合网民的偏好进行传播,久而久之,缺乏价值的信息就会覆盖真实、专业、理智的声音,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就会被削弱。最后,全球传播存在传媒集中化的问题。目前,传媒资源主要集中在西方,再加上先发优势,AI技术在西方主要新闻媒体和传媒巨头中迅速发展,甚至深度影响国际网络舆论,对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带来较大压力。

二、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优势

AI技术、理念及应用的融入,能够为媒体有效打破国际传播业务壁垒提供支持。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能够实现点态国际传播模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1.突破内容传播形态。AI及“AI+”技术,能够为主流媒体的内容拓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包括数字虚拟人、ChatGPT、AR等新技术,可以极大地创新和丰富传统的内容形式,突破图文和音视频局限,向海外受众传递内容,提升国际传播的真实度、可信度。例如,中国日报2022年推出数字人“元曦”,以“中华文化探源者”为定位,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并于此后推出了“元曦带你见识九千年历史岩画”“元曦探秘甲骨文”“元曦新春话剪纸”“元曦跑两会”等融媒体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元曦”身着中国古典风格服饰,配合创新二维插画与3D建模融合的甲骨文农耕长图、贺兰山岩画全景图、中国剪纸窗花风景图,对海外受众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艺术冲击力。

2.点态国际传播模式的实现。点态国际传播即以“点”为中心,这些点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受众,可以是个体或群体。这种国际传播模式强调传播的针对性,比较关注受众的个性。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从点切入,把握点内现状和点际动态;二是对点传播,注重增强点际共情。基于AI技术的优势,主流媒体得以实现点态国际传播模式,有助于提升传播的精准度。首先,运用AI技术精准描绘国际受众画像,可更好地实现传播的准确性。其次,可根据“点”的实际情况和整体状态,调整传播内容、方法和手段。运用AI技术把握“点”所处的传播环境,全面、准确、客观地掌握“点”接收传播内容时的期待,例如从问题导向出发,估计“点”的社会经济状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而通过算法增强点际良性互动。如人民日报TikTok官方账号,从短视频的生产、处理,到后续的推送、数据收集、受众画像,都始终基于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逻辑。基于本地受众数据的智能传播,能够有效解决国际传播中的本土化难题,有利于自发形成若干传播热点,推动相对客观舆论环境的形成。

3.兼顾国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可以实现既“瞄得准”,也“投得准”。首先,在做好可持续的内容规划下,利用AI技术可以加大优质内容供给,为国际传播带来更具有创新性的内容题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报道形式。其次,运用AI技术可以充分关注当下国际受众对文化传播的诉求和审美需要,利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元素,打造现象级产品。例如,新华社利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聚焦海外年轻受众,打造了一大批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多模态特征的全国两会视频,拓宽了两会国际传播的想象空间。最后,推动智慧审核,避免内容同质化,避免负面内容出现,如新华社通过搭建数据库、训练算法和模型,进一步优化“较真”内容检校智能机器人,使其能够对内容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检查和校对,兼顾效率与质量。

三、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策略

主流媒体基于AI技术的国际精准传播策略,主要有人机协作、内容矩阵、算法智能、数据融通四个层面。

1.人机协作。随着国际传播向“智媒化”更新迭代,媒体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因为AI技术的引入而发生颠覆式改变,也导致“人”在内容生产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更大的挑战。主流媒体应秉持“人机协作、以人为主”的理念,有机整合人机协作模式,特别强调采编人员的主导地位和把关作用,从而确保将正确导向融入算法模型、产品生成和稿件发布全过程。例如,新华社将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与传统记者联合,“快笔小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搜集信息、生产稿件,实时跟踪报道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向国外发布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时效;人类记者对“快笔小新”的稿件进行筛选审查,加入深度思考与人文理念。人机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表现中国视角、中国立场的优质新闻作品。与此同时,应强化人才培养。国际精准传播说到底是面向人、说服人的工作,不仅需要国际传播和AI技术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还需要能够将两个领域人才有机结合的协调系统。例如,为了扩大语音种类的多样性,需要培养一批AI语音技术人才;面对中外文化差异,则需要一批了解对象国受众审美和文化的人才,还需要能够协调文化输出传播渠道的人才。

2.内容矩阵。AI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信息生产更加智慧化、创新化,促进主流媒体构建多元化内容矩阵。由于跨文化、跨语言的限制,海外受众容易对国际传播内容产生误解和误读。主流媒体应借助AI技术,广泛拓展演绎学习、类比学习、语音合成等应用,针对海外受众的理解认知、文化习惯来调整内容输出,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使之契合海外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例如,新华社“音讯”可实现中、英、西、法、俄等9种语言的转写。这既能让跨语言、跨文化的内容生产更加高效,还能突破外语人才短缺的局限。此外,新华社利用“新华智云”技术,打造一键式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大大丰富信息内容的“包装”;再如,利用5G+8K超高清视频直播系统,将8K视频编码成网络流媒体,供全球5G用户观看;利用拟定建模技术,推出AI合成英文主播等,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3.算法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之一。算法将大量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增强人工智能交互能力和信息分发效率。如今,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之间的匹配度高低是衡量传播有效与否的一个核心标准,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也应在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例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积累了大量用户资源。人民日报在自建账号上,基于协同过滤、特征组合等智能推荐算法进行信息分发,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此外,为了破除国外社交媒体算法茧房的限制,要加大传播平台建设力度。相较于国内传播,国际传播面临着受众更广、平台更多、竞争更加激烈的现实境遇,同时也存在传播效果不确定等困难,必须建设更加广泛、多元的传播平台。主流媒体应加强海外客户端建设,例如,可以推出英、法、俄、葡、日等不同语种的新闻客户端,利用算法推荐和内容自动过滤技术,为不同国家的受众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信息。

4.数据融通。AI技术辅助国际传播,使得传统媒体的主导权进一步让位于技术逻辑主导的受众权利。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主流媒体须在数据融通上不断发力,提升受众分析的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中国国际电视台十分重视对海外受众数据的存储融通和算法分析,实现了从间接推测到智能追踪的技术升级。例如,针对中华文化爱好者,中国国际电视台先以标签对其进行趣缘匹配,再分析受众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的浏览、互动行为数据,从而将平面的受众画像优化为能够表现行为、情感的立体化受众形象,传播的精准度也大大提升。此外,中国国际电视台自建规模化数据库,通过内容智能检校机器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有效开展情感分析和立场检测,为保障传播的准确度提供重要支持。

猜你喜欢

精准受众智能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