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镜与遮盖及精细训练法治疗学龄期轻度屈光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2023-10-27饶丽娜
饶丽娜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配镜和遮盖及精细训练法治疗小学学龄期中轻度屈光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九江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4例轻度屈光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2例。其中甲组采用配镜+遮盖方法治疗,乙组采用配镜+遮盖+精细训练方法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立体视锐度及眼部调节功能。结果 乙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85.72%)比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4.2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显著比治疗前降低,且乙组优于甲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均优于治疗前,且乙组调节幅度以及调节灵敏度高于甲组、调节滞后量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轻度屈光性弱视患儿采用配镜和遮盖及精细训练法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使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显著降低,改善眼部调节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配镜; 精细训练法; 屈光不正; 屈光参差; 弱视
中图分类号:R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8-005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8.020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因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者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下或者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者,包括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的发病原因可以归纳为2类:形觉剥夺和双眼异常交互作用[1]。若不积极干预治疗,将会导致一眼或者双眼视力低下,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现阶段,治疗弱视即消除形觉剥夺以及消除两眼之间的异常交互作用。临床上大多数的弱视患者(包括斜视性弱视患者)都伴有轻重不等的屈光不正,大多数为中高度的远视,少数是高度近视,中高度数的屈光不正会导致视网膜上的物象模糊,也属于形觉剥夺的一种[1],因此屈光不正的合理矫正在弱视治疗方面非常重要。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双眼视力相差2行者,可以选择传统的遮盖疗法治疗弱视。目前,临床上经常用方法有单纯配镜、配镜联合遮盖及配镜、遮盖联合精细训练法。在配镜基础上采取遮盖治疗是目前弱视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遮盖患者视力较好的眼部,强迫使用视力差的眼睛去观测事物,进而提高弱视视力。目前在该类治疗基础上采取精细训练进行干预,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强迫弱视眼睛专注细小目标,使弱视眼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进而降低单眼抑制,促使视力提高。为了给予临床更好的治疗依据,本研究对比观察了这3种方法在中轻度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九江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4例小学学龄期7~10岁屈光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2例。甲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7~10岁,平均年龄(8.25±1.12)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96±0.26)年;弱视类型屈光参差型18例,参差不正型24例;注视类型中心注视30眼,旁中心注视12眼。乙组患儿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7~10岁,平均年龄(8.10±1.34)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1.89±0.23)年;弱视类型屈光参差型17例,参差不正型25例;注视类型中心注视31眼,旁中心注视11眼。甲乙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项目已经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经视力表、临床症状等临床诊断方法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斜视、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因素导致的弱视患者;有沟通障碍或存在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患者存在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功能障碍;伴随其他眼科疾病,包括眼球震颤,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真菌性角膜炎及近视等;存在眼部创伤治疗病史;患有脑部疾病;属于形觉剥夺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等;存在听觉或语言功能障碍;存在全身系统性功能障碍;进行其他弱视治疗;处于重度或高度近视性弱视。