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 教考一致
——谈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命题改革
2023-10-27李慧云
□李慧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业水平考试明确提出了“坚持素养立意”的命题原则。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说素养立意的评价宗旨不是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数量,也不是考查学生的卷面解题功夫,而是考查学生是否懂得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用所学知识建设伟大祖国的理想追求。所以中考评价就要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关注跨学科迁移,以更好地体现素养立意。因此,在2023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命制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从机械性、记忆性测试走向灵活性、应用性测试
“双减”要求贯穿在日常教学之中,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回归教材,以学科主干知识、核心概念为依托,侧重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引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分享、积极实践,习得适应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第24题紧紧围绕“小区微信群侵权风波”这一生活化情境,以法治观念为核心,设置了层层递进的三个任务,要求考生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具备参与法律生活的能力,具备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多种核心素养。该题实现了跨年级、跨板块、多角度的综合内容考查与运用,最终实现了解决真问题,培养学生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由“做题”到“做人”转变,提高了学生生活能力,体现了学科知识价值,展现了学科魅力。
二、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
多年来,标准化试卷中充斥着碎片化、点状式测试题目,导致教学缺乏整体观念,学生往往满足于对知识点的记忆,没有把握到学科精髓,没抓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让这些内容与生活学习产生更多的联结,属于死读书。
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由11道选择题和3道材料型主观题构成,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对独立,但内在逻辑关系紧密,命题人在共同主题的统摄下,用两条主线串联,构成了三级结构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具体情况见下图。
试题选用文字、表格、图片、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的材料,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下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考查学生整体运用知识“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好”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有点状知识结构化,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三、从结论性、唯一性测试走向过程性、开放性测试
俗话说,只有跳进水中才能学会游泳。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最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能力,而且结论常常还是开放式的。但在纸笔考试中,开放式问题常常会转化为结论性、唯一性答案。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将开放式问题封闭化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有利于社会的高效运行或者集体意识的养成等。我们通过优化考查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等途径,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有效鉴别学生发展潜质,让善于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支撑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
如2023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第15题是在菱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背景下考查平行线间的夹角问题,在求解本题时,可以延长BG,分别与直线l1,l2相交,借助菱形、等边三角形、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相关知识求出;也可以过点D作FG的平行线,借助“拐点”模型中角的数量关系求解;还可以分别过点D点G作l1的平行线……对比这些方案,延长BG和过点D作FG的平行线的方法,显然既快速又准确。当然,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定必须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况且“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通常是个人主观的定义。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得出答案,也是一种数学素养的体现。
四、从理解性、解题性测试走向能力性、情境性测试
布鲁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识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我们通常把“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级思维”,把“分析+评价+创造”称为“高级思维”。虽说没有记忆无法深刻理解,没有理解无法科学应用,没有应用无法正确分析和评价,没有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无法举一反三拥有创造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和评价中,更注重低级思维,而忽视高级思维,学生在学校学好书本知识就行,导致学生在工作后把知识变成能力的过程漫长而艰苦。2023年我们尝试减少裸考知识的题目,让评价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
如河北省中考理综化学试卷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与“具体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第29题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厨房,面对食材、调味剂,甚至面对发生的意外,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时,感悟到辛勤劳动和主动付出的快乐。第35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对登山运动员使用的供氢剂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养成科学思考日常生活问题的习惯,感受学科的价值,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实现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达成由“做题”到“做人做事”的目标。
五、从准确性、学科性测试走向深刻性、迁移性测试
准确掌握学科知识是运用、创新的基础,但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还有距离,因此我们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解决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感受知识的深层魅力和迁移应用价值。
如2023年河北省中考理综化学试卷第8题,围绕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具备“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将对化学知识的考查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融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责任感。题干信息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摘取报告内容作为本题情境,感受我国政府进行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决心和力度,引导师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新课标背景下,考试评价作为“教—学—评”一致性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借助素养立意承载核心素养,通过创新试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考试评价从机械性、记忆性测试走向灵活性、应用性测试,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从结论性、唯一性测试走向过程性、开放性测试,从理解性、解题性测试走向能力性、情境性测试,从准确性、学科性测试走向深刻性、迁移性测试,引导学校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让教学和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素养提升,而考试评价能够不断为判断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依据,教考衔接,共同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和评价环境。