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工匠文化”引领文化育人的体系探索

2023-10-28张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6期
关键词:工匠育人院校

[摘           要]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做”与“创”的理念和行为,更需要融入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工匠文化是对“做”与“创”理念和行为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其形成背景受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做”与“创”理念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这两种理念有机融合到职业教育全过程,并使其成为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及学生特点和现状,从学生培养入手,分析构建文化育人的具体策略,以促进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职业特点和行业特色且符合当代青年心理特点及思想观念的全新育人体系,构建基于“做”“创”理念、能力培养理念和学校文化熏陶理念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匠精神;工匠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0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在注重文化育人的同时,应注重文化育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从系统的角度审视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工匠文化”引领文化育人的体系探索,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有利于学校提升育人水平,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搭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的工匠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中国传统职业教育强调人以“技”为本,以“技”为重。本文从“匠心”一词的来源和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匠心”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提出树立科学的工匠文化育人理念。新时代如何弘扬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中,形成“工匠梦”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构建以“做”与“创”为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创新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熏陶为路径,以培育职业精神为灵魂,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构建基于“做”与“创”理念、能力培养理念和学校文化熏陶理念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负责、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工匠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意义

匠心,是指在工作中精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品质。对职业教育而言,匠心更是一种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匠心”之于教育,是指在长期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匠心的理解与追求,并把这种精神和信念融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具备一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中国传统职业教育在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后,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当今“职业人”,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文化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更加有效、系统的方式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方面同样存在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手段来解决。“工匠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一个载体,也成为引领学校办学特色和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

二、当前我国高职工匠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较强的工匠文化意识,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时往往是通过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缺乏实践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容易忽视不同学生的个性,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其制订符合个人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对不同性格或类型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同时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业先进技术与文化理念等内容的了解,导致他們不能从企业一线岗位中汲取营养知识或信息。此外,不少学校没有真正开展实践类课程建设工作,不具备相应的实训场地和实训条件,没有真正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培养中传承工匠文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文化认知不够,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首先,教育方式单一。其次,教师的思想不统一。最后,实训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不够专业,无法胜任新时代工匠文化育人工作。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缺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念;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以工匠文化育人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等工作。高职院校要通过文化育人促进学生发展,不仅要重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有关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培养。其次,要加强“工匠文化”建设。“工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是在职业教育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最后,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其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对其进行社会实践等的活动培养,以此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另外也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引领层面具体分析相关实施举措。

(一)树立科学的工匠文化育人理念

第一,从“人”本身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指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不断深化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从课程体系出发,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

第二,通过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引领学生成长发展。随着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工匠文化”正逐渐从无形变成有形、从个体变成群体、从封闭变成开放、从表层变成深层,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工匠文化育人理念是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工匠文化育人理念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第三,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时,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提前规划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构建以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环境。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要科学地凝练大学精神,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操的影响,给高校学生带来全面的文化熏陶和情感陶冶,并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新形势下,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重点彰显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时也要改变原有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利化现象,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设“工匠文化”育人体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所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工匠文化”育人体系作为一种新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形成。只有通过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和内涵。学校在加强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和关爱学生中促进“工匠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使“工匠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品牌教育的特色名片。

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在教学中要加强“工匠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还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工匠文化”教育,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课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不同产品对不同职业岗位员工的要求。通过将实训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学校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讲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强化技能培养力度。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和技能训练活动,以此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可以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总之,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训和培养。

3.内外结合,突出培育工匠精神

学校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突破口,校内外结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工匠文化素养,如图1所示:

一是加强教学改革,重视实习、实训,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注重教学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树立工匠意识。二是聘请优秀毕业生、劳动模范回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学习扎实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三是收集讲好古今优秀工匠、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当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增强创新意识与敬业奉献意识。同时打造校园文化,涵养职业品格。学校用心打造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通过楼宇“仁义礼智信”的醒目文字、花坛里“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的大型石刻、甬路旁的大国工匠刊板、路灯下的名言警句、走廊和班級的艺术创作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与职业素养。

(三)注重实践培养,培育工匠精神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学技术就是学做人”“人人都能成才”等意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行业领域中的专业人才。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在技能大赛中,把竞赛项目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把技能大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项目带动学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校园技能大赛等活动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空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体验、职业分析、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工匠精神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等形式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班级活动中还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四)优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产、学、研、用”的融合。为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需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定期举行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学习借鉴和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行探讨和交流。企业与学校还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企对接洽谈会或座谈会。企业可以派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及学生竞赛等工作,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企业也应该为学校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帮助等服务活动。学校与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一方面要根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素质+技能”为核心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建立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办学经验,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充分发挥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将校企协同育人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学校要将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指导、培训学生等方式加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学校要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再次,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形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使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更加契合,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最后,学校可根据办学优势与特点构建专业培养方案,明确不同专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

四、结束语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高职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和创新活力。加强工匠文化育人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的工匠文化育人理念,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德全,钱兴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23-25.

[2]寿伟义,李国成,吴建设.传承·发展·引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22,21(2):76-80.

[3]张晓雷,周祎.“校企一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党建引领文化育人路径的探析: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党史博采(下),2021(9):57-60.

[4]杜娟.新时代高职院校视角下文化育人中榜样的价值引领实施路径: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20(26):99-100.

[5]强金国,胡蓉.高职院校从文化育人到工匠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3):32-34,37.

[6]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J].艺术探索,2016,30(5):74-78.

[7]黄春梅.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4):75-78.

[8]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70-74,87.

[9]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记者,2016(16):9-10.

[10]李云飞,徐涵.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缘由与路径重塑[J].职教论坛,2017(16):76-78,83.

◎编辑 尹 军

基金项目:2022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基金项目“‘大思政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路径探究”(项目编号:CDGZ 2022043)。

作者简介:张询(199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匠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