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筠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2023-10-29张慈浩
张慈浩,董 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频率的改变,是消化科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久病不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IBS常好发于年轻人,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社会环境、工作压力等影响,就诊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2]。目前认为本病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激活、肠道微生态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致肠-脑互动异常有关[3]。西医治疗以调整饮食结构、解痉止痛、调节肠道菌群等为主,尚无特效药物,且复发率高。中医药治疗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中有独到的优势及显著的疗效[4]。
董筠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第五批学术继承人,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周仲瑛及中西医结合专家俞荣青教授,从事消化系疾病研究二十年余,辨治思路清晰,方药简洁,临床诊治IBS-D经验丰富。董筠教授认为本病总以脾虚肝郁为主,虚实寒热错杂相兼。治疗上强调疏肝郁,健脾胃,明辨虚实,调其寒热,结合外治,身心同调。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董筠教授辨治IBS-D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IBS-D在中医学中可纳入“泄泻”“腹痛”范畴,其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体虚劳倦等因素相关。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等脏腑。针对IBS-D病机特点,各医家划分有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大肠湿热等不同证型[5]。董筠教授临床见IBS-D患者脾虚湿阻者有之,脾阳虚者有之,但尤以脾虚肝郁者最为常见。本病虚实寒热错杂相兼。病机多为肝气郁滞,横逆乘犯脾胃,失其和降。脾虚有寒,运化功能失司,而肠腑常夹有湿热,每遇饮食不节、情志变化、感受实邪反复发作。
1.1 脾胃功能失常是发病关键 胃以和降为主,脾以升清为要。脾胃之气升降协调,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6]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不遂等多种因素损伤脾胃功能。胃腐熟水谷失司,脾运化精微失调,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7]即脾弱不能升清,浊气不得下降,阻滞于中,精微物质下流,则见脘腹胀满、泄泻便溏等症。
1.2 肝郁脾虚为重要因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面对源自生活、工作、学习的诸多压力,实难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慢性压力犹如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临床上患者因紧张焦虑、忧思郁怒等情绪致病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中医认为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舒畅;反之情志异常,易致脏腑精气功能的紊乱。《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7]当患者情绪受扰,气机逆乱,肝失条达之性,疏泄失司,横逆乘犯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则泄泻作矣。所谓“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8]。
1.3 寒湿、湿热、食滞兼夹 董筠教授认为本病常因患者体质、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在肝郁脾虚的病机基础上,常易兼夹寒湿、湿热、食滞。脾喜燥恶湿,湿气内盛遏制脾阳,则水液失于运化,水湿下注则成泄泻。即“无湿不成泻”。外感寒凉或饮食生冷,则寒凉伤中。《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7]寒性收引,凝滞筋脉则腹痛;寒迫气机,内遏脏气,脾阳受损则大便稀溏。湿邪郁滞肠腑,久可化热,湿热相合,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致使气机升降失常,纳化失司而成腹泻。《素问·奇病论篇》亦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痹论篇》又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7]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肠正常功能。
1.4 迁延反复,脾阳受损 在肝郁脾虚的病理基础上,受饮食、情志、环境等影响,反复发作是本病的特征。太阴脾土,喜燥恶湿,常需阳气温煦推动运作。寒湿阴邪久稽,亦或素体虚弱、久病,脾肾阳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肾中精气又无以充养,固摄失司,则精微下泻;肾中阳气温养五脏,反之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肝失濡养,疏泄失司,病情缠绵难愈。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6]
