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2023-10-27王莹睿陈诗琦李明建

江南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宿迁

王莹睿 陈诗琦 李明建

摘  要  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千年运河历史,给宿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遗产。目前,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宿迁大运河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加快宿迁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宿迁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宿迁

宿迁作为全国唯一拥有隋唐通济渠、宋元明清黄河故道、清代中运河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主航道的城市,蕴涵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1] 这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宿迁而言,大运河是流淌的文化符号,宿迁大运河拥有“保漕济运咽喉地,千里运河第一湾”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宿迁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城市建设中,着力打造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宿迁大运河历史文化带。

一、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现状和成效

宿迁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目前,许多地区的大运河在内河运输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早已不同往日,但宿迁境内大运河仍基本沿着历史航道,在航运、水利、景观等诸多方面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宿迁许多重要的产业园区也分布在大运河沿线。大运河宿迁段绵延112公里,滋养了西楚儿女,孕育了具有宿迁特色的运河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宿迁人民上下一心,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现状

为保障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推进实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工作抓实抓好。宿迁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也要充分参与其中,与政府共同构建齐抓共管机制。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治理体制机制

2020年9月30日,在宿迁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正式成立。2020年12月18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和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主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承办了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数百名专家共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问题,并就此开展热烈的学术研讨。2022年10月28日,宿迁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大运河宿迁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核心监控区分区和建成区划定依据进行了明确。值得关注的是,《细则》在建成区中特地划分出了特色文旅镇区。这些都为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宿迁市政府不断优化大运河治理体制机制,加强与大运河两岸群众交流互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让各社会主体参与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来,实现了大运河“活态”传承。

2.企业扎根当地,积极主动宣传运河文化

2022年11月18日,宿迁举办的“2022中国·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开幕式暨投资环境说明会”发布了20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其中有半数企业都坐落在大运河宿迁段沿岸。大运河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而这些沿岸企业也没有忘记大运河的恩泽,扮演起宿迁大运河文化宣传者的角色。企业运用当地民众的语言,不断加强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当地公共服务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为加大宣传,企业会定期邀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也会走进当地学校、社区,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宣传介绍。除此之外,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打造大运河这个“超级IP”,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创立自己的网络宣传平台,扩大宣传面,加大宿迁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力度。

3.民众主动参与,增强文化自觉

2022年4月22日,多名志愿者在京杭大运河宿迁皂河段沿线开展了河湖“护绿”专题志愿服务活动,并对群众进行宣传,旨在保护好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又与现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是大运河的建造者、维护者,宿迁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离不开民众智慧、民众力量。民众主动参与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宣传,以百姓视角讲述宿迁城市故事、运河故事,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增强保护运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对宿迁大运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宿迁市政府开展了大运河文化项目支持、文化传承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全员参与”的局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1.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2022年,宿迁大运河文化帶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安排重点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398.7亿元,其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类项目占项目总数的近2/3。除此之外,宿迁还加速推进了宿连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等6个运河航运重点项目建设。

2.加大文化研究力度,谱写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

在文化研究和学术探讨上,宿迁下了很大的功夫,委托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收集了大量大运河宿迁段的资料,多次深入进行实地考察,并邀请众多专家共同审议,最终编撰形成《宿迁运河史》。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的作用,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完成了20项年度重点课题申报工作和立项工作,并于2022年11月18日举办了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宿迁专场,邀请江苏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为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绘蓝图。在文化传承上,修订了《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对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申报进行了审查认定。值得一提的是,宿迁申报的项王故里景区、非遗进筑梦小镇文化旅游区突破重围,成功入选了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选送的纪录片《最后的水上渔村》也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和江苏省电视外宣彩虹奖一等奖。

3.环境整治不断强化,奖惩机制日益完善

宿迁市开展了大运河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建设大运河生态安全缓冲区和490余亩生态湿地复合净化系统,进一步强化大运河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宿迁市始终抓紧抓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使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加全面和深入,宿迁制定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将财政政策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划分并对达标情况进行经济奖励,对破坏大运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经济惩罚。

二、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宿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宿迁大运河文化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2019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情况的报告》指出,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不够,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尚未理清”。与江苏其他运河沿线城市相比,研究大运河宿迁段的期刊和文章较少,研究宿迁大运河文化的期刊和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宿迁拥有底蕴深厚且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对宿迁段大运河文化精神和现代价值等基础问题的研究不够充分、认识流于表面,[2]这会导致有关宿迁大运河文化的建设缺少方向感。

