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学习任务群多层次对话实践探究

2023-10-29张彦莉海南省海南中学571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罗斯背影学生

张彦莉(海南省海南中学 571100)

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因话语而有了生命力,又因对话而产生价值并贯穿于文化。本文以教材经典散文《背影》教学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多层次对话为例,从四个层面阐述如何让成功的对话艺术漾起学生审美的心灵微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对艺术形象所暗示的人格美、情操美、道德美、理性美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意蕴的探究精神。

一、对话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背影》是现代写人记事类的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用质朴的语言抒发看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真实情感,当动态中父子之情的天平由倾斜转为平衡时,“背影”打动万千读者的心。可以说,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不朽的原因。

鉴于此,在《背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以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学生与自我之间多种形式的对话艺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悟,提升审美能力。

二、学习任务群设计多层次对话的实践及策略

1.学习任务一:与生活对话,与人生的体验相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已作描摹,那就是中国传统的父亲总是板着“严父”的冷峻面孔。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是话语简约朴素的,平淡得像白开水。中国传统的子女也并不习惯正面、直白地表达对父亲的爱。当“我”因看到父亲的背影,即使已经被父亲背影里蕴藏的对儿子的爱所感动,仍然对他默默无语。因此,从“背影”的文化象征意义来看的话,大家把“背影”作为表现寡言并非寡情的中国传统父子之情的形象标志就再合适不过了。

在师生共同完成了《背影》“梳理散文脉络,体悟精美结构”学习任务群的合作探究之后,为了让学生借“背影”感悟生活中的“父子情深”,笔者为学生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

广告伊始,父亲表情呆滞地看着门口,似在急切地等待什么人回来。可当忘带钥匙的儿子呼唤父亲开门时,父亲却用迟钝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否认认识眼前的儿子。有一天中午,已经忘记家在哪里的父亲居然在吃完饭后伸手抓起盘中剩的两个饺子放进口袋。面对儿子的批评,他竟然流利地回答:“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

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儿子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儿子又是通过怎样的载体感受到父爱的呢?”

学生们迅速反应:

学生1:儿子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疑惑—无奈—嫌弃—感动”的变化过程。

学生2:饺子。

学生3: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却从未忘记自己曾经年幼需要照顾的儿子!

学生4:公益广告赞颂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主题。

这处对话艺术的成功之处在于:父亲用手捡盘子里剩的饺子时,笨拙的动作和流利的话语将广告的情节推向高潮。儿子对爱的觉知逐渐被唤醒,而父亲的爱则处于无所觉察的平静状态。爱的强烈落差,构成了短片动人的美学意蕴。

很多时候,作品中“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实质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关系。当学生人生中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教师的情境化问题相遇,对话便在真实的生活语言运用情境中,漾起学生心中自觉形成的审美意识的涟漪,为学生播撒了爱的种子,使学生收获了生命的美好和感动。

2.学习任务二:与经典对话,与闪光的思想契合

在师生共同赏析批注完“望父买橘”的情景描写后,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特写镜头中父亲的“背影”之美,学会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师请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完美无缺的泰坦尼克号在海洋中乘风破浪。这时,教师将画面锁定在“罗斯和杰克立在船头,杰克从后面拥抱着罗斯,罗斯张开双臂,摆出一个飞翔的姿势”,向学生提问:“请描写罗斯经典传神的动作,并简说这个画面被称为经典的理由。”

学生1:主人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映,场景美得不可思议。

学生2:罗斯笑,笑得自由。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自由,和自己的终生挚爱一起。

学生3:罗斯的“船头飞翔”是对她所倾听到自己心灵钟声的诠释。此刻,这张展“翅”画面也被定格了,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审美对话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存在和参与,是主体间的对话与相互理解,主客体以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信息与意义的交流。如同伽达默尔所言,对话的范围涵盖着一切与理解者发生关系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与他人的对话。从这个对话的意义来看,观赏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方式,对话的生命在于“内在行为的相互性”。

这场对话艺术的成功之处,在于挥别《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之际,在于与生活在1912年的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罗斯相遇,还在于学生此时的内心世界与一百多年前的罗斯闪烁着光华的深刻思想相互感应、契合。视频中有声有色的物象暗示着学生内心的微妙世界,让学生体会到对“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的理解和感动。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对话包含了对话者的回答”的审美体验,纯净地升华了自我的审美意识。