诊断标准:符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学组提出要求,将弱视定义为患者视觉发育期,由于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单眼斜视及形觉剥夺所引起的单眼或雙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相应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的患者,不同年龄组患者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3~5岁为0.5,6岁以上为0.7;屈光参差性弱视为患者两眼球镜相差不低于1.50 DS,柱镜相差不低于1.00 DC;屈光不正弱视为远视不低于3.00 D,散光不低于2.00 D。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采用质量分数1%的阿托品眼膏进行涂抹,3次/d,连续涂抹1周后,对患儿进行屈光检测,采用带状光检影镜进行屈光检查,对患儿注视性质、眼位情况及视力状况等进行判断,检测患儿是否出现眼底器质性病变现象,并结合患儿所处年龄段视力情况,根据弱视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存在弱视病症。甲组采用配镜+遮盖方法治疗,乙组采用配镜+遮盖+精细训练方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配镜。对患儿进行前期屈光检查,了解其视力情况;医生根据患儿的视力检查结果,选择最佳矫正视力<0.8同时>0.5的患儿入组,按照正常的视力儿童配镜原则处理。根据患儿弱视类型,选择全部矫正镜或者低度矫正方法佩戴眼镜,要求家长进行监督,配镜时应先进行部分矫正,之后逐步增加镜片度数,最后达到充分矫正效果,患儿配镜1周后进行复查,半年至1年时间重新进行散瞳验光,更换眼镜。(2)遮盖。遮盖优势眼,对于双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之差大于2行者,可增加传统遮盖疗法,具体遮盖方法有全天遮盖和部分时间遮盖,每日遮盖时间占非睡眠时间的70%~100%为全天遮盖,<70%称为部分遮盖。单眼严格遮盖:使用黑布眼罩严密遮盖优势眼,强迫使用弱视眼看物体,使弱视眼受视觉刺激锻炼,消除抑制,提高视力。遮盖过程中检测弱视眼视力变化情况,防止优势眼因遮盖而引发视力减退。双眼交替遮盖:采取双眼等量交替遮盖法,左眼及右眼均分别遮盖3 d,若患儿双眼视力存在差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遮盖优势眼4 d,然后遮盖视力较差眼1 d,使视力较差眼更多观测物体,得到视觉刺激锻炼,促进双眼视力恢复平衡。半遮盖法:作用对象为弱视眼视力上升超过0.7患儿,采用半透明塑料薄膜遮盖优势眼,人为造成优势眼视力下降,使弱视眼增加观测机会。短小遮盖法:对于弱视眼视力已恢复至正常但低于优势眼的患儿,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可在看书或做作业时遮盖健康眼。在遮盖治疗过程中,为了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及不良操作行为,医护人员需要嘱托患儿家属配合治疗,并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慰。(3)精细化训练。其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患儿数米粒、穿针、穿珠子、扫图等精细训练,每次进行30 min强化训练,早晚各1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甲、乙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评判标准分为治愈、基本痊愈、进步和无效4个等级。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1年,患儿视力一直保持正常为治愈;患儿的视力范围提高到0.9或以上为基本痊愈;患儿的视力范围比治疗前提高2行或者以上为进步;患儿弱视眼的视力不变、减退或提高1行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基本痊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甲、乙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治疗3个月后,采用颜氏立体图检测所有患儿的双眼立体视锐度,计算出其平均值。(3)对比甲、乙2组患儿治疗前后眼部调节功能变化,包括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乙2组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乙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85.72%)比甲组(64.2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甲、乙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比较 治疗前,甲、乙2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显著比治疗前降低,且乙组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甲、乙2组患儿治疗前后眼部调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甲乙2组患儿的眼部调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显著改善,均优于治疗前,且乙组调节幅度以及调节灵敏度高于甲组,调节滞后量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弱视的形成主要与先天性和后天视觉发育关键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光刺激有关。该病多发于儿童人群,且以屈光性弱视为主。近年来,我国儿童视力不良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弱视会对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2],若屈光不正症状十分严重则可能使患儿视力严重减退,甚至造成视力残疾。弱视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儿左右眼视觉发生紊乱,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造成患儿视力永久低下,或者发展为斜视。临床上治疗屈光性弱视的关键点在于对弱视眼的屈光状态进行矫正,即科学合理地利用光刺激和遮盖,促使患儿的弱视眼能够充分接受光源的刺激,使视网膜成像变清晰,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
