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性视角下的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盱眙龙虾小镇与丁庄葡萄小镇为例

2023-10-28付长余赵鸭桥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8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孙 维,付长余,赵鸭桥

(1.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2.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昆明 650500)

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产物,主要是指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1]。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小镇逐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各类小镇遍地开花,农业特色小镇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具备独特的时空属性,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更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的先进实践。如何使农业特色小镇在未来具备长远性、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成为探讨的重点。

1 根植性与农业特色小镇

根植性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长期依赖于某些条件的表现和特质,本地根植性一经形成就有难以复制的特性[2]。该理论由Polanyi[3]在《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中提出,后来被不断加以丰富。2017 年,付晓东等[2]将根植性理论与特色小镇的发展相融合,将其表现形态归纳为自然禀赋模式、社会资本模式、市场需求模式三大类,并总结出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易逝性五大特性。自然禀赋模式主要是指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要素构建特色小镇,一般而言,自然资源越丰富,产业发展的根植性就越明显,如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时更依赖于自身独特的地势景观与土地河流资源。社会资本模式中又将社会资本进一步划分为技术社会资本与文化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依赖于特有的技艺或科技构建特色小镇,文化社会资本主要是指立足当地深厚的特色文化氛围建镇。典型的特色小镇如大理市喜洲镇,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创建起来的。市场需求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当地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吸引大批的人力与资本投入,从而创造出构建特色小镇的基础。如中国的华北、华东地区拥有京津冀、苏沪杭两大经济圈,2016 年江苏省依据自身优势提出要构建高端制造小镇、新一代信息技术小镇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适用于生态领域,后随着时间发展被逐步拓展至生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特色小镇的发展涉及多方主体,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对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聚集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齐奇等[4]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产业发展力三大视角出发来构建,并将其分为28 个细化指标。另一方面,从理论视角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徐苏妃等[5]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建议在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战略上作出改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敏[6]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将特色小镇发展分为4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农业特色小镇的模式更多地表征为在发展探索中的共有认知。部分学者突出了农业特色小镇的三产融合功能,张玉昆等[7]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借助当地特色的资源优势,集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成为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张颖举等[8]认为农业特色小镇以现代农业为主导,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是融合一二三产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另一部分学者则强调农业特色小镇的多功能性,吴奶金等[9]提出要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角度入手,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稳定乡村治理;还有学者展望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远景,构画出美好前景,杨梅等[10]提出要将农业特色小镇打造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农业旅游双链协同发展的综合体;余茜等[11]认为要将农业特色小镇打造成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特征和一定功能社区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在此,将农业特色小镇定义为立足本地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特有资源要素,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经营理念推动创新生产并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三产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开发项目集聚区。当下对于农业特色小镇的认知更多从功能发挥与目标展望的角度来阐述,无法从根源上探索其持续发展的路径。对此,本研究尝试从根植性视角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 根植性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情况

2.1 案例选取

江苏省是较早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省份,在农业特色小镇的培育上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在江苏省首批25 个省级特色小镇中,仅有吕四仙渔小镇与盱眙龙虾小镇这2 个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8%;2022 年江苏省特色小镇官网(http://www.jstsxz.com/town/l/dzpt.htm)的相关数据显示,全部产业分类型特色小镇99 个,包含4 个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约4%,除首批建设所包含的2 个小镇外,仅包含天目湖白茶小镇和丁庄葡萄小镇。

2017 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情况评估指标》中明确了农业特色小镇的2 种发展模式,分别为产业集聚型和休闲观光型。在江苏省4 个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特色小镇中,盱眙龙虾小镇与丁庄葡萄小镇是2种截然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在此,选取这2 个特色小镇作为研究案例主体进行分析。

2.2 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比较

本研究从特色产业发展定位、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和文化特色对比研究其发展路径。盱眙龙虾小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坐落于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拥有“龙虾之都”的美誉,2017 年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特色小镇名录;丁庄葡萄小镇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核心区为丁庄村,其以葡萄种植为特色产业,是江苏省著名的葡萄专业村,2020 年入选江苏省特色小镇名录。

从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来看,盱眙龙虾小镇始终落脚于推动龙虾全产业链的升级;而丁庄葡萄小镇在建立之初就树立起以“旅游+”为引擎,以农旅融合为发展重点,提出实行“资源围绕旅游聚、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策略。盱眙龙虾小镇具备明显的产业集聚特性,丁庄葡萄小镇则具有强烈的休闲观光特性。

2.3 根植性视角下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比较

推动顺应根植性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自然资源(自然景观)、技术社会资本、文化社会资本和特殊的产业发展机遇。本研究从这一视角对两类小镇的综合特性进行对比(表1)。