董筠教授认为IBS-D之病机,单纯阴阳偏盛者少见,虚实相伴、寒热错杂者居多。实乃后天之本不固,又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反复诱发,日久累及脾肾阳气,致使脾阳受损,虚寒内生;饮食厚味,酿生湿热,留滞肠腑,夹杂湿热之实,而成寒热错杂之候。
2 治则治法
2.1 健运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9]脾胃虚弱者,稍有饮食不慎即易作泻,食少胀满,易倦怠疲劳。湿浊蕴结,有碍脾之运化,湿注肠道,则大便溏泻,迁延反复。治疗上当健运脾胃,使其纳运正常,升清降浊,促中焦气机升降,但不可过用补益,以防壅滞,正所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虚盛者,以香砂六君子为基,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品;湿浊偏重者,方宗健脾化湿之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药选藿香、佩兰、白豆蔻、法半夏等。
2.2 重视疏肝、情志调摄 《血证论》载:“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10]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升主动。肝之疏泄,促脾胃气机之升降,维持全身气机协调平衡。《知医必辨》有言:“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至作泻。”[11]肝郁脾虚者,腹痛肠鸣即泻,每因焦虑紧张、情志不畅而诱发,常伴胸胁胀痛,矢气频多。治疗上补脾柔肝之痛泻要方素有盛名。防风一味大有深意,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土得木疏则中焦之气升降有序而不壅滞。风性走散,其性升浮,助发散湿邪,即“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9]故董筠教授临床常借防风、升麻、葛根等药鼓舞清阳之气、发散湿邪以止泻。肝气郁结重者,可宗以柴胡疏肝散,取柴胡、炒枳壳等加强疏肝行气之力。疏肝亦是舒情志。形神一体、人与自然环境一体是中医的基本观点。IBS患者体质与焦虑、抑郁显著相关[12],焦虑抑郁情绪是诱发IBS的重要因素[13]。无情草木难治有情之病。本身因情绪所致之病,难以简单通过药物根治。治疗当重视情志调摄,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患者因忧思郁怒等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本病。
2.3 明辨虚实,调其寒热 脾胃阴阳不调者,升降失和,寒热格拒,中焦痞塞,湿邪内生。董筠教授临床常治以泻心汤类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同行。寒湿偏重者,加广藿香、佩兰的同时佐以炮姜顾护脾阳,即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8];肠腑湿热者,加黄连、木香等药,取自清热化湿之香连丸;肠腑湿热不显者,可选清热化湿药,并酌加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以助止泻、恢复正气;饮食积滞者,宗以枳术丸、保和丸等,药常选焦楂曲、炒谷麦芽、法半夏、炒鸡内金、姜厚朴等;久泻者,寒多热少、虚多实少,取真人养脏汤、乌梅丸以温肾补虚,涩肠止泻,药常选肉豆蔻、补骨脂,石榴皮、醋乌梅、金樱子、芡实、五味子等。此外,董筠教授还强调,临床对于虚实夹杂者,清热时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
3 统筹兼顾,特色鲜明
3.1 方药独创,药简效优 董筠教授认为,临床上本病非单独偏向某一证型,受患者体质、情志、饮食、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也少见单一病机致病。故董筠教授认为本病多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的重叠病机特点。经多年临床积累、疗效反馈,董筠教授总结出肠复安汤[14]一方。药物组成:党参12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3 g,防风6 g,陈皮6 g,黄连2 g,煨木香8 g,炮干姜4 g,炒白芍15 g,制香附10 g。临证时董筠教授常以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灵活运用。本方取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力强,配茯苓健脾渗湿,以助运化;炙甘草补益和中,能复脾胃升清降浊之用;黄连、木香相伍乃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香连丸,辛能发散行气,苦可降泄通下,清热化湿以除实邪,行肠胃气滞而止痛;少佐炮姜可制黄连寒凉之性,兼可顾护脾阳;防风辛散疏肝郁,舒脾气;陈皮理气燥湿;白芍缓急柔肝;伍以防风散收同用,升清止泻;合白术即为抑土扶木之痛泻要方。气病之总司香附,疏理肝气而止痛,为肝气郁结所首选。全方补泻兼施、寒热共投、升降相合、敛散相因、阴阳相济,共奏健脾疏肝、安肠止泻之效。临床验之可显著改善IBS-D患者症状积分,提高临床综合疗效[14]。
3.2 辨证为基,辅以外治 在内治基础上,董筠教授提倡对证施以不同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巩固疗效。(1)耳穴压贴疗法可提高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SDS及SAS评分,缓解抑郁、焦虑情绪[15],适于肝郁明显且常受情绪诱发者。(2)脾阳虚、脾虚湿盛,尤腹部冷痛者可施用中药封包热敷。其操作简单、显效快速,易于被患者接受。(3)艾灸疗法可用于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者,其温经散寒、温补脾肾之力可显著改善IBS-D患者腹泻症状。(4)中药足浴适于阳气偏虚,畏寒肢冷者。临床观察此法患者接纳度高,常反馈其温通经络、舒缓情绪、改善睡眠效果较好。此外,董筠教授常倡导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运动。上述功法运动既可增强体质,又兼具对精神意识活动进行自我锻炼,调控情绪,有利于患者做到“精神内守”。功法运动可有效改善身心症状,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胃肠道功能康复[16]。
4 验案举隅