(二)宿迁大运河文化地方特色有待深化

大运河文化“既包括凝聚了大运河开凿、贯通、疏浚等各种技术文化、管理文化,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创新的漕运管理和漕运文化,同时还包括汇聚了中华内外的风土习俗、思维审美等的多元文化。”[3]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中心,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千里大运河宿迁集中展示区”。目前,宿迁拥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很多,但有宿迁元素和宿迁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作品较少。宿迁境内有众多明显带有大运河特征的遗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存、遗产的利用程度与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度紧密相关,宿迁境内的遗存、遗产还需加以深挖和整理。

(三)宿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待优化

2022年10月28日,宿迁市人民政府颁布的《细则》,在建成区中特地划分出了特色文旅镇区。但从实践上看,文化和旅游处于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于遗迹保护、非遗传承,文旅产业融合仍需进一步优化。2022年9月22日至25日,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办,在文旅消费论坛现场发布的2021—2022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中,宿迁仅有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上榜,这远远不及江苏其他运河沿线城市。宿迁是一个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城市,各项文化产业都处于待建设阶段。宿迁非常注重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但能真正体现出大运河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精品较少,具有一定知名度以及能吸引外来游客的景点较缺乏,景区旅游纪念品缺乏大运河特色,难以实现宣传大运河文化的目的。[4]宿迁虽然每年都会增设许多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的项目,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四)宿迁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融合有待提高

2022年4月14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对外发布了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典型案例,其中发现宿迁一企业露天堆放大量磷石膏和其他固体废物,严重危害大运河环境,且该企业早在2018年就被群众举报过违规堆放磷石膏和向堆场排放污水等问题,两次“挂号”督办仍未整改到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该企业负责人并未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与相关保护政策执行不力有关。大运河宿迁段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玉带,使得宿迁人民群众能够依托大运河来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宿迁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如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保护,就会导致文化内涵遭到破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宿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径

大运河首先是一条人工河流,它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人居生活都有着亲密的关系。《纲要》提出,“做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统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协调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这为推进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路径。

(一)深入推进宿迁大运河文化研究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大运河宿迁段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遗存。一方面,有因河而兴的水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安澜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入研究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为宿迁发展特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有工程建筑类、非遗类以及文献资料类等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能加快推进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宿迁大运河文化遗产,让大运河文化成为宿迁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发扬大运河文化,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文化价值。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宿迁大运河文化带

宿迁市委提出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宿迁市的特色文化符号,打造专属于宿迁的大运河文化标识。《纲要》提出,宿迁属于中原文化高地建设范围,在江苏规划的四大文化片区中,宿迁被列为与徐州同属楚汉文化片区。因此,宿迁要打造专属大运河文化标识,可以从楚汉文化入手。此外,宿迁还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这三大运河流域中,唯一一个被授予“中国酒都”之称的城市,利用好“中国酒都”这一名号来建设富有特色的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傍水而居的宿迁人民创造了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苏北琴书、泗州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洋河酒釀造、钱集老鹅制作、乾隆贡酥制作等传统食品制作技艺,将这些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加以弘扬,如编创有宿迁元素、宿迁特色的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不断提升宿迁大运河文化知名度,从而建设富有特色的宿迁大运河文化带。

(三)加快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宿迁市紧紧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这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的优质项目。宿迁市政府聚焦文旅融合,围绕大运河畔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存,着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重焕大运河往日活力。历史上沿大运河宿迁段而建的乾隆御码头、御马路、大王庙、项王故里、宿预故城、桃园故城等20多个古建筑及古建筑群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魅力,大运河沿线的皂河、仰化与郑楼也已成为世界运河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认可的历史文化古镇。依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一批宿迁大运河文旅融合示范点,推动宿迁生态生产生活与大运河文化融为一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使大运河沿岸民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状态越来越饱满。

(四)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根本的保障。因此,要强化生态空间管理,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大运河生态保护联动机制适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大运河沿岸地区的生态文明,唯有依托优质大运河景观,灿烂大运河文化方能获得传承和弘扬。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要融为一体,要进行整体性规划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运河文化保护的强大推动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源于文化的觉醒;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得益于文化的自觉。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将在大运河文化的融入中得到提升。[5]

大运河宿迁段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遗存。全面夯实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石,仍需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内涵,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和地方特色,推进文旅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让宿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书写精彩华章。

参考文献:

[1]董嫱嫱.关于规划建设枣庄运河文化带的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20,37(04):12-17.

[2]王健.着力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地标[J].群众,2018(22):46-47.

[3]连冬花.大运河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06):113-117+124.

[4]茆正平.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研究[J].商业观察,2021(23):41-43.

[5]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答记者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2):226-229.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立项项目“宿迁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研究”(编号20221460011Z)的阶段性成果。

(王莹睿陈诗琦 宿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建系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方晓红】

猜你喜欢

宿迁
《不忘初心》(书法)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宿迁,宿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像当初一样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浅论宿迁医疗保障制度对宿迁医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