3.学习任务三:与自我对话,与丰富的情感共鸣

意大利画家克拉迪奥曾为朱自清的《背影》设计封面,封面画图的内容就是从朱自清眼角流下泪滴的视角,于“晶莹的泪光”中再现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当学生看到展示的《背影》封面时,教师轻轻述说:“泪光中的背影,‘是忏悔中带着对父亲的回护和原谅’。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个你记忆中的经典画面或情境。”

一位学生起来分享:“这是我上小学时,面对练琴过程中遭遇挫折的一段往事,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我细细品味着贝多芬的《月光曲》,音符之间那月亮洒下的清辉,如梨花般恬淡清甜,如千里白云般飘逸洒脱。我重拾起琴谱放在钢琴上,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练习。阵阵酸痛的感觉从指尖蔓延到手臂,细密的汗水悄悄地从额头沁出来,我所弹的音都倾注了我所有的努力。琴声中,老师在门口微笑着。”

大家被发言学生描述的情境深深感染了,整个教室都沉浸在和谐美好的境界里。

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动情地说:“我好像看见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儿在舞台上娴熟地弹奏着钢琴,那琴声好像是冬日里拂面的暖风,又好像是酷暑时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把女孩儿衬托着如降临凡间的仙女一般。”

另一名学生补充道:“可以想象到主人公在拾起琴谱前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清幽的月光从窗边洒进琴房,洒在了主人公那黑白相间的琴键和乐谱上。惆怅、失落、放弃……全都涌上了他的心头。’”

我听了三名学生的发言总结道:“你们用一个完整的钢琴故事告诉大家——坚持梦想的过程远比实现梦想的那一刻要有意义得多。”

接下来,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与大家分享:“我描绘的这个画面就是前几天发生的事,因我第一次住校,父母不放心,过来看我。这个画面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天傍晚六点,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亮我的半张脸庞,忽然有人唤我的名字,蓦然回首,父母气喘吁吁地站在夕阳下,笑容映在脸颊,望着我。当时人很多,我听不到他们说什么,但在他们的眼眸里我知道了答案,我用口型说:‘我——很——好——’。眼泪在我眼眶里打转,爱永不涣散!”

这名学生学念念不忘的画面引起了第一次住校的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大家的审美体验。

有学生感慨:“在这遥远的人生路途上,走的每一步时间都在飞逝,朋友只是陪伴你一时的过路人,而父母恰恰是你的心灵安慰。”

有学生抒怀:“儿时,父母是你的避风港,长大后,他们就只能在远处望着你,无论是辉煌无限还是生活低谷,你都是他们的唯一。”

有学生自责:“看啊,他们的电话又打过来了,‘知道了,东西都备好了,别担心了’,我漫不经心地说着。‘可是……’听得出父亲很担心我,我却匆匆挂掉了电话。”

大家交流完毕,教师进行概括:“刚才学生们的发言,有‘苦心孤诣,舐犊情深’的感动;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后悔……我们可以把今天的对话归结为一个主题,那就是‘爱的回眸’吧!”

这场对话艺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主体的谈话带进了一个听话人这个事实”;“在对话中被联结在一起的两个人一定明确地互相转向对方”,印证了“世界与我的原动的投射世界都是同一存在的一些完整的部分”;通过对话产生的情感共鸣超越学生自身的个体界域,从而使对话双方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新的境界。

三、结语

其实,与经典对话的艺术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与生活经验、与文本形象、与自我心灵的对话,“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与天地万物、自然道法皆可进行有声或无声的对话。但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对话”,每次“对话”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经典总是历史的,“对话”却一直在持续。“人的真正的生活诉诸语言表达,其唯一表里相符的形式,便是没有终结的对话。”成功的对话艺术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觉知,还能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评价和创作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帮助其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学生尝试以美的理想和规律去影响周围世界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罗斯背影学生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彭罗斯雪花拼板
我想自己做
赶不走的学生
德里克·罗斯招牌动作之偷天换日
学生写话
拯救小镇的罗斯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