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熵值TOPSIS-ESDA法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时空特征分析

2023-10-28廖泰来吴战勇张秋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化区域

廖泰来,吴战勇,张秋红

(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以智慧、高效、优质为需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成为趋势,也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1-2]。农业现代化建设已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纳入国家农业核心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及2019—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农业现代化建设需以农业核心技术突破为抓手,以解决农业发展痼疾为目标,梯次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是开创我国农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推力。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构建农业生产新业态等方式,在区域农产品综合产能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产品质量及产业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及环境效益不强等问题日趋明显[3-4]。作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的农业大省,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省域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通过构建完善指标体系对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化规律及集聚特征进行研究,是明确河南省当前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完善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舒尔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主要内涵是指现代科学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当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研究,主要依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高芸等[5]认为,当前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技术进步和产业要素转型升级,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生产技术转化及生产要素耦合。刘世薇等[6]指出,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保障生产方式合理转变,提高生产效能,实现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刘洋等[7]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具有整体性,并不是部分要素的进步,而是全面的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低碳化升级改造,须以政府为主导,联通市场及社会主体协同发展。文丰安[8]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构建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确保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高效应用,创造高产能、低能耗的资源环境友好产业模式[5-10]。

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以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为主,并根据测度需求进行方法优化。政府层面,江苏、浙江等省份先后发布省域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省份构建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学术层面,学者们针对各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特征,进行指标构建及水平测度,其指标层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准则层均包含农业生产现代化、经营现代化、信息现代化及农业生态现代化4各方面[11-13]。水平测度方面,主要集中于指标的赋权方法和水平测度方法的创新。周迪等[14]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我国2004—2017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具体测度。刘玉洁等以熵值法为基础,结合多目标线性加权法、Wolfson极化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加权求和法对青藏高原、陕西省、黑龙江省等区域特定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并得出各评价要素的贡献度[15-18]。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国内学者在农业现代化内涵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时空特征分析主要集中与国家层面或经济发达省份,针对河南省等农业大省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整体停留在省级层面而对地市级行政区研究匮乏。因此,笔者以2006—2020年作为研究区间,对河南省整体及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通过与各农业强省及区域内部的比较,探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以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该研究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在熵值法赋权基础上运用TOPSIS法进行修正,根据权值与理想解的贴近程度确定评价对象的水平及优劣排名,随后采用人工断点法对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分级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ESDA法对农业现代化空间自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并以此结果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1.1.1熵值TOPSIS法。熵值法是运用信息熵理论,根据指标值数据差异确定权重,赋权方法较为客观准确,可避免主观赋权法的造成的偏差,由于存在负向指标,因此首先采用极值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8-20]。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以运用极值法处理后的数据为基础构建矩阵,并运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该过程运用SPSS 22.0实现,具体过程不做赘述。

在熵值法赋权基础上运用TOPSIS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测度并量化,并对评价对象水平进行排序,首先依据熵值法求出的各指标权重构建加权规范矩阵Sij:

(3)

Mij=Sij×Wj

(4)

(5)

(6)

最后,根据最优解计算接近度,以此判断测度对象水平并进行排序。

(7)

评价结果取值范围在0~1,数值越接近1,表示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解,水平越高,反之则水平越低。在计算出2006—2020年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其时空演变特征。

1.1.2ESDA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在明确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对该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研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各主要阶段是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其中空间自相关性以全局Moran’sI指数和局部Moran’sI表示,该值范围为-1~1,越接近1表示正相关显著,反之接近-1则表示负相关显著,越接近0,则呈现空间随机分布[21-22]:

全局Moran’sI指数:

(8)

局部Moran’sI指数:

(9)

以上数据均应用GeoDa1.14进行处理,在空间相关性显著的情况下,局部Moran’sI可生成Moran’sI散点图,根据各地市在各象限中的分布,可明确其集聚类型,分别是第一象限(H-H)高高集聚(扩张型)、第二象限(L-H)低高集聚(空心型)、第三象限(L-L)低低集聚(萧条型)、第四象限(H-L)高低集聚(极化型)[23-24]。

