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以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为例
2023-10-28邓菲菲王莉
邓菲菲, 王莉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演艺与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2)
研学旅行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 规范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与实施[1-2],同时, 需要挖掘具有文化内涵的课程资源[3], 设计开发兼具教育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的研学旅行产品[4-5]。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技术体系、厚重的乡土文化和良好的农业景观[6-7], 是开展研学旅行及其课程开发的资源富集地。研学旅行作为实现户外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能够有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工作, 对增进研学旅游者农耕知识素养,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8]。
近年来, 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始探索和践行研学旅行, 不少学者也在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中提出了开展研学旅行的对策路径[9-13], 但如何将农业文化遗产与相应的研学旅行有机结合, 发挥文化赋能作用需要得到更多关注[14]。目前, 专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而课程开发正是农业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直接、有效的方式。本文在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及其研学旅行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研学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进而对德清珍珠文化研学课程进行综合评估,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定位及总体目标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通过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进行深入的发掘, 并开展真实性体验的校外教育活动与旅游发展模式。从教育视角来看, 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实施途径, 已纳入学校有关教学计划; 此外, 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涉农高校还必须要加强耕读教育, 而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可作为践行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的重要形式(图1)。因此, 从目前教育需求和教育计划看,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定位应既属于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方面, 也是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重要方式。
图1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与农业、教育及旅游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兼顾研学旅行的实施目标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016)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的美好和强大, 同时提升实践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2020) 提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为了从传统农业中寻找智慧的活态遗产[15], 其核心保护目标是促使传统农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16],并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智慧。因此,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到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中体验劳动先民的经验和智慧, 感受人地协调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与文化景观等, 来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促进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 并使他们自觉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和传承者。
2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流程是以一定模式表现出来的, 由于所处的课程发展阶段、所依据的理论等不同, 学者们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也有所不同。从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上来看, 比较有影响的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其中, 目标模式以教育目标为课程设计和评价的依据, 过程模式则是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 情景模式融合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环境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影响。除此以外, 沃克(D.Walker) 的自然模式、弗莱雷 (P.Freire) 的批判模式等也对课程开发实践产生了一定实质影响。这些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实施过程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本文在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总体目标的指引下,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征和已有课程开发模式, 尝试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课程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课程评价等, 教育方法与教育形式又属于课程实施的范畴。在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等课程开发模式中,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也是关注的主要方面。为此,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主要围绕这4 个方面 (图2) 来构建。
图2 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一般模式
首先, 课程目标与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相衔接。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应从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智慧探究和劳动能力培养3 个方面来设置, 这样不仅有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也符合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的要求。其次, 课程内容是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实现手段。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丰富的可供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资源, 总体上可以按照文化遗址、水利工程、传统农具、传统物种、特色产品、田园景观、传统村落、农耕技术、乡土民俗、历史文献等类别进行发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特征等进行课程设计, 开发的课程活动要具有操作性、趣味性、探究性、科学性等。第三, 课程实施是将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活动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学导师与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主体, 其中研学导师是联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扮演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以后上岗。研学导师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以后, 进行活动方案选择和活动路线安排, 以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求。最后,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优化和调整原有课程以达到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总体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对体验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以及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教师进行评价,并组织农业文化遗产、教育、旅游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课程进行评审, 综合多方反馈信息形成课程评价报告。因此, 在获得课程评价报告以后, 结合其中发现的问题, 进而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3 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提升课程开发的整体水准。
