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策略探究
2023-10-29吴鹏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山东省青岛市
■ 吴鹏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山东省青岛市)
一、背景分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双减”政策还提出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尽管如此,为保证学生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同时,让作业仍旧承担起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的功能,作业质量就需要被提高。对此,“双减”中也有明确要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避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所以“双减”对作业的要求实质是减量增质。对于作业量的把控需要在提高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开展,那如何提高作业质量便成为前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现实状况,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提出作业优化策略。
1.作业形式单一
在部分学校中,为了缓解中考带来的压力,教师会布置大量的听写、默写、背诵作业,缺乏创新性、多样性、趣味性,因而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调研显示,50%的学生认为作业是机械的、单一的,比如抄写课本或笔记、背诵、填空等等容易变成“填鸭式学习”,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学生对于单一作业形式的反感和厌恶。
2.作业的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全班一体的,即每个人的量和内容都是一致的,这很容易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但对于自身学习能力并没有明显帮助;另一种是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这就导致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长此以往,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会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因而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3.作业评级标准单一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传统作业常常是背诵、默写、抄写等单一性的作业,导致作业评价标准也较为单一,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比如是否背诵熟练、是否按要求默写等待。而且由于这种作业形式的单一,导致教师很难依据作业完成情况去追踪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发展情况,更是难以追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而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观念恰恰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作业缺乏这一评价内涵,那作业评价将失去重大意义。
4.作业的关联性弱
目前为止,教师的作业设计常常缺乏系统性,很难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形成联动。学校内各个学科教师为了提高本学科的成绩,纷纷提出不同的作业策略,但教师常常只考虑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不去考虑其他学科,因而缺乏学科统筹。
三、优化策略
1.提高实践性作业占比
首先,根据今年四月份正式开始施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其中提出的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具体而言是关注学生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个不同情景下的日常行为与思想品行的进步与发展。综合而言,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发展愈发重要,而实践作业便是促进学生与课堂之外的环境产生关联的重要契机。传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比如抄写或背诵课本内容,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传统作业掌握课本内容,但这种掌握更偏向于对知识的机械背诵,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偏差。而实践性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为其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增加实践性作业占比是主要策略之一。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作业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义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除此之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也有具体描述: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程,更是培养青少年四项核心素养的课程,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了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课堂教学之外,课后作业也起着不小的辅助作用。
而相对于传统的背诵、默写作业,新型的实践性作业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逐渐接受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每天收看新闻报道的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初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感受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而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时间查阅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模范的故事,并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还可以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增进对国家的认识,激发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增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意识。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相较于传统作业,实践性作业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时更占优势。
最后,实践性作业能够减少作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在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业具有较多的优点,比如提高学生但自治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等,但是作业也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使学生对学业产生厌烦心理、好奇心减弱等等。而实践性作业拥有较新型的完成形式,提供了学生与课堂之外世界接触的机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业的消极影响,保障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2.注重作业分级
为了避免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采取作业分层的方法,让优等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让差生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且不会有过重压力。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作业选择,确保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基本都能够完成符合自身的作业,既不会过于简单造成课后作业的冗余,也不会难度过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在授课之后可以布置三层作业:第一层是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容;第二层是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案例或是结合身边的案例,进一步理解法律规定并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以及认识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第三层是组织法律学习活动,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共享,比如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组织学宪法、讲宪法等活动。学生可以依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完成到第几层,当然这需要教师及时反馈结果,提高学生积极性,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监督,防止学生因产生懒惰思想而只做第一层,进而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
3.改善作业评价体系
根据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五项课程理念之一就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其中也对评价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包括以评价对象区分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包括以评价主体区分的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包括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应用需要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全程,既包括课中,也要包括课前和课后。那么,在作业中该如何结合多种评价体系来实现评价的引导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作业评价一般为结果评价,且大多是关注了结果中的知识掌握度、知识熟悉度,但这次新课程标准提出结果评价需要关注全面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表现。基于此,教师在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时,就不能单单依据学生背诵情况进行评价,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后是否在情感和行为上发生积极变化。比如在生命与安全教育中,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时,需要关注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是否学会情绪调控;而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是否树立了网络生态文明理念,是否能够辨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等。
作业的过程评价则要注重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为此就需要教师注重作业的难易程度与对量的控制,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作业量的控制需要严格按照“双减”要求进行,那难易程度则可以采取作业分级,既避免对于优等生无效的作业,又避免了对于差生难度过高的作业。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环境差异,教师需要为作业的完成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要随着作业的推进和问题的出现提供微课等资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资源环境差异导致作业完成情况的差异。比如教师希望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议题展开各种活动时,需要关注学生活动开展的前、中、后的情况,并在学生遇到明显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学生将风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希望能够去一次风筝博物馆以了解风筝从古至今的传承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在与学校和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组织校外活动,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增值评价是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引导学校多元发展,应用在作业上则是不以作业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以评价主体区分的几种评价方式则需要注重其可实行性。比如在学生互相评价时,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那么教师很难通过学生互相评价的结果对学生作业给予一个较为确切的评价,更不能发挥评价应具有的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因此,教师需要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并将其提前告知学生,通过评价量表等可视化工具提升可操作性,相应地提升评价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需要注重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反作用是否积极。作业评价能够提升学生对作业完成的积极性,而且不同的作业评价形式也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高效完成作业,但需要注意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反作用有积极影响也会有消极影响。
4.重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课程,是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这也就决定着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其次,多学科的综合性作业会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积极地完成作业,这对学生的反馈也是正向的。同时,由于是跨学科作业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因而也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正反馈。比如调查中学生对于宪法的了解程度或是调查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等,不仅能够增强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运用相关知识与受调查对象进行沟通,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即社交能力,还能运用数学的统计学知识,比如概率学,对于结果展开准确描述——大部分、少部分等。调查活动选题可以由学生自主选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择范围,这样就在活动伊始提升了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建立实时反馈机制,保障学生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因遇到较难解决的困难而放弃调查,产生消极影响。在调查活动结果的汇报中,教师则需要听取汇报,对学生的调查活动给予评价,还要向学生表明调查活动对其自身发展的益处,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需要在严控作业总量的前提下提高作业质量,也就是优化作业。作业的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实践性作业占比,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性质使实践性作业相较于传统作业具有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二是注重作业分级,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确保学生均能从作业中有所收获;三是改善作业评价体系,结果评价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环境资源差距,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四是重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这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思想性与政治性所决定的,同时也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