4.1 病案1 患者,男,24岁,2021年8月4日初诊。主诉:左侧腹痛间作半年余。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痛间作,呈窜痛,伴大便不成形,1~2次/d,曾予得舒特、菌群调节药物效果不佳。刻下症见: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纳寐尚可。舌质暗,苔白厚,脉细弦。辅助检查:腹部CT、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腹痛(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止痛,健脾止泻。方选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炒白术10 g,炒白芍20 g,陈皮6 g,防风6 g,党参12 g,茯苓15 g,炙甘草3 g,醋延胡索10 g,徐长卿10 g,白芷10 g,焦六神曲15 g,郁金10 g,沉香曲3 g,乌药10 g,合欢花10 g,醋柴胡5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嘱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畅情志。
2诊:2021年9月11日,患者诉症状较前改善,但停药易反复。舌脉变化不显,病证同前。予原方醋柴胡增至8 g,14剂,煎服法同前。医嘱同前。
3诊:2022年4月30日,患者诉症状已改善,半年来遇情志不遂仍觉有腹部不适,大便不成形,为求巩固,再次求诊。予原方去延胡索、徐长卿、合欢花,加梅花5 g,炒莱菔子10 g,黄芪12 g。14剂,煎服法同前。
后随访,患者病情平稳,余无不适。嘱患者平素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强体魄、悦情志,不适随诊。
按语:本案患者以腹痛症状为主,呈走窜样疼痛,乃肝气郁结,疏泄不通,横逆乘犯脾胃,胃肠气滞所致。此类患者亦常见腹胀肠鸣、矢气频多等表现。脾胃受损,健运失常,则见大便不成形,甚则便溏。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细弦,均提示为肝郁脾虚证。方拟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柔肝止痛,健脾止泻;乌药辛温香窜,善于疏通气机;徐长卿祛风除湿止痛;延胡索可用于肝胃气滞疼痛;白芷有悦脾土、升胃阳、除湿浊的功效;合白术共奏健脾燥湿、升清降浊之效;沉香曲可理脾胃气,止痛泻;焦六神曲和中止泻;柴胡、郁金、合欢花疏解肝郁,以祛致病之因。2诊时患者症状较前改善,已见成效,但停药反复,予醋柴胡加量,增强疏肝止痛之力,守方继进。3诊时患者腹痛未作,时有腹部不适,大便不成形。得知脾胃之气未健,运化能力不强,故去延胡索、徐长卿、合欢花,改予梅花疏肝和胃,莱菔子通胃肠积滞止泻,少加黄芪健脾益气,以防壅滞。
4.2 病案2 患者,男,32岁,2022年2月11日初诊。主诉:腹泻间作3年余。患者3年来每因情绪紧张或受凉、饮食辛辣生冷后出现大便溏烂味重,严重时达3~4次/d,无黏液血丝,时腹胀痛,喜按,肠鸣,四肢不温,纳谷尚可。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细。辅助检查:血常规(-),粪常规(-)。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治法:补脾柔肝,寒热同调。拟肠复安方加减,处方: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炙甘草3 g,醋香附10 g,醋柴胡5 g,炒白芍20 g,黄连3 g,木香6 g,乌药10 g,炒鸡内金10 g,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砂仁3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同时辅以耳穴压豆(心、脑、神门、枕、肝、脾、胃),按压约2 min/次,4次/d。嘱患者调畅情志,饮食清淡,避免进食生冷辛辣之品。
2诊:2022年3月4日,患者诉药后大便基本成形,诸症减轻。苔腻减轻,病证同前。予上方茯苓减至10 g,炒鸡内金减至6 g,醋香附减至6 g,加仙鹤草15 g。14剂,煎服法同前。医嘱同前。
3诊:2022年3月24日,患者诉大便成形,1次/d,腹部胀痛等诸症缓解。苔脉改善。时天气阴冷,湿气重,予2诊方茯苓增至15 g,加炮姜3 g,生山药15 g。14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避风寒,饮食宜忌同前。
后随访,患者腹泻等症状未作,未诉不适。
按语:本案患者饮食稍不慎、遇情志变化即作泻,乃肝郁失疏,横逆犯脾之象;脾虚有寒,故腹虽痛而喜暖喜按;粪质稀溏而味重,知其肠中湿热。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细,示肠中湿热不甚,脾胃虚弱为主。总结病机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合四君子,伍砂仁温脾利湿止泻;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利肝用;乌药温中开郁止痛;黄连、木香清热燥湿以除肠中湿热,无闭门留寇之弊;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健运脾胃,消食和中,防积滞蕴热。同时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安神定志,减少情绪诱发。2诊时患者诸症改善,提示方证相应,效不更方,酌加仙鹤草补虚收敛止泻。3诊时患者诸症缓解,大便恢复正常。考虑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恐遇寒再发,加炮姜温中补虚,助升脾气,寓生姜泻心汤之意;山药补养脾胃,守效求稳,以期巩固。
5 结 语
IBS-D虽无器质性病变,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因其反复易发的特点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受患者体质差异、病程长短、药物干预及生活环境影响,本病病机常虚实夹杂,疏肝、健脾等法虽为基础,但难以全效。董筠教授据临床疗效反馈,结合本病常虚实寒热错杂的特点,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提出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等治法。道有常道,法无常法,针对不同患者寒热特点,辅以中医特色外治法,重视情志、饮食调摄,能有效缓解患者IBS-D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