3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研学旅行资源分类
3.1 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 东部地区河港纵横、荡漾密布, 有 “七大潭、八大漾” 之称,水域周边的森林环境、人居环境、陆地条件等为养蚌育珠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南宋时期, 叶金扬在此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 并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这也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育珠技术,因此, 德清被认为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是自叶金扬发明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以来, 德清先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域资源从事淡水珍珠养殖并延续至今的, 包括珍珠养殖技术、珍珠加工技术、鱼蚌物种资源、珍珠文化与鱼文化等在内的传统农业系统。2017 年, 该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2019 年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2 研学旅行资源分析
研学旅行资源是学习内容选择和课程活动设计的基础。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研学旅行资源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类研学旅行资源和非物质类研学旅行资源, 其中物质类研学旅行资源主要有文化遗址、传统物种、特色产品等, 非物质研学旅行类资源包括乡土民俗、农耕技术等 (表1)。遗产地研学资源种类丰富, 不同资源类别之间关联性较强。在进行研学课程开发时, 可以依据资源种类来确定不同的研学主题, 进而开展连续性的研学旅行活动, 逐步增进学生对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的理解与认识。
表1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研学旅行资源基本情况
4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评价分析
4.1 课程开发进展
欧诗漫集团是我国珍珠行业的龙头企业, 也是德清淡水珍珠文化的积极推广者, 在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 年以来,欧诗漫集团以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建设欧诗漫珍珠小镇为契机, 对淡水珍珠文化进行了深入发掘和整理, 建成了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珍珠研究院、珍珠设计院、透明工厂、文化长廊、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等, 还出版了 《自然瑰宝-神奇的珍珠》 《德清有名珠-珍珠之源研究成果汇编》 《一辈子只为一颗珍珠》 等书籍。为传承传统珍珠文化并发挥相关资源优势, 欧诗漫集团文旅部门逐步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 (表2),并组建了包括课程开发师、研学导师、研学助教等岗位在内的研学项目团队。据统计, 自2019 年研学项目启动以来, 累计接待主要来自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上海等地各类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人数达8 万余人次。
表2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4.2 课程体系评价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珍珠课堂、水上采珍珠等课程推出以后,受到了众多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形成了良好的珍珠文化体验氛围, 珍珠文化研学旅行在德清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也在逐步提升。但参照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课程总体目标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契合度不高。现有的研学课程体系对于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智慧探究和劳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涉及较少,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缺少指引方向, 造成实践活动与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保护的目标的吻合程度较低。
第二, 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 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关联性不强。目前,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珍珠、贝壳开展, 以可实施性强、趣味性高为主要标准, 对于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和利用系统中农耕技术、乡土民俗、传统物种、田园景观等研学旅行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第三, 课程实施以室内为主, 缺少真实性体验与劳动教育活动。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要在室内开展, 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较少, 如附壳珍珠技术、立体养殖技术、遗产地乡土民俗及田园景观, 导致真实性体验与劳动教育不足。此外,课程实施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手工类活动, 学生参与形式不够丰富。
第四, 缺少专门的课程评价以及针对性的反馈。据实地调查, 欧诗漫珍珠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主要是珍珠知识答题挑战, 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考评, 缺少真实性体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因为没有有效的课程评价, 更没有形成对课程优化具有价值的反馈。
5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议
第一, 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是实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措施。目前, 德清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要由企业部门自行管理实施, 研学课程研发人员较少, 缺少专业研学导师团队参与。建议欧诗漫集团与德清县教育局、文广旅体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并将其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重点工作计划之中。
第二, 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纳入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之中。课程目标是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 “指挥棒”, 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方案编制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具有指引作用。若要真正实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 必须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必要内容。该部分目标可以结合德清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进行详细设定。
第三, 联合学校教师及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专家共同开发课程, 注重对遗产的系统性挖掘以及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化设计。目前, 在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包括难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不能全面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等。联合学校教师和农业文化遗产有关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 不仅能够破除这些局限, 而且能将遗产的资源供给与学校、学生的需求充分结合,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挖掘与利用。
第四, 科学实施课程评价, 通过反馈持续优化课程。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重在真实体验和劳动体验。通过问卷等形式, 对体验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以及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教师进行调查, 并组织农业文化遗产、教育、旅游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课程进行评审, 综合多方反馈信息形成课程评价报告。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原有课程的问题, 然后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达到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总体目标。因此, 应通过课程评价反馈, 持续调整优化研学旅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