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再生稻高位新突破
2023-10-28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42期
“三块测产田平均亩产489.9公斤,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10月7日,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在由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单位的专家共同见证下,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再创新纪录。
纵观我国悠久的稻作历史,再生稻总有一席之地。头季水稻割毕,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溫、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
这种蕴含劳动智慧的“一种两收”的水稻栽培方式,一度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增加粮食增产“解题新思路”。
1937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杨开渠教授正式提出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以期缓解抗战严峻形势下的粮食危机。
据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回忆,杨开渠教授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根据他的建议,再生稻率先在四川地区试植,然后向长江流域推广。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广50余万亩,产量达3000余万斤。
1991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孙晓辉主持的“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水稻栽培技术的进步,使再生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四川“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新种植制度就此落地。并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