1.2 研究区概况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总面积16.7万km2,下辖17个地市级行政区,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21个县级市,83个县,全省常住人口9 88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3.54%。2021年粮食总产量6 544.19万t,总产值超过9 956.35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58%和7.2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万元,较上年增长6.2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1%,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 986家,农业产业集群520个,农产品安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根据《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展要求,当前河南省农业应重点实现农产业现代化改革,推动农业增量向全面提质增效目标转变,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因此,河南省急需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推动省内农业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则是该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1.3 数据来源采用的数据时间段为2006—2020年,其中包括河南省整体及各地市行政区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农业农村发展综合数据等,其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农业普查报告》等。对于统计数据不全面的情况,该研究将采用移动平均值法、线性插值法对各类统计资料中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全。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当前对全国及其他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结合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数据可得性原则,构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6个准则层(一级指标)26个指标层(二级指标),其中准则层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信息现代化、农业产品现代化、农业经营现代化、农业教育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现代化。依据熵值法对各具体指标进行赋权,作为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依据(表1)[25]。

表1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熵值法赋权结果可知,指标层中权重超过0.05的指标共8个,分别是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0.062 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0.059 8)、农村地区网络基站数(0.062 8)、知名农产品品牌数(0.051 2),农业龙头企业数(0.051 8)、农业合作社数(0.051 9)、农业电商销售额占比(0.083 4)、农业教育费用占比(0.051 2),这说明,区域农业产能、网络普及与应用、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职业农民素质是决定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点,这与当前学者研究结论基本吻合,也证明指标体系构建较为科学。其中农业电商销售占比、网络基站数及综合机械化率占比较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线上交易已成为主要交易模式,各类线上市场的诞生也有效解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产品交易率低下和成本控制问题。网络普及率与农产品线上交易相关,同时也反映区域农民综合素质能否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机械化率是地区农业产量产能的根本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环境下农业“新基建”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上指标权重较高。

3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1 河南省整体水平分析依据当前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基础,该研究首先将农业现代化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表2),分别为尚未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和基本实现阶段[16,19-20,26-27]。

表2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值范围

根据测度结果,可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分为3个阶段(图1),分别为“转型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波动上升阶段”。

图1 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Fig.1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20

2006—201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0.21~0.25浮动,该时间段为国家“十一五”发展阶段,也是河南省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开局之年,因此河南省整体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发展重点聚焦于宏观政策普及与产业规划落实,因此农业现代化水平并无实际提升。2011—2018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由2011年的0.222提升至2018年的0.695,年均增长6.76%,实现了从“尚未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实现阶段”的“三级跳”,根据部分关键统计数据显示,该阶段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三品一标”农产品数等都有较大程度提升,农业单位土地耗水量,农药、化肥施用量等主要负向指标均有明显下降。2019—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对比2018年,河南省2019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下降4.1%,受外部环境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综合影响,2019年河南省整体农业投资有所下降,造成省域农业整体发展状况有所滞缓。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7.4%,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为进一步显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现状,对全国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山东省、安徽省等13个省份的4个主要发展节点进行水平测度,并与河南省进行横向比较(表3)。

表3 2006—2020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表4 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局Moran’s I指数

可以看出,2006—2020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其中10个省份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较为明显,从2006年的第10位发展至2020年的第4位,仅次于江苏省(0.786)、黑龙江省(0.747)、辽宁省(0.733),平均差值为0.027,低于2011年的最高平均差值0.148,证明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发达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原因有以下2点:第一,重视高效农业发展,包括农业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经营,生产层面主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以农业新基建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融合创新。加工层面,以打造“特色化”“地标性”农产品为目标,注重建设农产品特色产业集聚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优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经营层面,在实现4G网络农村区域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省域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并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和物流企业深化合作,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第二,建设区域农业生态示范区。以豫西南特色农产品基地为试点,将生态资源禀赋融入农业产业链,打造“精”“优”农业标准化培育基地,同时完善农产品高效循环利用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生产-转化-还原-应用”的绿色转化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态建设的“双赢”。

3.2 河南省内各地市水平及差异分析

3.2.1时序变化特征。运用熵值TOPSIS法对2006—2020年河南省内17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具体测度(图2)。

图2 2006—2020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时序变化Fig.2 Timely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various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20

通过测度结果可以看出,2006—2020年间,河南省内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变动区间为0.15~0.85,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其水平时序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2006—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整体均未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趋势不明显。除郑州、开封、商丘、鹤壁、漯河、许昌6个地区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地市均呈现波动变化,其中开封、商丘、许昌增长较为明显,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从2006年的15、16、17名,增长至2011年的3、2、11名,分别增长0.045、0.078、0.027。

