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玉:中国火箭军第一位女将军
2023-10-28潘彩霞
潘彩霞
由高考状元、北大才女到成为导弹专家,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李贤玉自豪地说:“是战略导弹部队这片沃土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选择导弹科研,你一定会大有作为”
1965年,李贤玉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二结束时,17岁的她提前参加高考,一举成为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
1982年,李贤玉如愿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无线电物理专业。4年后,李贤玉成为全班第一个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她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统锻炼。
1990年6月,李贤玉即将硕士毕业。有一天,导师带着她去看望第二炮兵(现为火箭军)的一位老领导,得知她是北大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时,老领导满怀期待地说:“你要是能到导弹部队来,加入导弹科研这个高科技领域,一定会大有作为!”
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打动了李贤玉,她毅然申请入伍。其后又加入了二炮信息技术研究所,专攻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个弱女子,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1991年,26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络总体构建和实时数据传输这两项科研攻关任务。她暗下决心:要瞄准世界一流干。
可那时计算机很少,指挥系统要建成什么样,谁也没有清晰的概念。为此,李贤玉查资料,编程序,去部队了解武器装备,夙夜攻关。科研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光成形的方案就做了几十稿,摞起来有一米高。
数万条程序编完了,一道道难关攻克了,历时4年,全新的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终于完成。檢验的时刻到来了,1995年的那个夏日,部队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当六支利剑惊天捣海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指挥室里,可视化屏幕将这一切同步呈现。一位首长握着李贤玉的手,激动地连说了几个“不简单!”
“口令式”的“靶场模式”成为过去,李贤玉和团队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先河,“标志工程”名副其实。几年的辛苦,值了。
后来,李贤玉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又一块难啃的骨头交到她的手上。当时,导弹型号众多,而且有各自的指挥控制系统,相互间无法联通,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首长对李贤玉下命令:“你要开出‘药方,进行‘大手术,再造大国长剑的‘神经中枢!”
然而这谈何容易。李贤玉带领课题组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戈壁滩上,她一待20多天,塞外深山,大雪纷飞,她和团队一驻扎就是三个多月。
奋战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国剑网”横空出世!2006年,在一次重大军事演习中,李贤玉带着最新成果接受检验。指挥中心里,指挥员轻点鼠标下达命令,只见多种型号武器装备立刻同时启动,利剑齐发,发发命中。
几位首长赞许地说:“李贤玉虽是一个弱女子,但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
“军事科研就是打仗”
多次立功受奖,沉甸甸的奖章也代表沉甸甸的责任。
2007年,李贤玉率先提出丢掉“拐棍”,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新开发的软件必须实现全面国产化。3年后,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问世,水平位居世界一流行列。2010年,她再挑大梁,只用38天就造出野战信息采播车,创造了中国火箭军史上新装备研发时间最短的纪录。
2015年,50岁的李贤玉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成为火箭军首位女将军。
2019年,李贤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站上新起点,她豪迈地说:“我既是科学家,又是军人,在强国强军路上更应多努力、多奉献!”
“军事科研就是打仗”,在自己的战场,年近六旬的她依然在闯关夺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