弱视是导致患者视力低下的常见因素,属于视觉发育类眼科疾病。在弱视形成过程中,视觉剥夺是导致各种弱势疾病出现的关键因素,而视觉剥夺仅发生在患者视觉敏感期内才可能出现剥夺性弱视;在患者发育过程中,由于双眼相互作用,出现双眼竞争,脑皮层主动抑制等也会导致弱视形成,由于斜视、屈光参差、遮盖性弱视及白内障等引起的弱视是视觉剥夺及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共同参与的结果[4]。人类视觉系统敏感期均从患者出生开始,2岁前是儿童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6岁以后呈现明显减弱趋势,8岁前为视觉发育敏感时期,9~10岁敏感期结束,由于儿童自身视觉发育存在可造性,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及时解除弱视眼的视觉抑制,能够使患者视力功能达到正常状态,有效治愈弱视[5]。
弱视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消除体内抑制,增强患者视力。大多数研究表明,在患者敏感期年龄越小时开始治疗,治疗效果越好,12岁以后临床治愈率降低,且成人弱视治疗基本无效果[6]。目前临床上治疗弱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遮盖治疗是最传统的方法,简单便捷,对治疗弱视能发挥一定作用。目前治疗屈光性弱视关键目的在于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呈现大小相等现象,也就是需要患者佩戴合适眼镜。验光配镜技术目前被大多数眼科医生所应用,临床配备合适眼镜需要眼科医生仔细观测患者弱视状况,以提高舒适度,但是患者依旧无法完全去除屈光矫正不足所出现的弱视问题,因此视网膜成像呈现不清晰,不等像等问题依旧存在。在佩戴合适眼镜基础上可对患者进行遮盖,能够提高屈光性弱视治疗效果。遮盖法注意事项包括治疗过程中应每月复查视力1次,半年或1年需要重新进行验光,配备眼镜,调整相应度数,尤其是具有远视的患者,需进行定期复诊[7]。本研究发现,乙组患儿采用配镜与遮盖及精细训练法治疗后,其总有效率(85.72%)显著比甲组使用配镜和遮盖治疗的总有效率(64.2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屈光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增加精细运动后能够刺激视觉神经的信号通路激活,改善大脑神经系统信号加工处理能力,进而完成视功能的矫正。本研究中,乙组的患儿经过配镜与遮盖及精细训练法治疗后,其立体视锐度比甲组患儿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方法能降低患儿的立体视锐度,获取更细小清晰的物象,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患儿视觉功能,并且具有任务特异性和方向特异性。本研究中,2组患儿治疗后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显著改善,均优于治疗前,乙组调节幅度以及调节灵敏度高于甲组,调节滞后量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眼从远到近观测事物时,睫状肌会发生收缩,晶状体突出,提高屈光力,从近到远观测事物时,睫状肌放松,屈光力减少,通过改变晶状体形态可以增加屈光力,使不同距离物象在视网膜上进行聚焦,从而得到清晰图像,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眼部调节[8]。有研究表明,弱视眼患者会由于视力差影响调节精确度,视力达到正常后若调节功能较差,仍不能获得清晰图像,因此改善调节功能有利于弱视患者视觉恢复。本研究通过遮盖及精细训练等方式,提高调节敏感度,促进眼部调节功能改善。同时通过训练,还可以在视敏度、辨别力、立体视和对比敏感度等方面得到特异性的提高[9-10]。
综上所述,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配镜与遮盖及精细训练法,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使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显著降低,改善眼部调节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斜视弱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4-106.
[2] 孟晓莹.不同眼部遮盖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力及立体视锐度的改善作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1):60-66.
[3] 成芳,段文秀.遮盖治疗与遮盖加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實用医技杂志,2019,26(11):1447-1448.
[4] 赵成,鄢涛.3D/4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联合屈光矫正及遮盖疗法治疗成人弱视[J].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2005-2007.
[5] 林春堤,熊永强,吕月娥,等.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7):1536-1539.
[6] 董凤,崔莎,颜世传,等.压抑疗法与遮盖法治疗大龄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轻中度弱视的疗效及依从性[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9,29(5):380-383.
[7] 田璐,南莉,丁肇凤,等.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J].眼科新进展,2018,38(10):955-958.
[8] 向剑波,杨俊芳,郭燕,等.传统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4~8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效果[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0):1883-1885.
[9] 黄佳,瞿小妹,薛枫.视觉敏感期后弱视的可塑性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6,8(5):338-340.
[10] 房鑫鑫,夏江胜,张春南.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治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9,43(8):1276-1278.
(收稿日期: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