2011—2016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增长趋势明显,部分地市已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年平均增速达到0.039,比2006—2011年增长0.033,其中开封、洛阳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0.343和0.336,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郑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0.236,低于平均增长水平0.044,且排名由2011年的第1下降至2016年的第6,证明在此期间,河南省内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升趋势逐步均衡,不仅限于经济发达区域,而是向主要农作物产区辐射。

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除安阳、濮阳、商丘、信阳外,其他地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郑州、开封、鹤壁、焦作发展水平较高,处于河南省地级市的1~4位。许昌、漯河、周口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平均增幅达到0.377,超过所有地市平均增幅0.089。安阳、商丘、信阳增长较为缓慢,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结合市域综合现状,明确高值区域发展优势有以下2点:首先,率先确立“技术引领产业”的发展思路,以郑州为例,借助省会城市资源优势,率先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服务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并在政府引导下发行农业科技专项债券,助力农业生产现代化改造。其次,以焦作、鹤壁为例,在缺少优势资源的背景下,注重建设“高标准”特色农产品建设,重点优化区域优势农作物产业链,以“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为突破,率先完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实现区域农业综合水平提升。

3.2.2空间分布特征。依据上文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结果,选取2006、2011、2016和2020年4个主要节点数据,运用ArcGIS 10.8绘制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图(图3),由于2006—2011年,河南省整体及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处于尚未发展阶段,因此,表2中的农业现代化分级方式无法正常现实以上2个时间节点的区域水平差异。该研究运用人工断点法将各年份水平分低水平区域、较低水平区域、较高水平区域和高水平区域4级,并以空间分布图形式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各地市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直观展现。

图3 2006、2011、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in 2006,2011,2016,and 2020

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主要演变特征,其中在2011年之后,该趋势更加明显。2006年,河南省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除了与郑州相邻的焦作、平顶山处于高水平区域外,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区域分别占比47.06%和23.53%,空间分布方面,低水平区域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中东部区域,占比75%,较低水平区域分布于西部区域,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北平衡”的分布趋势。

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多有提升,其中中部城市区域水平增长较为明显,低水平区域明显减少,占比23.53%,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了“东北—西南”两级增长趋势,一部分是以郑州为中心的新乡、开封、商丘,另一部分是以南阳为中心的平顶山、驻马店水平提升明显,低水平区域开始由中东部向南北部转移。

2016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高水平区域占比明显增加,以郑州为中心的集群性增长初步显现。高水平区域占比41.18%,相比2006年增长23.54%,其分布区域主要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区域,其中,中北部区域整体高于中南部区域,南部区域均处于较低水平。

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整体进入较高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中部高,南北低”的发展态势。高水平区域占比提升至58.85%,中部地区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的“V”字形高水平区域,处于两翼的南阳、商丘两地水平相对较低,但均已进入较高水平发展阶段,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区域仅占比17.65%,均分布于河南省南北区域,分别为信阳、安阳、濮阳3个地区。

3.2.3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1)全局莫兰指数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空间演变规律,验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存在空间集聚性,该研究运用GeoDa1.14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全局Moran’sI指数(Global Moran’sI)和局部Moran’sI指数(Local Global Moran’sI)进行计算。

首先计算2006、2011、2016、2020年4个节点的河南省全局Moran’sI指数,可以看出,2006年,河南省全局Moran’sI指数为0.049 5,P值为0.061,大于0.05,根据研究方法中对于P值意义的解释,当P值大于0.05时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以证明,2006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布存在完全空间随机性,不存在空间正相关,因此不产生空间显著性集聚。2011年,河南省全局Moran’sI指数达到0.136 7,P值为0.023,小于0.05,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性。由此可知,在2006—2011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区域随机发展逐步转变为区域集聚化发展,高水平区域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

2016—2020年,河南省全局Moran’sI指数持续增长,且P值均小于0.05,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由此可知,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由空间分异性逐步向空间集聚性转变,且在2020年达到峰值,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发展特征。但具体各区域空间集聚态势还需对局部Moran’sI指数进行测度,并通过Moran’sI散点图和LISA进行进一步分析。

(2)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根据Moran’sI散点图各区域的象限分布(表5),运用GeoDa1.14及ArcGIS 10.8绘制空间集聚趋势图(图4),由于2006年河南省全局Moran’sI指数不呈现显著正相关,不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因此剔除2006年数据,仅选取2011、2016、2020年3个节点数据进行分析。