表1 特色小镇资源禀赋对比

对比两镇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类型,技术要素在进行全产业链生产的盱眙龙虾小镇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如创新“智慧化、标准化、精品化的生态养虾”理念、在龙虾养殖上采用全智能化的养殖系统,同时建立起龙虾溯源机制,使每只小龙虾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得知其养殖过程、销售日期、生产单位与种苗来源,建立消费者市场的品牌信任感。这种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的收益方式是多元综合的,第一层次的收益来源于特色产业与特色产品带来的销售收益,第二层次的收益来源于叠加乡村旅游功能吸引游客而带来的收益。以丁庄葡萄小镇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的技术性要素则显得较为薄弱,而稍显著的是其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文化要素,从而使乡村旅游得以在此生根。这也是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与产业集聚型农业特色小镇的区别所在,也正因旅游与产业融合的易进入性、产业技术性要素的不足,更多农业特色小镇越来越偏向休闲观光型。

2.4 根植性视角下的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分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 年、2017 年两次发布国家特色小镇名录,共计403 个,其中农业特色小镇96 个,占全部国家特色小镇的23.8%;按照发展路径的不同进行区分,发现其中产业集聚型农业特色小镇有18 个,占农业特色小镇总体的18.75%(表2),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有78 个,占农业特色小镇总体的81.25%,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表2 产业集聚型国家农业特色小镇名录

从农业特色小镇的两种发展方式来看,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的数量远超产业集聚型农业特色小镇。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高潜力特色产业的欠缺,以高潜力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特色小镇具备较高产业升级、品牌增值的空间,从而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实际上更多农业特色小镇在建立之初就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力图以农业特色产业来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高潜力特色产业的欠缺使其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较困难,因此更多农业特色小镇管理人员将发展目标转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第二,旅游具备较强易进入性,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评价标准体系,而其投资者也更多地模仿现有乡村旅游市场上所出现的旅游产品,但是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游客可以在较短时期内使其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与相关公共服务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重要性。但也正因如此,这种偏向于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在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3 根植性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发展问题探析

3.1 特色不“特”,产品服务高同质化

特色小镇的建设初衷是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带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但在已有发展方式偏向于与旅游业融合的情况下,核心特色产业发展力量不足,旅游业则成为小镇的核心受益方式,因此特色小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求其受益机制能够得以持续运转,而实际则与此相悖离。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涌现出一些较成功的发展方式,但大部分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仍然浮于表面,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为主要发展方式,产品服务高度同质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呈递减状况,也正因如此,特色小镇中的乡村旅游发展则更显得单调,特色小镇的“独特性”无法体现。

3.2 受益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弱

特色产业与旅游融合要实现持续发展面临较突出的问题,即旅游收益是不稳定的,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淡旺季”问题,游客分布也是非均衡的,因此其受益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波动发展的状况。经营者在长时间面对“淡旺季”这一游客出行的自然变动规律时自然会衍生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但是在无法避免的突发状况冲击时则面临生存问题,正如在面对2020 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各类以旅游为受益方式的主体都毫无招架之力。乌镇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先行者在面对疫情冲击时就指出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12]。

3.3 治理机制滞后无法与小镇产业同步发展

农业特色小镇具有“非区非镇”的特殊空间区位,更具有“城市-农村”的双重发展属性,是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迈出的新步伐。从农业特色小镇的根植特性来看,小镇最初的发展是抓住了自身的独特条件与发展机遇,从而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根植特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根植性就会有所增强或减弱,有些根植特性甚至会消失,这就需要有相对先进、灵活的治理机制来应对,并且要求具备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继承可以继承的根植特性,但是大多数小镇的治理机制与这一发展模式难以相容。一方面,从农业特色小镇的责任治理机制来看,自上而下的行政治理机制使得政策发布与责任承担错位,即顶层设计大多由行政高层制定,乡镇一级则扮演政策执行者的角色,但是当出现风险或问题时,乡镇一级则扮演了结果承担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称的责权倒挂使得乡镇基层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农业特色小镇治理主体参与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参与主体为政府、少数企业与少数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度不足,无法发挥市场活力,同时具有市场活力的企业与具有当地适应性的农民群体的参与度不高,治理主体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4 根植性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实现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农业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从根植性视角来看,中国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存在顺应根植特性的发展特征不明显,更多偏向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走休闲观光发展道路,从而导致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特色不“特”,产品服务高同质化;旅游收益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低;治理机制滞后无法与小镇产业同步发展等问题。为促进中国农业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产业集聚型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都需要有其特色。在日常经营层面,休闲观光型农业特色小镇所面临的风险、波动远超产业集聚型,但产业集聚型农业特色小镇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其需要有较好的产业链发展能力,并与市场发展同频,但无论是哪种都不应当是单一的,而是可以有特色的融合,将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相融合,需要有所侧重的发展,从而使产业发展功能扩张、旅游发展有保障。

2)对于还未发展起来的处于初级规划阶段的农业特色小镇,需要通过第三方了解市场动态的团队进行资源禀赋评估,找出最具资源禀赋优势、最适宜发展、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定位。明确进行产业集聚型发展的特色小镇要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情况下再考虑进行产业融合发展,还要明确旅游在其中的定位仅是作为功能扩张的部分。而对于已经发展起来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农业特色小镇,需要重新进行特色产业的定位规划,尽量保存已有的资源,投入建设后再进行特色化创新。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