图4 2011、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Moran’s I散点分布Fig.4 Moran’s I scatter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1,2016,and 2020

表5 2011、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Moran’s I散点区域分布

根据表5可知,首先,2011—2020年,河南省处于第一象限(H-H)集聚区域的城市有明显增加,占所有城市数量比重由29.41%增长至41.18%,且存在于第一象限(H-H)和第三象限(L-L)的城市总量始终高于第二、四象限城市数量,证明河南省多数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

其次,根据图4的可视化分析可知,位于第一象限(H-H)区域的空间发展趋势,主要是以郑州为中心向中东部,进而向南北区域延伸,其中,与郑州相邻的开封、许昌、平顶山率先发展,其次是商丘、周口等东部城市,在2016年前后以形成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部中心,2016—2020年,中心区域正在向南北部城市延伸,其中新乡、驻马店2地已逐步进入高水平发展。

最后,东北、西南部区域尚未形成有效集聚,且整体水平偏低。可以看出,2016—2020年,洛阳、南阳、信阳3地均处于第三象限(L-L),呈现低-低集聚态势,其周边区域普遍呈现低-高集聚态式,证明在此期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旧以中部区域发展为主,对于两极发展相对滞后,这也与上文中空间分布特征结论相吻合。而处于第二、四象限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负相关,异质性突出。

结合上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形成“萧条型”(L-L)集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地理及区位因素。区域西南部山地、丘陵占比较高,耕地面积广阔且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普及。同时,区位因素造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被压缩,产量劣势的同时无法及时实现高效贸易,进而造成现代化水平滞缓,农产品区域影响力不足。二是农民职业化程度低。以南阳为例,农村人口受高中以上教育占比仅为2.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利于现代农业政策和生产方式普及,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该研究通过构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整体及各地市区域进行水平测度,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软件对其整体时空特征演变及分异进行了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从时间维度来看,2006—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在2006—2011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明显,且整体水平不高,处于全国粮食主产区的中后部。2011—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开始提升,且增速逐年递增,到202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已有明显提高,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率先完成农业现代化的省份之一。各地市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到2020年,多数城市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2)从空间维度上来看,空间分布层面,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总体分布态势。其中,以郑州为中心,开封、焦作、新乡等城市发展迅速,并呈现“V”字形发展特征,2016年,以郑州为中心向西至洛阳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并逐步向东部城市延伸,2020年,河南省中部城市11个城市均已处于较高水平发展。通过进一步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可以明确,2011年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H-H的“扩张型”集聚存在于河南省中东部地区,而L-L“萧条型”集聚存在于河南省西部和西南部,而“极化”和“空心”集聚现象(H-L、L-H)明显的区域位于河南省北部。

整体来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处于领先水平,但各地市发展依旧存在问题。中部地区因区域溢出效应影响率先实现高水平发展,而耕地面积广阔,农作物产量处于全省前列的中南部、西南部城市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北部、西部地区还未形成显著集聚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这对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不利的。

4.2 政策建议

4.2.1依据区域农业特征,打造“多中心化”发展格局。研究显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因此,高水平地区需要发挥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带动周边低水平区域发展,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依旧呈现“一个中心”现象,而中心未能辐射整个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应依据河南省区位和地理特征,打造除郑州市以外的多个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心,覆盖河南省周边各区域,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因地制宜率先发展该区域内优势农产业,以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例如,北部地区以当前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鹤壁市为中心,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培育区域优势品牌,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提升甘薯、小杂粮、优质水果等产业知名度,并向周边普及。

4.2.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弱势区域当前主要发展问题是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融合,因此,弱势区域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集中优势农业资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区域农业生产及地理特征,重点提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农业水利、电力、运输等主导要素水平,逐步普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低碳农业、农业电商、农业文旅等发展模式并融入区域农业发展体系,推进区域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4.2.3强化区域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优势区域在保持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发展集约型、科技型农业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区域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农业科技中心、农业技术转化中心、农业科技大市场等,加快区域农业技术转化,提升综合农业生产水平。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农业科研中心和人才中心,在提升农业人才流动性的同时,建立本土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地区农业综合水平,为进一步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社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河南省现代化区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边疆治理现代化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